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马洛里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ianxi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录登山,不能忽略的就是山难,有冒险就有牺牲,在人类的探险史上,总是伴随着死亡的记忆。珠峰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山难,莫过于1924年英国探险队员马洛里和欧文发生的山难,他们是最早挑战珠峰的人,他们是珠峰的先驱,在对顶峰一切未知的情况下,马洛里倒在了海拔8600米的地方,而欧文的躯体至今还没有找到。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谜题,他们是否登顶了?一直无人证实。后人对马欧的故事一直有着深厚的情感,甚至希望再现他们当年登山的场景,因为他们,是人类登山精神的典范。在讲述马洛里登山的电影《最狂野的梦》的拍摄现场,摄制组在珠峰复原马欧当年登山的场景,道具师根据当年的照片复原了马欧的登山设备,并让演员们穿上,拍完一组镜头后,演员们立刻就钻到帐篷里换上羽绒服等保暖衣物——因为实在是太冷了。
  由此可见,攀登珠峰,不仅是挑战人类的体能和意志力,同时也是在比拼登山设备。上世纪70年代末,西藏登山队队长兼总教练丹增旺加正式加入了西藏登山队,四个人用一瓶氧气,法国制造,最多250个大气压的氧气。队员们白天舍不得用氧气,只有晚上的时候四个人轮流吸氧。而现在的登山者可以一人用几瓶轻便的氧气,大部分是俄罗斯生产,可以装350个大气压的氧气,而且氧气面罩的改进也提高了氧气的吸入率。
  登山的人都知道,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当体温下降到35摄氏度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失温是登山者一大隐患,和缺氧一样的危险,轻者导致冻伤截肢,重者失去生命,所以攀登8000米以上的高山,除了解决缺氧方面的问题,还要提高人类的御寒保暖能力。人类最早的登山取暖设备,采用的燃料是汽油炉,汽油装在塑料桶里,晚上帐篷里满是汽油的味道,而现在则是煤气罐。
  早有记录的羽绒睡袋是在1892年用于英国的ALFRED MUMMERY探险队伍,由阿尔卑斯登山俱乐部的睡袋原型发展而来,并由英国家具公司制造,但这并不是生产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睡袋。1890年挪威Asjungilak公司开始商业化生产睡袋,这一时期的睡袋都由木棉花填充。因此,直到19世纪20年代,睡袋都是特殊的制品,但由于不断发展的户外用品需求市场,更多的公司开始设计和生产睡袋。基于喜马拉雅探险活动以及登山运动的兴起,19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发展和完善睡袋的设计和制作,这时候诞生了能紧密包裹身体的木乃伊式睡袋,也就是现在连体登山服的雏形,英国登山家凭借这种睡袋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从情感上而言,人们都希望挑战珠峰3次的马洛里最终是成功登顶的,但是按照马洛里当时的装备,重重的普通麻绳和氧气罐,头戴皮毛帽子、脖子缠着毛围脖,用棉布护脸,穿着分体的棉袄和棉裤,打着绑腿,脚蹬着厚重的军靴。如此笨重的服装,无疑给登山行动增加了难度,虽然如此,马洛里和队友欧文的行为,还是鼓舞了人们对攀登珠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照片里的马洛里和欧文显得年轻而帅气,他们是当时英国精英青年的代表,朝气蓬勃而充满理想。马洛里曾就读于温切斯特公学和剑桥大学,与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是同学与好友。剑桥大学一贯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培训,并相信运动有助于提高大脑功能,年轻的马洛里已经是英国著名的探险家,所以将攀登无人登顶的珠峰作为自己的目标。自1921年起,马洛里曾经3次尝试攀登喜马拉雅山,1924年的第二次攻顶时因雨季来临而中断,当时马洛里率队友由新路径下山遭遇雪崩,导致7名夏尔巴挑夫丧生,此事使他返国后饱受批评,但他对登顶的决心依然坚定,并促使在同年年中再度挑战。1924年6月8日,马洛里和欧文并肩,试图第三次登顶,也是志在必得的一次。但这一次,他和欧文却消失在茫茫雪峰上了,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们已经顺利登顶。
  由于他们没有活着走下珠峰,并向世人展示他们登顶的证据,所以他们最终是否登顶,成为“马欧之谜”。所以,第一登顶的桂冠,就落在了1953年5月29日,和向导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 )一起登顶的新西兰人希拉里头上。
其他文献
2007年,当我开始在拉萨长期居住,每天都流连于八廓街的各种摊位,流连于各种藏式宝贝当中。我发现并开始关注一类造型奇特、质朴、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型金属物件。在各种金属器具的马具、藏族配饰丛中,这一类体积较小,颜色深暗,零散、成型或者已破损残缺的金属小件,被藏族人称为“天上掉下来的东西”,每当问到具体出处,他们总是摇头不知,说只是知道来自于天上。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原来就是西藏天铁。  早期,因于对
“跟我去爬山吧,山上有雪莲花。跟我去采雪莲花,用它装饰咱们的家。坎坎坷坷你不要怕,爬到山顶我摘到了花。山风拂起你的发,美貌仙子也会嫉妒你的家。”一首二十年前的歌,或许早已被人遗忘,然而当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在校园的藤萝架下弹着吉他,唱这首逯学军的《爬山》,心里头猛然涌出一种冲动——雪莲花,那究竟是一种何其高贵的美丽,竟只是写在歌词里头,也会让人心生出无限的向往呢?  流石滩的擦肩而别  2010年8月
峡谷对岸的赤斑羚    对于赤斑羚的发现及拍摄,郭亮记忆犹新。去年11月,他和徐健、董磊、肖诗白、吴秀山、李磊等IBE队员,在多位大峡谷地区最优秀的向导——其中包括曾经集藏医与猎手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安吉拉的带领下,爬雪坡,翻垭口,拉着绳子淌过冰冷的雪融河,穿行茂密的丛林……最后终于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峡谷深处。对岸,是一面过去曾被猎人们时常光顾的悬崖,经常有兽类出没。  果真守候不久,安吉拉就指着对岸
《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在进藏途中克服艰难险阻,促进经济和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为故事主线,配以藏戏、歌舞、把1300年前的一段历史搬上了舞台。这是世界首例藏地星空奇观实景剧,也是目前国内海拔位置最高、规模最大、舞台场面最壮观的实景剧。  1300年前,大唐一位十六岁的姑娘背负着和亲的使命踏上了离家万里的道路,去见她从未谋面的夫君,从长安到逻些的三年里,文成公主在沿途留下了无数的
【摘 要】新形势下,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家校沟通的新模式。教师要利用好公共群,搭建家校互动、学习交流的良好平台;要探索新的家访形式,创建家校同心、合力育人的良好环境;要把握住沟通边界,营造家校平等、互敬互爱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家校沟通的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沟通;公共群;家访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协作,家校合作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随
墨脱的历史贯穿着神话与传说。在藏传佛教的经典中,称墨脱为“博隅白玛岗”,意为“隐秘的莲花圣地”,佛教典籍中记述的“佛之净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然而几百年来,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原因,造成了墨脱仍旧保存着人背牲口驮的运输方式。与外界的交往只能在大雪封山前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进行,进出这里的物资都是靠人背畜驮。    我们从派乡出发,准备去探寻这片神秘的莲花圣地,除去之前获悉的信息,我们面对眼
师傅邹艳,一位执着于教学研究,充满爱心与智慧的教育工作者。她认为教育的美妙在于润物无声;她提出要努力探究学生一切行为的背景,舒展儿童的天性;她倡导构建“吸引力课堂”,师生共享教学魅力,共同提升生命质量。  师傅邹艳是浙江省小学英语特级教师,25年来专注并执着于教育工作,坚持不懈地研究英语教学艺术。她以小学英语的“语音教学活动设计”“语篇教学活动设计”“语用能力评价”为研究内容,深化小学英语重点主题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话题为“Ways to go to school”,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了解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和交通规则。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引入绘本This is the way we go to school,围绕关键词“different”展开。通过绘本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地学生不同的上学方式,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该绘本由精美的插画和富有韵味的语言组
故事回放  国庆节前,电视连续剧《陆战之王》在上海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热播。这部50集的电视连续剧,既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的建国7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的节目之一,又是深受青少年和军迷们喜爱的军旅题材。因此收视率节节攀升,一度攀升到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的前两名!电视剧《陆战之王》海报截图  电视剧《陆战之王》开篇的第一集,便是令人倍感惊心动魄的场面——坦克空投,说的是我军坦克9旅的965号坦克实施夜间
【摘 要】法治教育专册是以探索学生学习活动指向的问题域为基本结构单元编排的。因此,教师要紧扣“三类”问题,引导“三层”问题,关注“三阶”问题,引导学生实现价值探究,从而习得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培养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律思维,提升法治素养。  【关键词】问题导向;价值探究;法律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六年级上册定为法治教育专册,主要是基于学生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以宪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