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弱势群体产生“仇富心理”的原因及其化解对策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e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仇富心理是当前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其滋长蔓延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若任其发展,必将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转移财富、帮扶弱者;遏制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培育富者文化等措施化解一部分人的仇富心理。
  关键词:仇富心理;贫富差距;非法富裕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5-0109-03
  
  一、仇富心理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来,媒体不断报道与富豪有关的凶杀、伤害案件。自2003年以来,山西亿万富翁李海仓被杀;浙江温州富豪周祖豹被杀;甘肃地产大亨刘恩谦被杀;四川明达公司董事长葛君明被杀;香港凤凰卫视前副主席周一男一家被“灭门”……随着这些案件的陆续被暴光,“仇富”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时下一些人的仇富心理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促成:
  
  1、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仇富心理产生的根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下且发展极不均衡,物质财富远远没有达到按需分配的程度,一部分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在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少有盈余,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处于贫困山区的居民和社会弱势群体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仅能维持生存。在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物质财富有限的情况下,任何人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竞争而多拥有一部分财富,都有可能导致另一部分人财富减少甚至生存艰难,从而使这部分人产生一种被剥夺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对别人的富裕过度警惕甚至充满偏见,久而久之便转化为情绪化的、非理性的仇富心理。
  
  2、非法收入现象常见且严重。非法收入现象的存在是时下仇富心理滋长蔓延的最重要的诱因。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先富了起来,一部分人即使辛勤劳动、合法经营也没有富起来,还有一部分人不劳动、非法经营甚至不经营却暴富了起来。客观地说,任何人看到这种现象都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滋生不满情绪。与此同时,贪污贿赂、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频繁出现,这极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富人的财富都是利用特权或钻法律的空子聚拢来的,他们占用了过多的社会资源,是穷人的对立面。
  
  3、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首先,财产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居民家庭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的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多年高速增长的成果并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合理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一些专家依据基尼系数的变动情况得出结论:财富正以1.83%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向富人集中,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每年以3.1%的速度扩大。其次,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基尼系数是测算居民收入差距大小的一个定量指标。按照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收入平均,0.4以上为差距过大。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65。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自从2003年以来急剧加大,目前已达到第二严重的“黄灯”警戒水平,今后5年若不采取措施,将恶化到“红灯”危险水平。最后,收入流动性明显下降。收入流动性用来衡量不同收入人群在不同时期相对收入位置的变动情况,收入流动性越强意味着一个时期内低收入人群的相对收入水平越有可能在下一个时期得到提高。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学者尼妮·郭和约翰·潘卡维的研究结果,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流动性非常高,一些相关的流动性指数甚至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但我国尹恒、邓曲恒两位学者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城镇内部个人收入的流动性已大大降低。处在低收入阶层的人群主要是城镇下岗失业人群和低学历人群,对于他们来说,改善相对收入地位的希望变得越来越小。
  
  4、慈善事业发展缓慢。慈善事业被称为继市场分配和政府调节之后改善收入分配的第三种力量,它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习惯和道德的影响下,自愿将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的行为。近年来中国慈善组织在反贫困、捐资助学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总的来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缓慢。2004年5月欧洲货币(中国)和企业公民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04中国大陆慈善排行榜》,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中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中只有几位入选。在许多发达国家,富人在富起来之后往往通过乐善好施来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获取社会的尊重。而在中国,乐于赞助慈善事业的高收入者并不多,相反,一些富者模仿发达国家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名牌、相互攀比甚至摆阔斗富。媒体广为报道的山西某煤老板一次性购买150万元1辆的美国悍马车20辆、某煤窑主大量购买京城豪宅等事件,曾一度令国人咂舌。总的来说,由于一些中国富豪宁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金钱浪费掉,也不愿意投资公益事业或减轻他人疾苦,因而往往得不到大众的真心爱戴,他们留给大众的往往是负面形象。
  
  5、中国传统仇富心理和落后的绝对平均意识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以及民间类似燕子李三的传说都受到了中国广大百姓的热烈传颂,原因之一就是这些起义和传说中包含着劫富济贫的情愫。中国人不仅有劫富济贫的心理积淀,而且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朴素信仰,许多人宁可共同贫穷也不愿看到别人比自己富,一旦有人企图或将要打破这种绝对平均的定势,总会引起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大部分人的不安和恐慌。
  
  二、化解仇富心理的对策
  
  仇富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若任其发展,势必影响城乡关系和谐,破坏经济健康发展,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化解这种不健康的心态。
  
  1、发展经济,增加财富。增加财富是调控贫富差距的根本措施,因为财富的多少直接决定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具体表现为两种比例关系:一种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即经济发展水平愈高,人们的富裕程度愈高,反之亦然;另一种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人们的贫穷程度成反比,即经济发展水平愈高,人们的贫穷程度愈低,反之亦然。这两种比例关系说明,财富的增加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会提高社会的富裕程度,而且会减少贫穷并使社会的贫困线上移。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贫富差距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共时态角度看,一般说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贫富差距较小;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其贫富差距较大。从历时态角度看,在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阶段或经济转型(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贫富差距一般较大,而在经济发展的较高 水平阶段或经济转型的后期,贫富差距一般较小。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财富,这既为克服仇富心理减少了阻力,也为克服仇富心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前提和物质手段。
  
  2、转移财富,帮扶弱者。如果说增加财富是调控贫富差距的根本措施,那么转移财富则是调控贫富差距的有效方式。这里所说的财富转移是指将财富从富裕者阶层转移到贫困者阶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移财富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税收方式,二是保障方式。前者是财富的提取方式,后者是财富的给予方式。税收方式主要通过完善税收体制来调节过高收入。首先,应完善征税项目。除了征收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等税种外还应尽快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还可考虑对个人的高消费和不动产征税。其次,要加强税收监控体系建设,准确、全面、及时地掌握居民收入信息,充分发挥银行、工商、统计、审计等部门的作用,由政府执行部门、审计部门、新闻舆论部门等组成一个渠道畅通、相互配合的个人收入分配监督网络。再次,应加强税收征管,对不依法征税或纳税的人予以严肃处理,对情节严重的大案要公开曝光,以增强法律的威慑力。最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逐步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保障方式通过建立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调节过高收入。当前,应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真正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加大基金征收力度,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对拒不缴纳职工养老金的企业予以严肃处理,对挤占、挪用社会保障基金者依法予以制裁。其次,加大对低收入者的社会救助力度,改善社会福利,提高对贫困者救助的标准,提高救助对象依靠自身本领致富的能力。最后,逐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加快落后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依法遏制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非法收入是指一些人通过侵吞国有资产、偷税逃税、权钱交易、走私贩私、制假贩假等不法手段谋取的利益。非法收入的存在是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也是诱发仇富心理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严惩不法行为,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同时,应尽快实行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不合理收入是指获取手段并不违法但与所创造的价值不相符的收入,主要指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的收入。现实生活中,一些歌星唱一首歌的报酬就达几万元,是歌曲创作者报酬的几十甚至上百倍;一些足球明星的年薪、影视明星的年广告收入也有上百万元;一些暴利行业如房地产、证券等行业的收人大大高于一般行业。不合理收入过多也是导致当前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对此政府应该严格整顿治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通过税收手段进行调节。
  
  4、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就必须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首先,要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政府要给农业和农村中非农产业以政策倾斜,稳定农产品价格;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机制,建立新型平等交换的工农业关系,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其次,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政府要制定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支持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中西部地区以优惠的税收、信贷政策以吸引投资;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加快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最后,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国家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法》以有效制约垄断经营行为,杜绝凭借行业垄断获得额外高收入现象的发生,同时对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将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
  
  5、在全社会培育文明进步的富者文化。我国目前急待培育一种富者文化,使富者的行为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从而使富者在无形之中担当起引导社会生活方式的职责。富者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两大方面:(1)富者参与公益事业和支持慈善事业,在社会中形成“三次分配”或“道德分配”,形成富者应回报社会的自觉意识。(2)富者要塑造和维护好自身的社会形象。创业者必须依靠合法手段积累财富,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交纳税款,其在消费和生活方式上应更加理性和自律。
  
  责任编辑:邓 林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越来越多。医院作为配置国家卫生资源的主体,其必须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合理对有限的
法官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要求,但作为我国司法制度主体内容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却未能清晰地体现和明确这一理念,导致在现有体制下产生出一
利用SWOT分析系统全面分析培育和发展胶东半岛产业集群的环境和状况,指出胶东半岛产业集群的建设应采取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遇发展型战略。
“乡村善治”无疑是乡村治理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农民公民权的现实缺失却制约着乡村治理的发展。因而,要达到乡村“善治”之目的,必须使农民公民权得以充分实现。    一、乡村治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善治”    乡村治理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9亿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而且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近些年来,随着村民自治的实施和乡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乡村治
摘 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状况的根本措施。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节水型城市带,必须建立节水型城市经济体系和生活体系,加强污水治理,实现污水资源化,发挥市场机制对节水的作用,注重节水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节水法治化水平,健全节水管理机制,科学进行城市水系统规划,强化广大公民的节水意识。  关键词:建设;节水型;城市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建立的RTD SPICE模型,与实际制作的GaAs基RTD器件进行了拟合验证.对四值量化器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解释说明,通过器件参数的提取,对电路进行了模拟仿真,确定了电路相关参数.
摘要:易学史上象数与义理的分途,其实质是其所表达的义理究竟是圣人的义理,还是乾坤或者说卦爻象数的义理。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与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分别代表着圣人神明与乾坤大旨两种不同的易学旨趣,后者意味着象数的神明,象数繁芜却义理平实而易于把握;前者则彰显出圣人之意幽微难测,其旨玄奥高远而切己受用,这就是不同的易学旨趣所导致的象数与义理的分途。  关键词:象数;义理;圣人;乾坤;易学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