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eiyo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来自山西雁北的作家曹乃谦一组以《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为题的短小说投寄到《北京文学》编辑部,引起了汪曾祺等人的极大兴趣,汪曾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亲自为这组小说写了评论。这组短小说到底是如何打动眼光挑剔的汪曾祺的呢?本期将为你解开答案。
  亲家
   一大早就聽得院外前毛驴在“咴咴”地吼嗓子。黑旦说:“狗日的亲家来搬了。”女人说:“甭叫他进,等我穿好裤。”黑旦说:“[求],横竖也是那个了。”女人的脸唰地红了,说:“要不你跟亲家就说我有病不能去,反正我不是真的来了?”黑旦说:“那能行?中国人说话得算话。”
   黑旦出院迎亲家,亲家把毛驴拴在院门框。黑旦冲窑喊:“去,给亲家掏个鸡,我下公社灌瓶酒。”
   “亲家。”黑旦亲家说黑旦,“我带来一瓶。每回净喝你的。”
   “[求],咱俩还分啥你我。”
   黑旦女人低着头出了院,眼睛不往谁身上看,去掏鸡窝。
   “甭,甭,夜儿个村里跌死牛。”亲家冲黑旦女人说,“我到队长家借毛驴,狗日的堂屋里正煮牛肉。”亲家把吊在驴脖子上的一个裹着的毛口袋解下来,“给,不烂再煮煮。”
   黑旦女人低着头接住毛口袋,眼睛不往谁身上看,进了窑。
   喝着酒,黑旦说亲家:“她这两天正好来了,要不等回去再走。”
   “行。”
   “不过,借队上的毛驴保险要扣工分。要不你们走就走吧,反正是等她完了再做那个啥。”
   “行。”
   “下个月你还给送过来,我这儿借不出毛驴。”
   “行。”
   喝完酒黑旦说女人:“把那干净衣裳换上,甭叫人家村笑话。”
   “甭,路过公社我给她买上个袄儿跟裤。”
   黑旦送女人和亲家。送过一道一道的沟,又送过一道一道的梁。亲家说:“你回吧,上山呀。”黑旦说:“上山吧,我回呀。”说完犹犹疑疑地反转了身。亲家抡起大拳头照驴屁股就是一下,驴蹄子咯噔噔地踩起了乱碎的点儿。
   “[求]。去吧去吧。人家少要一千块,就顶是把个女儿白给了咱儿。球。去吧去吧。横竖一年才一个月,中国人说话得算话。”黑旦就走就想。
   扭头再瞭瞭,黑旦见女人的那两只萝卜脚吊在驴肚下,一悠一悠地悠悠。
   黑旦的心也一悠一悠地打悠悠。
  女人
   温孩总算是娶上了女人,村人们挺高兴。可听房的说:温孩女人不跟好好儿过,把红裤带绾成死疙瘩硬是不给解,还一个劲儿哭,哭了整整儿一黑夜。
   后来又传出说:温孩女人不仅是不给温孩脱裤,还硬是不出地,温孩从地里受回来,她硬是不给做饭,还是一个劲儿哭,哭了整整儿一白天。
   再后来全村就嚷雾了:黑夜不给脱裤,可以让过她,可白天不出地受还不给做饭,这是不可以让过她的。
   “咱温家窑祖祖辈辈没传下这一条。”人们说温孩。
   “该咋着?”
   “不揳扁她要她挠。”
   “那能行?”
   “你去问问你妈。”一个脸上的皱纹像耕过没耙过的山坡儿地、下巴的胡子像羊啃过没啃尽的坟头草的人说。
   温孩去问妈,妈说:“树得刮打刮打才直溜,女人都是个这。”
   温孩听了妈的,回家就把女人揳了个灰,揳得女人脸上尽黑青。
   听房的人们传出说:这下顶事了,温孩压在女人身上就做那个啥就说,日你妈你当爷闹你呢,爷是闹爷那两千块钱儿,日你妈,你当爷闹你呢,爷是闹爷那两千块钱儿。
   “温孩爹那年就是这么整治温孩妈的。”有人说。
   后来温孩女人就给温孩做饭了。
   再后来温孩女人就远远儿地跟在温孩屁股后头扛着锄出地了。
   “啧啧,黑青。”
   “啧啧,黑青。”
   地里的女人们撇嘴儿,眨眼儿,摇头儿。
  愣二疯了
   人们不机明愣二愣得好好儿的咋就又给疯了,也不机明愣二疯得好好儿的咋就又不疯了。
   愣二爹有喘病,老根儿了,吃甜草苗不顶事,想上矿跟愣大要点儿麻黄素。女人说:“去!半年没见他一分钱,就便要些洋灰袋。”愣二爹颤抖颤抖地爬上了到矿拉粪的车。愣二在爹走的第二天就疯了,疯得跟上回一样样儿的。一天价尽是“杀人——”“杀人——”地喊。
   愣二面迎天躺在炕上。黑的大巴掌伸直“叭叭”地拍着炕,就像那场面打梿枷。拍乏了就后脑瓜顶着炕,身子往起挺着“杀人——”“杀人——”地喊。喊乏了再拍炕。愣二妈不敢离开,守着他。
   “要真杀就灰了,真杀就撞上鬼了。”愣二妈跨在锅台边瞪着愣二出神地想。想一会儿撩起大襟揉揉眼,想一会儿撩起大襟揉揉眼。
   愣二常说:“穷球的,连顿中莜面窝窝也吃不起,老和山药蛋。”愣二妈说:“想给你攒个钱。”“球,靠不吃中莜面窝窝几年能攒两千块。”
   这回愣二妈给愣二做了中莜面窝窝。愣二不吃,只是喊杀人和叭叭地拍炕。硬是把洋灰袋裱过的炕席拍得露出了土炕皮。
   村人们说,赤脚板医生不行就问个大仙爷看看。愣二妈摇摇头,愣二妈知道这都不行,上回就不是赤脚板医生和大仙爷看好的。
   “真杀就灰了,真杀就撞上鬼了。”愣二妈想。
   可是村人们不知道在第几天的早起就不听愣二杀人也不听愣二拍炕了。
   愣二圪窝在炕头呼噜呼噜打鼾睡。跟猪似的。
   “好了?”有人问担水的愣二妈。
   “好了。”
   “咋好的?”
   “好了。”
   愣二妈匆匆跨过去。
   愣二爹坐着粪车回来了,说大媳妇不给钱,只拿回些洋灰袋和麻黄素。愣二妈没跟愣二爹说愣二疯过,上回就没说。愣二爹也不操心炕席原来烂成啥样儿,现在又烂成啥样儿。愣二爹操心的只是麻黄素,说喝两颗可解瘾呢。    愣二妈把煮熟的山药蛋给捣成泥,愣二用山药蛋泥把用水浸过的洋灰袋裱在拍烂的炕席上。
   “总比杀了人好,总比撞上鬼好。”愣二妈跨在锅台边就看愣二裱炕席就想。想一会儿撩起大襟揉揉眼,想一会儿撩起大襟揉揉眼。
  莜麦秸窝里
   天底下静悄悄的,月婆照得场面白花花的。在莜麦秸垛朝着月婆的那一面,他和她为自己做了一个窝。
   “你进。”
   “你进。”
   “要不一起进。”
   他和她一起往窝里钻,把窝给钻塌了。莜麦秸轻轻散了架,埋住了他和她。
   他张开粗胳膊往起顶。“甭管它,挺好的。”她缩在他的怀里说,“丑哥保险可恨我。”
   “不恨,窑黑子比我有钱。”
   “有钱我也不花,悄悄儿攒上给丑哥娶女人。”
   “我不要。”
   “我要攒。”
   “我不要。”
   “你要要。”
   他听她快哭呀,就不言语了。
   “丑哥。”半天她又说。
   “嗯?”
   “丑哥唬儿我一个。”
   “甭这样。”
   “要这样。”
   “今儿我没心思。”
   “要这样。”
  他听她又快哭呀,就一低头在她脸上亲了一下。绵绵的、软软的。
   “错了,是这儿。”她嘟着嘴巴说。他又在她的嘴唇上亲了一下。凉凉的、湿湿的。
   “啥味儿?”
   “莜面味儿。”
   “不对不对。要不你再试试看。”她扳下他的头。
   “还是莜面味儿。”他想了想说。
   “胡说,刚才我专吃过冰糖。要不你再试试看。”她又往下扳他的头。
   “冰糖,冰糖。”他忙忙儿地说。
   老半天他们又是谁也没言语。
   “丑哥。”
   “嗯?”
   “要不,要不今儿我就先跟你做那个啥吧。”
   “甭,甭,月婆在外前,这样是不可以的。咱温家窑的姑娘是不可以这样的。”
   “嗯,那就等以后。我回来。”
   “嗯。”
   又是老半天他们谁也没言语,只听见外前月婆的走路声和叹息声。
   “丑哥。”
   “嗯?”
   “这是命。”
   “命。”
   “咱俩命不好。”
   “我不好,你好。”
   “不好。”
   “好。”
   “不好。”
   “好。”
   “就不好。”
   他听她真的哭了,他也滚下了热的泪蛋蛋,“扑腾、扑腾”滴在她的脸蛋蛋上。
  锅扣大爷
   锅扣大爷又被人们从野坟地抬回来了。
   锅扣是外省份的人,村里没亲戚,可是全村人们都叫他锅扣大爷。他一喝醉酒就不分辈数地给所有人当大爷,村人们也就真的不分辈数都这么叫。
   锅扣是村里唯一每天每天要喝和能喝起酒的人。他的弟弟盆扣是省里头的大官儿,每个月都给他寄个二十三十的,可齐叫他喝了酒。
   锅扣喝酒不就菜,还好喝热的。锅扣热酒的方法跟人不一样,在裤裆里头补个兜,将酒瓶往里一塞就顶事了。喝两口又塞进去,喝两口又塞进去。
   锅扣也给人喝酒,“来,给大爷喝他狗日的一口。”说着他就一吸气,把皱巴巴的肚皮吸个凹凹儿,手就伸进裆里拔出瓶子。酒瓶温乎乎地热,除了酒味儿还有股别个的味儿。有人嫌,不喝。有人不嫌,撑起瓶子就咕嘟咕嘟吹喇叭。锅扣眯着笑眼歪侧着头看人喝,嘴一张一合的,好像那酒是倒进了自个儿肚里。
   锅扣大爷一喝得七格儿八格儿就摇晃着往野坟地去,哼着老也就是那两句的曲儿:
   白天我想你墙头上爬
   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
   到了坟地他就手脚一伸四八丫叉倒在一块大青石上睡大觉。天气要是不冷他还把衣服都扒光,任大蚂蚁小牛牛儿在肉上窜。
   “去!到野坟地抬抬你锅扣大爷,要不,会着凉的。”上了年纪的说年轻的,年轻的就吆喝着三个五个的去了。
   碰到酒醒些人们就逗他,“锅扣大爷给蹦个老虎呗。”他说:“老了老了,蹦不了啦。”“不老不老。”人们说着就拔些草拧一根绳,锅扣就撅起屁股用屁沟子将草绳夹住,四脚趴在地上一下又一下地往前蹦。草绳不掉,和裆底的那个稀稀的吊着的东西一起晃荡着磕碰着,直笑得人们打疙蛋。
   这次人们又把锅扣大爷抬回来了,但这次抬回的锅扣大爷只吐出一句话就再没醒来过。他说:“把我埋进三寡妇的坟。”
   谁也沒牢防他说了这么句话。这句话把村人们给说了个大眼儿瞪小眼儿。
  原载《北京文学》1988年第6期
  作者简介
   曹乃谦,男,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出生于山西应县下马峪村,退休前供职于大同市公安局。37岁时开始文学写作,现已出版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篇小说选《佛的独孤》,短篇小说选《最后的村庄》,散文选《温家窑风景三地书》,“母亲三部曲”《流水四韵》《同声四调》《清风三叹》等十多种文学专著。
  责任编辑 侯 磊
其他文献
2013年行风评议,孝感市教育局“意外”地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优秀”等次。在市教育局局长季云堂看来,被刷新的孝感教育形象背后,凝聚的是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心血。“发展活力源于教育生产力的不断解放,而解放生产力靠得是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季云堂22岁即独当一面,有7个单位“一把手”工作经历,与教育并无太多“交集”,直到2012年底履新市教育局局长后,才亲身感受到“教育上的事真多”,他认为
今年八月底到九月初,我应邀参加了新世纪影业公司举办的“全国著名编剧走湘西”采风活动,到凤凰、吉首、张家界一带游历一周左右。按照计划,我们一行约二十人,第一站先从北京飞贵州的铜仁,落地后,从机场坐主办方租用的当地旅行社大巴,驱车30多公里,赶往凤凰县城。  这一带属于湘黔交界,天上白云朵朵,地上风景如画,河里清水见底,加之彼时气候宜人,清风拂面,时不时有一枚或一群美女闯入眼中,我们这些所谓的编剧界大
近期,崇阳县城关中学举行了学生劳动技能大赛,该校三分校26个班、52名学生参加了拖地、扫地两项比赛,1500多名学生观摩比赛。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角逐,最后八年级1班和19班分获一、二名。  据了解,这次劳动技能大赛最终结果为现场比赛得分(占70%)、家长评分(占20%)和同学互评分(占10%)的总和。通过这次劳动技能大赛,强化了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学生的
读石钟山的小说,我总会心生“执”念。围绕着父与子的关系,讲述部队大院儿和军营里的成长故事,石光荣早已成为石钟山军旅小说的醒目标志。这不仅是一个已成经典的人物形象,更是小说的精神密码。像石头一样坚毅甚至坚硬地追逐军人的尊严和荣光,石光荣背后隐含的是一种恒常、执着且有力的文学观。  不出所料,在石钟山的中篇小说新作《二哥是军人》里,我又一次看到了石光荣。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换成了“二哥”。因为带队巡逻时
一个成年人,一天的睡眠时间,正常应该在7~9个小时。换句话说,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然而,还差三分钟就到凌晨一点,“知乎”上关于“睡眠”的问答还在火热进行中。  “你睡了吗?”  “没有那个福气,正陪老板唱K,他开心着呢!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你怎么还趴网上?不是说练了瑜伽状态好很多吗?”  “一言难尽。业绩比武马上启动,这几天一闭眼,各种报表、计划
“开启电源,你会看到有一个隧道出现在面前,奇怪的是只有20公分厚的空间里怎么会有无穷无尽的隧道?”武穴市大金小学的科技室里,四(4)班的刘娜娜向大家介绍“时光隧道”时,一群小脑袋挤在她的身边,黑黑的眼睛里闪烁着探索的光芒。  一望无际的田野包围着学校,不远处就是一条铁路。在火车穿行而过的轰隆声中,校长刘堂志咧着嘴笑了。每天站在校门口和老师一起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他,这会儿在他想尽办法建设的科技室门前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美)马歇尔·伯曼   相逢应觉声容似,欲话先惊岁月奔。   (宋)苏轼:《次韵答顿起诗二首》之一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先秦)荀况   声音不属于坚固的东西,但无所不在。   一天夜里,不知不觉中,周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终于众声消隐,我告诉自己,今天太晚了,不要再在电脑前面耗下去了。但随后,耳边却“浮现出”另外一些声响,似鸟飞蝉鸣,树木摇曳
鹤峰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境内多为山地,一度以闭塞、贫困、落后著称。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鹤峰县从2005年开始,由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现在的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以从未有过的发展态势,彰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走出了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现代教育信息网络工程覆盖了全县所有学校,教师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勾勒出世界的缤纷与多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着世界的奥妙与新
石岱短篇小说《枣花杠子馍》中塑造了两位性格不同的进城务工的人物形象。一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形象——保银叔,另一位是“镇民”形象——石玉刚。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同的是,石玉刚生活在乡镇上,靠做一点小生意为生,“农民”和“市民”的影子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作者也通过这一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处于过渡地带、过渡时期的人面临的困境。   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石玉刚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小说中第一次体
如果不告诉我,我是无论如何不会相信,这样一篇思想深邃、技术老到的小说,竟然出自一位十七岁的小姑娘笔下。  十七岁,在我的印象中是蝴蝶飞过花裙的别离,是布娃娃枕畔的一抹微笑,是宽大的校服背后、沉甸甸的书包里,五颜六色的彩铅绘出的关于远方的浪漫畅想。  可是,这个叫李曼瑞的小姑娘,她的十七岁却在60后已经五十岁的生命中,留下了前所未有的书写力度。  中国的60后是一个有着标志性意义的群体。他们出生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