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在社会踏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这句名言又有了新的诠释:知识的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因此,探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资源;有效教学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在社会踏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这句名言又有了新的诠释:知识的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也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探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呢?笔者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做法是:
一、运用网络资源创造良好的情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体、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而好多网络资源正是可以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下唤起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以及道德情操的升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网络资源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和学习目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动物过冬》一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接着播放深秋黄叶满地,枯枝风中摆动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呢?”以动画形式显现情境,随后演示课题,引入学习目标中,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学习目标中,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调动了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二、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所需知识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富于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丰富化、动态化、发展化,使它们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中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借助网络资源,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进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目的。
例如: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建立适宜学生阅读的网络平台(即专题主页)。主页内收藏了课文中介绍的景点,也收藏了课文里未曾提到的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渊源及其他景致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另外还收录了部分学生亲身游历颐和园的照片,内容集中,形式多样,令学生倍感亲切。前1/3课时以“长廊”一段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借助网络资料理解课文;如何通过网上讨论交流观点。后2/3课时,学生借助前段学习的方法,自学描写“万寿山”、“昆明湖”的段落。这个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随着对网络应用的熟练,学生已切身感受到了网络信息的丰富与多元;感受到了网络学习中的自主与互动带来的满足与愉悦。他们随意点击鼠标,寻找、阅读着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他们进入讨论区,任意发表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不再像过去将手高高地举起,去争取那有限的发言机会。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三、将书本知识与网络资源有机地融合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任务。语文教学应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引入知识的海洋,利用网络资源使有限的课内资源和无限的课外信息完美结合。这样教与学的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将书本知识与网络资源有机地融合,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学完《捞铁牛》一课后,以黄河发大水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你了解黄河吗?学生结合现有经验,各自谈对黄河的认识。基于大多数同学环保角度的认识,把主题定为:保护母亲河。然后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深入探究。活动中,學生们从网上寻找了大量的图表与数据,通过计算用数字来说明黄河流域并不乐观的现状;在文献资料中,他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追溯了黄河文化的灿烂;从唐古拉山到河套平原,随着地貌的变迁,学生也随之领略了黄河的壮阔波澜。活动中,学生迁移、整合了数学、历史、地理、自然、语文、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加以论证,尝试着作到了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让学习变得更加社会化,生活化。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方式,将网络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果,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7.
作者简介:
黄喜莉,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保岱学区。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资源;有效教学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在社会踏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这句名言又有了新的诠释:知识的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也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探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呢?笔者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做法是:
一、运用网络资源创造良好的情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体、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而好多网络资源正是可以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下唤起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以及道德情操的升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网络资源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和学习目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动物过冬》一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接着播放深秋黄叶满地,枯枝风中摆动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呢?”以动画形式显现情境,随后演示课题,引入学习目标中,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学习目标中,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调动了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二、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所需知识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富于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丰富化、动态化、发展化,使它们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中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借助网络资源,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进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目的。
例如: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建立适宜学生阅读的网络平台(即专题主页)。主页内收藏了课文中介绍的景点,也收藏了课文里未曾提到的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渊源及其他景致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另外还收录了部分学生亲身游历颐和园的照片,内容集中,形式多样,令学生倍感亲切。前1/3课时以“长廊”一段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借助网络资料理解课文;如何通过网上讨论交流观点。后2/3课时,学生借助前段学习的方法,自学描写“万寿山”、“昆明湖”的段落。这个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随着对网络应用的熟练,学生已切身感受到了网络信息的丰富与多元;感受到了网络学习中的自主与互动带来的满足与愉悦。他们随意点击鼠标,寻找、阅读着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他们进入讨论区,任意发表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不再像过去将手高高地举起,去争取那有限的发言机会。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三、将书本知识与网络资源有机地融合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任务。语文教学应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引入知识的海洋,利用网络资源使有限的课内资源和无限的课外信息完美结合。这样教与学的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将书本知识与网络资源有机地融合,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学完《捞铁牛》一课后,以黄河发大水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你了解黄河吗?学生结合现有经验,各自谈对黄河的认识。基于大多数同学环保角度的认识,把主题定为:保护母亲河。然后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深入探究。活动中,學生们从网上寻找了大量的图表与数据,通过计算用数字来说明黄河流域并不乐观的现状;在文献资料中,他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追溯了黄河文化的灿烂;从唐古拉山到河套平原,随着地貌的变迁,学生也随之领略了黄河的壮阔波澜。活动中,学生迁移、整合了数学、历史、地理、自然、语文、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加以论证,尝试着作到了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让学习变得更加社会化,生活化。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方式,将网络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果,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7.
作者简介:
黄喜莉,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保岱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