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濉溪县小麦生产情况,总结出适合当地的小麦生产农机化技术路线及农机农艺结合技术规范,包括品种选择与处理、深耕整地、适期播种、肥水管理、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指导小麦的机械化生产。
关键词小麦;农机;农艺;生产技术;安徽濉溪
中图分类号S512.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060-01
濉溪县地处淮北平原,是小麦主产区,每年种植小麦约10万公顷。目前,小麦的生产能力、投入水平和现有技术均达到了一定水平,但生产方式较粗放,单产较低,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增长,同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因此,濉溪县开展了“两深一精”农机化技术试验与示范,并探索出濉溪县小麦生产农机化配套技术作业规范。
1品种选择与处理
中大穗多穗型品种有烟农19、皖麦50、周麦18、济麦20等;主选品种为烟农19。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即种子纯度≥99.0%,净度≥98.0%,发芽率≥95%。播种前用甲基异柳磷50mL 三唑酮50mL,对水2 500mL,拌50kg麦种,以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
2深耕整地
在地下害虫密度高的田块必须进行土壤处理。耕地前用40%浓度的甲基异柳磷2 250~3 000mL/hm2拌细土225~300kg撒施,若拌玉米或麸皮效果更好。整地方式:一是全方位深松技术。应用58.8kW以上的拖拉机配套全方位深松机,深松深度为30~40cm,深松后采用旋耕作业,即“浅旋深松法”,播种后需适度镇压。每隔2~3年深耕或深松整地1次。二是深耕技术。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铧式犁、圆盘耙耕整地,耕作深度为20~25cm。整地质量为:机耕作业深度为20~25cm;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10%,植被覆盖率>60%,碎土率>70%;耕后地表平整度<3.5cm,灭茬合格率>80%。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15%;土壤平整度<5cm,碎土率>75%;植被覆盖率>55%。
3适期播种
播种期选择在10月5~20日为宜。播种时使用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精少量播种机,将行距和播种深度分别控制在20cm和3~5cm。在适播期内,播种量为120kg/hm2;若播种期推迟,播种量应适当增加,每推迟1d,播种量增加3.75kg/hm2。
4肥水管理
耕地前委托濉溪县土肥站化验室对项目区土壤肥力进行监测,根据目标产量6 750kg/hm2,确定各种肥种施用量,氮肥底肥和追肥分别约占60%和40%,高产田块推广氮肥施用时段后移,即追肥适宜期为小麦拔节后期。基肥施45%三元复合肥600~750kg/hm2,尿素150~225kg/hm2,小麦拔节后期追施尿素112.5~150.0kg/hm2。深施底肥使用铧式犁配套犁底施肥器或采用施肥播种机复式作业,深施追肥使用人力追肥机,将化肥深施于土壤6~10cm以下。土壤墒情不足时,要造墒播种;进入越冬期土壤墒情不足时,要浇好越冬水;小麦返青拔节期土壤墒情不足时,要浇好返青拔节水。
5田间管理
前期争取全苗、匀苗、壮苗,争取早发多分蘖。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如缺苗断垄,要带水带肥移稠补稀。小麦起身拔节至成熟期,争取多成穗,穗大粒多,籽粒饱满。高产田块小麦一般越冬群体较大,成穗数较多,若播量偏大或施肥不当有倒伏的危险,可结合年后化除,用20%多效唑750~900g/hm2喷雾,切忌重喷 。
6病虫草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若播种偏早,小麦纹枯病重发,当返青期病株率达到30%时,应用井冈霉素淋根防治。小麦赤霉病在皖北地区属非常发病害,但一旦流行将损失惨重,病毒对人畜均有毒害,应加强预防,一般在小麦出穗至扬花,遇3d以上阴雨天气,就必须施药预防。春季防治地下害虫,对前期防治不力、害虫密度较大的田块,小麦返青后期地下害虫上升活动时,可应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对水灌根防治。防治小麦红蜘蛛,于春季小麦返青后,当害虫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防治。防治小麦蚜虫,结合一喷三防,以防治青穗蚜为主,优质小麦田当拔节前害虫密度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防治。播种时土壤墒情足,杂草出土率高、密度大的田块,可在11月中下旬进行化学除草;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杂草年前出土率低的麦田,可推迟到返青期进行。
7适时收获
使用联合收割机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6月1~10日)。选用轮式自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严防收割损失(机收总损失率≤5%,总损失率<3.5%,破碎率<2.0%,含杂率<2.0%),茬高度≤10cm,割茬高度一致、无漏割,地头地边处理合理,收获后及时晒干扬净入库。
8参考文献
[1] 陶卫东.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2):184,186.
[2] 王巧珍.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建议[J].种业导刊,2008(10):26-27.
[3] 高海涛,张灿军.超级小麦新品种洛麦2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5):39-41,53.
[4] 何宪平,李明芳,薛凤梅,等.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87,89.
关键词小麦;农机;农艺;生产技术;安徽濉溪
中图分类号S512.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060-01
濉溪县地处淮北平原,是小麦主产区,每年种植小麦约10万公顷。目前,小麦的生产能力、投入水平和现有技术均达到了一定水平,但生产方式较粗放,单产较低,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增长,同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因此,濉溪县开展了“两深一精”农机化技术试验与示范,并探索出濉溪县小麦生产农机化配套技术作业规范。
1品种选择与处理
中大穗多穗型品种有烟农19、皖麦50、周麦18、济麦20等;主选品种为烟农19。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即种子纯度≥99.0%,净度≥98.0%,发芽率≥95%。播种前用甲基异柳磷50mL 三唑酮50mL,对水2 500mL,拌50kg麦种,以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
2深耕整地
在地下害虫密度高的田块必须进行土壤处理。耕地前用40%浓度的甲基异柳磷2 250~3 000mL/hm2拌细土225~300kg撒施,若拌玉米或麸皮效果更好。整地方式:一是全方位深松技术。应用58.8kW以上的拖拉机配套全方位深松机,深松深度为30~40cm,深松后采用旋耕作业,即“浅旋深松法”,播种后需适度镇压。每隔2~3年深耕或深松整地1次。二是深耕技术。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铧式犁、圆盘耙耕整地,耕作深度为20~25cm。整地质量为:机耕作业深度为20~25cm;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10%,植被覆盖率>60%,碎土率>70%;耕后地表平整度<3.5cm,灭茬合格率>80%。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15%;土壤平整度<5cm,碎土率>75%;植被覆盖率>55%。
3适期播种
播种期选择在10月5~20日为宜。播种时使用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精少量播种机,将行距和播种深度分别控制在20cm和3~5cm。在适播期内,播种量为120kg/hm2;若播种期推迟,播种量应适当增加,每推迟1d,播种量增加3.75kg/hm2。
4肥水管理
耕地前委托濉溪县土肥站化验室对项目区土壤肥力进行监测,根据目标产量6 750kg/hm2,确定各种肥种施用量,氮肥底肥和追肥分别约占60%和40%,高产田块推广氮肥施用时段后移,即追肥适宜期为小麦拔节后期。基肥施45%三元复合肥600~750kg/hm2,尿素150~225kg/hm2,小麦拔节后期追施尿素112.5~150.0kg/hm2。深施底肥使用铧式犁配套犁底施肥器或采用施肥播种机复式作业,深施追肥使用人力追肥机,将化肥深施于土壤6~10cm以下。土壤墒情不足时,要造墒播种;进入越冬期土壤墒情不足时,要浇好越冬水;小麦返青拔节期土壤墒情不足时,要浇好返青拔节水。
5田间管理
前期争取全苗、匀苗、壮苗,争取早发多分蘖。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如缺苗断垄,要带水带肥移稠补稀。小麦起身拔节至成熟期,争取多成穗,穗大粒多,籽粒饱满。高产田块小麦一般越冬群体较大,成穗数较多,若播量偏大或施肥不当有倒伏的危险,可结合年后化除,用20%多效唑750~900g/hm2喷雾,切忌重喷 。
6病虫草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若播种偏早,小麦纹枯病重发,当返青期病株率达到30%时,应用井冈霉素淋根防治。小麦赤霉病在皖北地区属非常发病害,但一旦流行将损失惨重,病毒对人畜均有毒害,应加强预防,一般在小麦出穗至扬花,遇3d以上阴雨天气,就必须施药预防。春季防治地下害虫,对前期防治不力、害虫密度较大的田块,小麦返青后期地下害虫上升活动时,可应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对水灌根防治。防治小麦红蜘蛛,于春季小麦返青后,当害虫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防治。防治小麦蚜虫,结合一喷三防,以防治青穗蚜为主,优质小麦田当拔节前害虫密度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防治。播种时土壤墒情足,杂草出土率高、密度大的田块,可在11月中下旬进行化学除草;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杂草年前出土率低的麦田,可推迟到返青期进行。
7适时收获
使用联合收割机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6月1~10日)。选用轮式自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严防收割损失(机收总损失率≤5%,总损失率<3.5%,破碎率<2.0%,含杂率<2.0%),茬高度≤10cm,割茬高度一致、无漏割,地头地边处理合理,收获后及时晒干扬净入库。
8参考文献
[1] 陶卫东.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2):184,186.
[2] 王巧珍.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建议[J].种业导刊,2008(10):26-27.
[3] 高海涛,张灿军.超级小麦新品种洛麦2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5):39-41,53.
[4] 何宪平,李明芳,薛凤梅,等.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