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录登山,不能忽略的就是山难,有冒险就有牺牲,在人类的探险史上,总是伴随着死亡的记忆。珠峰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山难,莫过于1924年英国探险队员马洛里和欧文发生的山难,他们是最早挑战珠峰的人,他们是珠峰的先驱,在对顶峰一切未知的情况下,马洛里倒在了海拔8600米的地方,而欧文的躯体至今还没有找到。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谜题,他们是否登顶了?一直无人证实。后人对马欧的故事一直有着深厚的情感,甚至希望再现他们当年登山的场景,因为他们,是人类登山精神的典范。在讲述马洛里登山的电影《最狂野的梦》的拍摄现场,摄制组在珠峰复原马欧当年登山的场景,道具师根据当年的照片复原了马欧的登山设备,并让演员们穿上,拍完一组镜头后,演员们立刻就钻到帐篷里换上羽绒服等保暖衣物——因为实在是太冷了。
由此可见,攀登珠峰,不仅是挑战人类的体能和意志力,同时也是在比拼登山设备。上世纪70年代末,西藏登山队队长兼总教练丹增旺加正式加入了西藏登山队,四个人用一瓶氧气,法国制造,最多250个大气压的氧气。队员们白天舍不得用氧气,只有晚上的时候四个人轮流吸氧。而现在的登山者可以一人用几瓶轻便的氧气,大部分是俄罗斯生产,可以装350个大气压的氧气,而且氧气面罩的改进也提高了氧气的吸入率。
登山的人都知道,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当体温下降到35摄氏度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失温是登山者一大隐患,和缺氧一样的危险,轻者导致冻伤截肢,重者失去生命,所以攀登8000米以上的高山,除了解决缺氧方面的问题,还要提高人类的御寒保暖能力。人类最早的登山取暖设备,采用的燃料是汽油炉,汽油装在塑料桶里,晚上帐篷里满是汽油的味道,而现在则是煤气罐。
早有记录的羽绒睡袋是在1892年用于英国的ALFRED MUMMERY探险队伍,由阿尔卑斯登山俱乐部的睡袋原型发展而来,并由英国家具公司制造,但这并不是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睡袋。1890年挪威Asjungilak公司开始商业化生产睡袋,这一时期的睡袋都由木棉花填充。因此,直到19世纪20年代,睡袋都是特殊的制品,但由于不断发展的户外用品需求市场,更多的公司开始设计和生产睡袋。基于喜马拉雅探险活动以及登山运动的兴起,19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发展和完善睡袋的设计和制作,这时候诞生了能紧密包裹身体的木乃伊式睡袋,也就是现在连体登山服的雏形,英国登山家凭借这种睡袋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从情感上而言,人们都希望挑战珠峰3次的马洛里最终是成功登顶的,但是按照马洛里当时的装备,重重的普通麻绳和氧气罐,头戴皮毛帽子、脖子缠着毛围脖,用棉布护脸,穿着分体的棉袄和棉裤,打着绑腿,脚蹬着厚重的军靴。如此笨重的服装,无疑给登山行动增加了难度,虽然如此,马洛里和队友欧文的行为,还是鼓舞了人们对攀登珠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照片里的马洛里和欧文显得年轻而帅气,他们是当时英国精英青年的代表,朝气蓬勃而充满理想。马洛里曾就读于温切斯特公学和剑桥大学,与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是同学与好友。剑桥大学一贯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培训,并相信运动有助于提高大脑功能,年轻的马洛里已经是英国著名的探险家,所以将攀登无人登顶的珠峰作为自己的目标。自1921年起,马洛里曾经3次尝试攀登喜马拉雅山,1924年的第二次攻顶时因雨季来临而中断,当时马洛里率队友由新路径下山遭遇雪崩,导致7名夏尔巴挑夫丧生,此事使他返国后饱受批评,但他对登顶的决心依然坚定,并促使在同年年中再度挑战。1924年6月8日,马洛里和欧文并肩,试图第三次登顶,也是志在必得的一次。但这一次,他和欧文却消失在茫茫雪峰上了,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们已经顺利登顶。
由于他们没有活着走下珠峰,并向世人展示他们登顶的证据,所以他们最终是否登顶,成为“马欧之谜”。所以,第一登顶的桂冠,就落在了1953年5月29日,和向导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 )一起登顶的新西兰人希拉里头上。
由此可见,攀登珠峰,不仅是挑战人类的体能和意志力,同时也是在比拼登山设备。上世纪70年代末,西藏登山队队长兼总教练丹增旺加正式加入了西藏登山队,四个人用一瓶氧气,法国制造,最多250个大气压的氧气。队员们白天舍不得用氧气,只有晚上的时候四个人轮流吸氧。而现在的登山者可以一人用几瓶轻便的氧气,大部分是俄罗斯生产,可以装350个大气压的氧气,而且氧气面罩的改进也提高了氧气的吸入率。
登山的人都知道,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当体温下降到35摄氏度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失温是登山者一大隐患,和缺氧一样的危险,轻者导致冻伤截肢,重者失去生命,所以攀登8000米以上的高山,除了解决缺氧方面的问题,还要提高人类的御寒保暖能力。人类最早的登山取暖设备,采用的燃料是汽油炉,汽油装在塑料桶里,晚上帐篷里满是汽油的味道,而现在则是煤气罐。
早有记录的羽绒睡袋是在1892年用于英国的ALFRED MUMMERY探险队伍,由阿尔卑斯登山俱乐部的睡袋原型发展而来,并由英国家具公司制造,但这并不是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睡袋。1890年挪威Asjungilak公司开始商业化生产睡袋,这一时期的睡袋都由木棉花填充。因此,直到19世纪20年代,睡袋都是特殊的制品,但由于不断发展的户外用品需求市场,更多的公司开始设计和生产睡袋。基于喜马拉雅探险活动以及登山运动的兴起,19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发展和完善睡袋的设计和制作,这时候诞生了能紧密包裹身体的木乃伊式睡袋,也就是现在连体登山服的雏形,英国登山家凭借这种睡袋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从情感上而言,人们都希望挑战珠峰3次的马洛里最终是成功登顶的,但是按照马洛里当时的装备,重重的普通麻绳和氧气罐,头戴皮毛帽子、脖子缠着毛围脖,用棉布护脸,穿着分体的棉袄和棉裤,打着绑腿,脚蹬着厚重的军靴。如此笨重的服装,无疑给登山行动增加了难度,虽然如此,马洛里和队友欧文的行为,还是鼓舞了人们对攀登珠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照片里的马洛里和欧文显得年轻而帅气,他们是当时英国精英青年的代表,朝气蓬勃而充满理想。马洛里曾就读于温切斯特公学和剑桥大学,与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是同学与好友。剑桥大学一贯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培训,并相信运动有助于提高大脑功能,年轻的马洛里已经是英国著名的探险家,所以将攀登无人登顶的珠峰作为自己的目标。自1921年起,马洛里曾经3次尝试攀登喜马拉雅山,1924年的第二次攻顶时因雨季来临而中断,当时马洛里率队友由新路径下山遭遇雪崩,导致7名夏尔巴挑夫丧生,此事使他返国后饱受批评,但他对登顶的决心依然坚定,并促使在同年年中再度挑战。1924年6月8日,马洛里和欧文并肩,试图第三次登顶,也是志在必得的一次。但这一次,他和欧文却消失在茫茫雪峰上了,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们已经顺利登顶。
由于他们没有活着走下珠峰,并向世人展示他们登顶的证据,所以他们最终是否登顶,成为“马欧之谜”。所以,第一登顶的桂冠,就落在了1953年5月29日,和向导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 )一起登顶的新西兰人希拉里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