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少数民族,石勒,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7—0052—02
从张元老师的文章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特别是从《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中,寻找历史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学习。针对文章最后“希望大家交流各自的看法”的文章旨趣,我觉得十分亲切,因此,把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老师读《通鉴》——西晋的最后一幕”一文中,张元老师分为三个重点来谈:一是西晋被石勒所歼;二是石勒与王衍的对话;三是王公大臣的被杀。石勒在这里成为主线贯穿文章始终,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是个从奴隶到皇帝的羯族人。按《晋书》对石勒的评价:“虽曰凶残,亦一时杰也。”在张老师的文章中,也可以见证这一观点。当时晋军有十几万之众,被石勒的骑兵全部歼灭,带兵的王公大臣,最后也是全部被杀。“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者”,虽短短几行,血雨腥风扑面而来。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石勒杰出的军事才能,及其冷静锐利的政治才能。首先,他没有被王衍的恭维话迷惑;其次,他看到司马越之流是带来社会动荡的根由。这种鞭辟入里的思维使石勒成为一代枭雄。
石勒的杰出之处,还表现在他对汉文化的重视上。在担任大将以后,他渐渐明白要成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就依靠汉族士人张宾,采取了许多政治措施。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贫苦的读书人,组织一个“君子营”,为他出谋划策。石勒病死前,遗嘱不要厚葬,告诫儿子石弘从司马氏家族内讧中吸取教训,劝兄弟石虎学习周公、霍光辅佐幼主的先例,不要争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领袖,石勒的影响可能不算大。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列举中国历史上的几位少数民族的代表:依次是汉朝时期的冒顿单于,呼韩邪单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苻坚、拓跋宏;唐朝的李世民;蒙元时期的铁木真、忽必烈;清朝的康熙;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你觉得他们是中国英雄吗?你觉得他们的政权是中国政权吗?你觉得他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曾经因为上课,仔细地分析过其中两位杰出者。一位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拓跋宏,他在短短的一生中,作了一件惊世之举:举全国之力主动汉化。举措从实行汉制,与汉人通婚,改为汉姓,到穿汉服等各个方面。与其他少数民族被动汉化,以及元、清时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相比,这位少数民族领袖的举措可谓是超前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隋唐的繁荣不能说没有这种民族的融合作用在内。另外一位是清朝前期的康熙帝,他的文治武功大家相当熟悉,我只是讲反映他一个侧面的例子。当汉族人还在“反清复明”之时,康熙帝却在找人编写《明史》,从明亡中吸取教训;还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等巨著;如果这是我们所说的“国学”,康熙帝还潜心于他的“西学”。在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认真研究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经常演算习题。还命人翻译《验气图说》《仪像志》《赤道南北星图》《穷理学》《坤舆图说》等西方自然科学著作。
从以上例子,我们看到在少数民族的杰出领袖身上,有着好学的优点。石勒重用汉人张宾;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忽必烈任用熟悉汉文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材等,都反映了他们对先进文化的重视和吸收。而在古代汉文化中,历来有轻视少数民族的现象,“蛮”“夷”“戎”“狄”就是汉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我们也不否认,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野蛮的屠杀和对文明的破坏的历史,但就如生物链学说所阐述的原理一样:在狼和羊的矛盾中,我们总是倾向于温和的羊,但是,没有狼威胁的羊群是没有活力的。在中华民族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不断地注入了活力。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访问美国时讲的一段话: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一罗马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等等。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由于异族入侵和内部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当我们在为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少数民族不断融入带来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陶亚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7—0052—02
从张元老师的文章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特别是从《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中,寻找历史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学习。针对文章最后“希望大家交流各自的看法”的文章旨趣,我觉得十分亲切,因此,把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老师读《通鉴》——西晋的最后一幕”一文中,张元老师分为三个重点来谈:一是西晋被石勒所歼;二是石勒与王衍的对话;三是王公大臣的被杀。石勒在这里成为主线贯穿文章始终,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是个从奴隶到皇帝的羯族人。按《晋书》对石勒的评价:“虽曰凶残,亦一时杰也。”在张老师的文章中,也可以见证这一观点。当时晋军有十几万之众,被石勒的骑兵全部歼灭,带兵的王公大臣,最后也是全部被杀。“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者”,虽短短几行,血雨腥风扑面而来。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石勒杰出的军事才能,及其冷静锐利的政治才能。首先,他没有被王衍的恭维话迷惑;其次,他看到司马越之流是带来社会动荡的根由。这种鞭辟入里的思维使石勒成为一代枭雄。
石勒的杰出之处,还表现在他对汉文化的重视上。在担任大将以后,他渐渐明白要成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就依靠汉族士人张宾,采取了许多政治措施。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贫苦的读书人,组织一个“君子营”,为他出谋划策。石勒病死前,遗嘱不要厚葬,告诫儿子石弘从司马氏家族内讧中吸取教训,劝兄弟石虎学习周公、霍光辅佐幼主的先例,不要争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领袖,石勒的影响可能不算大。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列举中国历史上的几位少数民族的代表:依次是汉朝时期的冒顿单于,呼韩邪单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苻坚、拓跋宏;唐朝的李世民;蒙元时期的铁木真、忽必烈;清朝的康熙;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你觉得他们是中国英雄吗?你觉得他们的政权是中国政权吗?你觉得他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曾经因为上课,仔细地分析过其中两位杰出者。一位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拓跋宏,他在短短的一生中,作了一件惊世之举:举全国之力主动汉化。举措从实行汉制,与汉人通婚,改为汉姓,到穿汉服等各个方面。与其他少数民族被动汉化,以及元、清时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相比,这位少数民族领袖的举措可谓是超前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隋唐的繁荣不能说没有这种民族的融合作用在内。另外一位是清朝前期的康熙帝,他的文治武功大家相当熟悉,我只是讲反映他一个侧面的例子。当汉族人还在“反清复明”之时,康熙帝却在找人编写《明史》,从明亡中吸取教训;还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等巨著;如果这是我们所说的“国学”,康熙帝还潜心于他的“西学”。在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认真研究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经常演算习题。还命人翻译《验气图说》《仪像志》《赤道南北星图》《穷理学》《坤舆图说》等西方自然科学著作。
从以上例子,我们看到在少数民族的杰出领袖身上,有着好学的优点。石勒重用汉人张宾;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忽必烈任用熟悉汉文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材等,都反映了他们对先进文化的重视和吸收。而在古代汉文化中,历来有轻视少数民族的现象,“蛮”“夷”“戎”“狄”就是汉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我们也不否认,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野蛮的屠杀和对文明的破坏的历史,但就如生物链学说所阐述的原理一样:在狼和羊的矛盾中,我们总是倾向于温和的羊,但是,没有狼威胁的羊群是没有活力的。在中华民族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不断地注入了活力。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访问美国时讲的一段话: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一罗马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等等。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由于异族入侵和内部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当我们在为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少数民族不断融入带来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陶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