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读:摄影教与学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南摄影师:艾里 · 里德(Eli Reed)
  
  老师:宋刚明
  同行学生:彭向东、金铭勇、元子、邓劲松、黄鹤、吴海广、吴绍国、郭瑛、夏子嫒、黄娣、张龙、赵明、孙冬敏、鱼儿。
  
  宋:艾里 · 里德是玛格南图片社首位黑人摄影师,其摄影风格直接强烈,是典型的美式风格。同学们这次能与艾里一起去采风,是莫大的幸运,而他的摄影经历也许对我们更有启示作用,我代表大家谢谢艾里。
  艾里:谢谢。
  
  宋:我知道艾里也是做摄影教育的,我很想知道摄影教育在美国是什么样的,招生情况如何?
  艾里:我在美国一所高校(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书,主要从事多媒体方面的教育,包括了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一般分成摄影的基础教学和高端的系统专业教学。我两个班都教过,对于我来说都没有区别,主要是教会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人云亦云。另外,有些同学会与我进行“一对一学习”,这是美国上课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选取一项课题与导师在一个学期中进行深度讨论,最终拿到相当于一门课的学分。对一些基础已经很好,并且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教他们怎样完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专题的拍摄,他们会在不同专题的表达上与我交流。目前,我们一个正式摄影班大概有15到17名学生,当然想选我课的人很多;另外一个班名称叫“多媒体新闻”,一共有三个授课老师,我负责摄影,还有两位老师分别负责广播和文字,这样学生们可以做一些全面的新闻作品。另外,我还是美国摄影家协会的特约摄影师,与各个领域的摄影师开展合作。
  
  宋:你们的摄影学校是否还教学生一些传统摄影方面的技术,比如冲洗胶卷、放照片等,数码摄影在你们摄影教学中占多大的比重?
  艾里:举个例子,明年起我们学校就没有传统摄影的课程了,全部改成数码摄影方面的教育。我们新闻学院目前和整个传播学院共用一座大楼,而到2012年的时候,我们将有自己的大楼,而这当中将没有传统摄影设备,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数字化。但是我个人还是偏爱传统的黑白色调,我喜欢徕卡R8、R9和M系列的相机,徕卡M3、M6、M8、M9系列我都有。如今的时代,学习传统技术完全只能凭借个人爱好了。有人说传统摄影只是艺术家们的活儿,但我不这么认为。
  
  宋:我所在的学院也是这样。大概在三年前,也就是我进入这个学院以后,我就终止了传统摄影的教育。虽然我个人还有点喜欢传统摄影,因为我毕竟是从传统摄影中走过来的,但数字影像取代传统摄影是不可逆转的现实。
  艾里:是的,我们学校也还有一些传统摄影的设备,专门单独为一些学生而保留的。
  
  宋:我们学院也还有暗房,喜欢传统摄影的学生也可以学习和使用。
  艾里:我还有很多传统相机,如徕卡M3、R8。
  
  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传统胶片相机,你提到的M3、M6、R8、R9,都是顶级的胶片相机。
  艾里:我觉得现在如果学生想学摄影的话,最好还是从数码摄影开始。
  
  宋:数码摄影学起来很直观,它的即时显示功能对于校正摄影中的问题很方便,而传统摄影则需要非常长的摸索阶段。请问你最喜欢的镜头是哪只?
  艾里:最喜欢50毫米和35毫米的镜头,这是已故玛格南摄影家英格 · 莫拉丝(Inge Morath)当年告诉我的,当然还有28毫米的。
  
  宋:你选了三只,只能选一只呢?
  艾里:不好说。
  
  宋:玛格南的摄影师许多只用一只头,像布列松就只用一只50毫米的镜头。
  艾里:我曾经在我自己的办公室弄丢了一只50毫米镜头。
  
  宋:多大光圈的?
  艾里:F1.4的,我还有一个F1.0的。你用的是什么头?
  
  宋:我只用35毫米F1.4的镜头,我推荐给学生用的是35毫米F2,或者50毫米F2的,这两只头在价格、品质、重量上有很好的平衡。我不建议他们用焦距 超过24毫米的镜头,因为那样画面会变形。
  艾里:是的,24毫米对一般相机来讲就太广了,我自己第一次学习使用广角用的是21毫米的。现在用28毫米的。
  
  宋: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喜欢上摄影的?
  艾里:我10岁过圣诞节的时候,用一部很老式的相机给我母亲照相,这是我第一次照相。我母亲在我12岁的时候去世了,所以这张小时候拍的照片是唯一留存下来的母亲的照片,我一直随身携带,一看到这张照片,就想起我母亲。从此以后,我一直没有再拿过相机,一直到19岁。
  
  宋:为什么呢?
  艾里:因为没钱,家里穷。直到我19岁生日时才拥有了一个简易相机。
  
  宋:是什么牌子的相机?
  艾里:柯达。那应该是在1966年,两个星期之后,我又买了一部新的双镜头反光相机。
  
  宋:是什么牌子的?
  艾里:雅西卡。
  
  宋:这是一个很老的牌子,现在这个牌子已经不存在了。
  艾里:现在说不定还能买到二手的。
  
  宋:你第一台徕卡相机是什么时候拥有的?
  艾里:1972年。
  
  宋:你这部徕卡M9P是自己买的还是徕卡公司赠送的?
  艾里:自己买的。
  
  宋:在你摄影的道路上,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艾里:我的母亲。但是我的母亲不懂摄影。还有我的父亲,他支持我走摄影这条路。
  
  宋:我知道你在大学里学的是设计,你是什么时候决定以摄影为职业的?
  艾里:我高中毕业进的广告公司,但我渐渐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喜欢插画工作,反倒是对高中最后一年选修的摄影课念念不忘,一有空就拍照。有一天在纽华克的大街上看到一个卖热狗的小贩抽着烟,望着远方发呆,我立刻抓拍了下来。相片冲出来后,我为那沉思的神情着迷,这是我第一次拍下反映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照片,那一刻,我便认真思考未来要以摄影为业了。
  
  宋:你有过摄影老师吗?
  艾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老师。
  
  宋:他叫什么?
  艾里:唐纳德 · 格伦豪斯(Donald Greenhaus)对我的启发最大,相当于我的摄影教父。
  
  宋:你们是怎样认识的?
  艾里:离开广告公司后,我自学摄影并争取接案的机会,白天在医院工作糊口。有一次抱着刚冲完的照片小样等船,我当时迷路了,希望那条船能把我带回家。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唐纳德 · 格林豪斯也在等船,他瞥见了我手上的照片小样,便主动邀请我去他的工作室参观,后来他成了我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是唐纳德将我带到正确的摄影道路上。我相信,一个人所接受的正式教育越高,老师越好,他也会变得更好。
  
  宋:你是哪一年加入玛格南的,他们为什么让你加入?
  艾里:大约在中美洲内战的时候,我拍摄了发生在美洲中部的萨尔瓦多、危地马拉等地区的战争。当时我拍摄的环境非常恶劣,这些地区政党林立,战火纷飞,人民群众呼唤着民主和人权。最后这些照片被刊登在重要的报刊和书籍中,他们(玛格南)看中了我的这些作品,于是邀请我加入。
  
  宋:你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的?你的摄影风格非常强悍。
  艾里:形成风格并不困难,一开始你要对事物有感受。在拍照初期一定会有不少失败的尝试,失败会让任何人都不舒服,但它却能促使我更加努力,我知道我该从哪里改进。我对人、对人类特别感兴趣。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终止,我会想: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身边这些人都要离我而去了。所以我对人特别关注。
  
  宋:你拍这些照片是受杂志委派去的,还是自己掏腰包去的?
  艾里:有些是我和通讯社或者报社签合同以后的商务出行,也有些自费拍摄。我一直在劝说这些老板,说我会去好好拍,或者我可以去那里上西班牙语课,但是老板们并不总会同意我的要求。我的作品系列还包括黎巴嫩、“9 · 11”。
  这是美国“9 · 11”事件时拍的照片(图1),它获得了普利策奖。
  
  宋:这是你摄影生涯的转折点。
  艾里:还有这张(图2)是我在结束业余摄影的最后一个早上拍的照片。1978年8月2日,我终于得到了自己第一份全职摄影工作。当时,我恰好获得了拍摄一个孕妇产子过程的机会,我很高兴当时有了这份工作,但令我沮丧的是我等了很久孩子也没有出生,直到早上6点半才拍摄完生产的全过程,回家洗了个澡,7点半就又开始上班了。有趣的是,随着小孩的出生,我的职业生涯也仿佛得到了重生。这次拍摄的作品得了“徕卡奖”。
  
  宋:拍这些照片时你还是一个业余摄影师。我的学生也都是业余摄影者,这类照片作为一个业余摄影者是很难拍到的,请问你是如何获得许可,进入去拍摄的?
  艾里:在题材方面没有说哪些只能专业摄影师拍摄,哪些只能是业余摄影者拍摄的,我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业余摄影师不必觉得自己设备差,就自甘落后。只要你够勤奋,别人就会对你刮目相看。我的徕卡用得很旧,这说明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摄影师。
  
  宋:我的意思是,你费了怎样的周折来拍女人生孩子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女人生孩子不相干的男人是不能在旁边守着的。
  艾里:这些照片是我被画面中的主人公邀请去拍的。因为他们认为具有纪念意义,就邀请我去了。
  
  宋:对于一个摄影师或者摄影爱好者,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艾里:好奇心,尤其是视觉上的好奇心,还有激情、耐心。
  
  宋:应该是坚韧。
  艾里:应该是敏感,不仅有激情、耐心,还要有好奇心。
  
  宋:好。如果从你的作品中挑选一张你最喜欢的照片,你会挑哪张?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艾里:这张照片是在1970年拍的(图4)。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呢?是因为我觉得好像自己在画面中,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我在拍的时候不停地在光圈优先和速度优先模式之间切换。这张照片是我早期所摄,它在构图上还不够紧凑,但我用了很久才拍到这一张照片。你看照片里所有的人都很欢快,我也仿佛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当时我的技术还不成熟,曝光时间在1/200秒和1/400秒之间有偏差,冲洗和扫描的时候也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但这些都反映了我业余的状态。这张照片最后发表在了一家摇滚杂志上,还没付费。
  
  宋:听说你差一点成了奥巴马总统的私人摄影师?
  艾里:当时我在参加一个项目,去教授那些军事摄影师们如何成为更好的摄影师,这是为整个国家做的一件大事。由于这些搞军事的人和白宫的密切关系,说可能让我去拍奥巴马,如果他们真有这样一个邀请的话,我的父母将会为我感到骄傲。当然,你的日常工作也很重要,每当你按下快门,一切瞬间都成为了历史。如果你问我最喜欢的照片是哪一张,我会回答说永远是下一张,因为我还没看到发生了什么呢。
  
  宋:你对新入行的摄影师有什么忠告?
  艾里:每天我都把相机放在自己的床头,方便我拿起来就开拍。就像一个战士随时带着枪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把拍照作为自己一项潜移默化的本能,因为你生命中会有很多老师告诉你怎样让拍好照片变得跟喝水一样容易,但这一切都必须自己消化,用自己的观念讲故事。我看过你们的作品,大家都有一定的摄影天赋和兴趣,只要保持下去,就能成为最好的。
其他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没过多久,1949年,《朝日摄影》杂志在停刊七年之后终于复刊。通过介绍来自西方国家的绚丽多彩的照片以及对现代摄影评论的重视,它承担起了折射日本战后社会现实的重担,再次英姿飒爽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与之相对应,带着挑战性的眼光凝视着这一新潮流的,正是一年前,年仅35岁就成为《照相机》杂志主编的桑原甲子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桑原就非常热衷于拍摄东京浅草的庶民小巷,他是
期刊
对于经常进行风光摄影创作或夜景拍摄的朋友来说,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设备。三脚架能为照相机提供稳定性,避免因为手抖引起的图像模糊,尤其是在长时间曝光或者拍摄夜景,没有三脚架是无法保持图像清晰的。由于我长期进行外拍,对三脚架的要求特别高,虽然有很多三脚架可选择,但我还是更倾向选择小巧轻便、性价比高的专业三脚架。思锐三脚架,以轻便、稳定、使用快捷,博得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青睐,而其TX旅行者系列脚架
期刊
我爱微距摄影,尤爱生态微距摄影,用镜头把那些微小的生命放大,小小的世界给我们带来很多感动。不论是花草、还是昆虫,透过微距镜头所展现出来的天地充满了生机和美丽。但拍好微距照片并不容易,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摄影技巧外,合适的器材更是必不可少的。好在佳能公司不断推陈出新,年复一年为我们提供了一流的技术和器材。  这次,我用佳能极具人气的EF 100毫米f/2.8L IS USM微距镜头,以及具有传奇色彩的佳
期刊
艺术与娱乐类组照一等奖(组照之一 )  2011年1月2日,俄罗斯南部城市索契的餐厅,歌手唱着俄罗斯流行歌曲。他们的听众大多是来休假的俄罗斯人。这里餐馆数量众多,竞争很激烈,几乎每一家餐馆都会雇佣驻场歌手演唱俄罗斯民歌和电台歌曲。  摄影师:Rob Hornstra,荷兰  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   2011年8月31日,乌克兰,性工作者Maria在租来的房子里。Maria同时也是一名瘾君子,她每
期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2月10日,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俗称“荷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来自24个国家的54名摄影师分别摘获9个主题类别的奖项。  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此奖一出,立刻成为全球摄影师和媒体关注的焦点。由于投稿数量没有限制,全免费,据曾担任过“荷赛”评委的新华社高级编辑黄文说,在她担任评委的那届“荷赛”中,曾有摄影师一人就投稿近千张。  相比之下,如美国的POY
期刊
太阳光在很多摄影家眼里是最理想的光源,然而在内山英明的作品《地下日本》中,我们看不到一丝阳光。这位摄影家十几年如一日地拍摄日本各地的地下工程,为我们呈现出奇特的景象。与东京银座的高楼相比,这些庞大、精密、复杂的地下工程或许更能代表今天的日本。  内山英明(Hideaki Uchiyama)曾经是东京一家杂志的摄影记者,经常被派往东南亚各个国家拍摄,向日本介绍国外的资讯。1985年他的工作重心从海外
期刊
西野壮平(Sohei Nishino)1982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他在读大阪艺术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拍摄城市里的形象标志物,并以此创作了《Diorama Map》(直译为“透视画地图“)主题的系列作品。从那之后,他一直漫步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用黑白胶卷拍下无数的照片,并以此为素材,把照片一张一张地拼贴起来。至今为止,他已经完成了世界上12个都市的作品。今后还打算在世界各地的城市继续制作这一系列。
期刊
1952年4月1日,新华社摄影部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新一章。60年来,摄影部和新华社国内外分社的几代采编人员,都在这一厚重的章节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新华社摄影部如何看待自己60年的历史?面对新闻摄影的新发展、新形势,近年来取得了哪些发展,又将有怎样的计划?为此,本刊记者在新华社新闻大厦采访了新华社副总编辑、摄影部主任、CIC(中国国际文化影像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瑶。    记者:2
期刊
哈罗德·范因斯坦总是能将人们熟悉的事物用惊艳的、震撼的、诚实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些难以捉摸的影像,探索和阐明了在语言、时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观念,那些绝妙的作品提高了我们关于自然进程的意识。——画儿    哈罗德·范因斯坦(Harold Feinstein)1931年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当他还是一个青涩少年的时候就拿起了照相机,作品不久便被当时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馆馆长爱德华·史泰肯 (Ed
期刊
怎样拍摄儿童  天真无邪、无拘无束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什么语言和行为能约束他们。拍摄儿童拍的就是他们的“纯”与“真”,千万不能像拍摄成人那样操作,在拍摄要领上也要打破常规。拍摄小孩儿,必须随机应变,眼疾手快。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奋点,摄影师要不停地说,也要不停地动,目的是去感染他们。此外,你还要发挥抓拍的功力,随时捕捉孩子特有的无目的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情和心态都会发生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