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精准帮扶机制的构建实践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hepi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城乡教学发展不平衡、优势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整体内涵发展能力不足、高考升学率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通过“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校地协同创新战略合作项目,建立起校地协同创新、优质专家团队引入、常态化学科教研、区域多方联动协作、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等帮扶机制,高效运用多方联动、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帮扶模式,有效提升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提高当地基础教育质量,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区域教育帮扶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 基础教育 精准帮扶机制 帮扶模式 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04-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1]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关系到社会公平、和谐与稳定。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便成为地方政府及教师教育机构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
  一、崇左市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崇左市地处广西西南部,有壮、汉、瑶、苗等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9.43%,是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过“两基”攻坚,崇左市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当地的基础教育力量还比较薄弱,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明显。项目组通过深入崇左市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发现崇左市基础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城乡教学发展极不平衡
  经过“两基”攻坚及“改薄”工程,崇左市的中小学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明显。
  (二)优势教育资源匮乏
  崇左市的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和优秀学校等资源匮乏,有限的优质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和提升。主要体现在:(1)学校发展缺乏名校带动,没有形成优秀校长梯队成长的机制。(2)教师成长缺乏名师带动,没有形成优秀教师梯队成长的机制。(3)市直优秀学校未能对全市各县区发挥出应有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学校整体内涵发展能力不足
  崇左市大多数学校办学效能不高,学校在可持续与均衡发展等基础型内涵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1)学科教师的教学、教研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课堂教学效率低;(2)农村学校的管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低效能的管理模式上,理念落后,缺乏特色;(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手段、路径等不科学,效果不佳;(4)班主任队伍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四)高考升学率偏低
  崇左市各县市区的高中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生源整体素质偏低,再加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严重流失,导致高考升学率偏低。[2]例如,作为市直较好的崇左高中,2015年一本上线人数徘徊在80人左右,一本上线率低。
  (五)师资力量薄弱
  崇左市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水平低,且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尤其是图、音、体等非主要学科基本上没有专业教师。例如,2015年崇左市天等县有乡村学校175所,乡(镇)学校(含教学点)教师总人数为592人,其中专职音、体、美教师分别只有4、6、11人。兼职教师兼课任务重且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导致开课不全、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崇左市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何加强学校办学综合治理能力,促进内涵能力发展,整体提升办学的综合品质,提高全面育人的质量,仍是学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崇左市基础教育精准帮扶机制的构建实践
  针对崇左市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广西教育学院与崇左市政府合作,共同启动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帮扶项目,该项目設置了“教育咨询与研究”“扬长型”“补短型”和“基础型”四大模式,共15个子项目。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定制化设计、系统化解决和可持续性推进”的总原则,坚持校地战略协同和管理协同创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
  (一)崇左市基础教育精准帮扶机制的构建
  为提高帮扶的实效性,“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组依据精准帮扶思想和协同创新理论,通过建立高效的帮扶机制,实施精准帮扶。
  1.建立校地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战略协同机制。基于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能力与质量这个共同的愿景、使命和目标,崇左市政府和高校成立市领导和校长为组长的深化教育改革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突破校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整合彼此间组织、管理、资源、技术、文化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战略协同。二是构建治理协同机制。“质量提升工程”治理协同机制包括管理制度协同、督导协同和定期协商制度协同。管理制度协同包括校地“行政层面+技术层面”管理机构协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协同、经费管理制度协同。[3]督导协同包括督导监控、质量监测、项目评价等方面的协同。定期协商制度协同包括横向协商和纵向协商的协同。三是构建识别协同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崇左市政府结合实际情况首先提出当地基础教育需求,然后项目组根据当地的教育短板进行精准的识别,定制化设计出一个“接地气”的“精准帮扶”项目群方案体系,为崇左市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为期三年的全程技术创新与技术支持。
  2.建立优质专家团队引入机制   项目组依托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优质专家团队引入机制,在全国、全区范围内遴选并组建了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专家团队在崇左市名校打造、名师培养、高中备考、乡村学校帮扶等项目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专家引领、平台支撑的“教、研、训、赛一体化”帮扶模式,开展为期三年的具有系统性、长期性、针对性的现场教学、集中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与教学比赛相结合的活动,着力解决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大大提升了当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边境民族地区项目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建立常态化的教研帮扶机制
  项目组建立校地常态化的教研帮扶机制。一是定期组织省级教研专家团队和名师指导团队,对项目学校开展教研帮扶活动,提升项目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二是组织骨干教师到名校研修与交流,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三是组织教学评比、公开课示范教学、同课异构及课件制作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校地常态化教研帮扶机制的建立大大提升了当地学科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4]
  4.构建区域多方联动协作帮扶机制
  项目组专家团队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协同构建区域多方联动协作帮扶机制。一是通过整合崇左市的支教、走教、轮岗、兼职任教等现有帮扶农村学校的人力资源,构建区域性“点、线、面”结合的支持模式。二是协同区域名校组建帮扶团队,对乡村学校教师进行线状教学指导和点对点的教学支持,初步实现区域内对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全面的教学支持。例如,项目组协同广西几所名校持续开展“城乡教师交流与合作”“名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名师帮带、优生代培、教研互动、支教服务、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帮扶活动,助推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5.构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扶机制
  “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组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和开发本地的民族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对崇左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推动区域和校际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发挥区域内优质学校、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办学理念、学校治理、師资培养、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文化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对项目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扶,整体提升乡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民族音乐、美术、体育等内容,形成本土的课程教育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当地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引导乡村学校充分利用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确保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开全课、开足课和开好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崇左市基础教育质量精准帮扶机制架构下的几种典型帮扶模式
  1.“嵌入式”区域性学校综合改革帮扶模式
  首批选择崇左市两所高中、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作为试点学校,按照国家的办学标准进行综合改革。在取得经验和成效后,再从全市中选择20所学校进行特色名校塑造,并以这些学校为示范龙头,引领区域学校的发展。
  (1)模式创设。“嵌入式”帮扶模式是指通过组织、人员、技术的深度嵌入,构建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实现多方联动,确保实施过程的组织和运行保障,推动区域学校综合改革的一种帮扶模式。
  (2)实施策略。项目团队采用“嵌入式”帮扶模式推动当地中小学校综合改革:一是组织嵌入,高校、政府、学校三方联动,构建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协同全力推进帮扶工作;二是人员嵌入,高校专家团队融入学校,通过送培进校、跟踪指导的方式精心培养本土教育管理专家和学科专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成长机制;三是技术嵌入,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效SDP(学校发展计划)技术输入学校。通过“认知诊断校情—确定办学理念—明确发展主题—构建逻辑体系—设置操作平台—制定实施规划—提质增效树品牌”整体方案,助推学校全面健康发展。[5]
  2.“改进行动诊断式”名校长培养帮扶模式
  项目组结合“质量提升工程”名校长培养工程子项目,遴选30名优秀校长,按照校长专业标准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化训练,从职业视野、办学理念、教育思维、管理技能、信息技术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严格塑造,打造名校长。
  (1)模式创设。“改进行动诊断式”名校长培养模式是指校长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自我诊断查找差距,发现问题,形成需求,不断完善自我,并将所形成的理念、策略具体落实到学校改进实际行动中,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模式。[6]
  (2)实施策略。“改进行动诊断式”名校长培养模式从两个方面培养地方校长:一是个性素养修补和共性素养培养相结合。校长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自我诊断、自我规划、自我改进、自我实现,完成个性素养的修补。同时,以优秀校长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职业道德、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技能等共性素养为基本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实践应用为主,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原理、思维与技能训练融入“师带徒”“跟岗研修”“理论研读”等预设轨道,让校长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改进,其间导师全程跟踪、释疑解难、引领纠偏,帮助其实现内化和迁移,促进其专业成长。[7]二是“学校改进行动”。按照“诊断—行动—改进”的路线,校长将所形成的办学理念、策略落实到所在学校改进行动中,力求自身成长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相融合,提升其办学能力。
  3.以“问题为导向”的名师培养帮扶模式
  项目组结合“质量提升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子项目,遴选50名优秀教师,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化训练,从职业德行、思维方式、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塑造,打造教学名师。
  (1)模式创设。以“问题为导向”的名师培养模式是指以名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项目的精心设计与教学实践,培养教师成为优秀“种子教师”的一种模式。   (2)实施策略。项目组根据崇左市教育的实际情况,依据名师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定制化设计出适合当地的名師培养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教学和教研能力—成长为‘种子教师’”的线路,坚持个性与共性培养相结合,坚持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突出培养过程,强化引领功能,使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相衔接,循环迭代,稳步推进。通过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小组学习、案例教学、跟岗实践、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等活动,提高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快速自我成长,为其成为真正优秀的“种子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8]
  4.“研、训、赛”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帮扶模式
  项目组通过“研、训、赛”三位一体的模式,对崇左市的3 076名学科教师分期分批培训,重点提升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模式创设。“研、训、赛”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模式是指通过课堂教研活动、学科培训和专业竞赛相结合提升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种模式。
  (2)实施策略。“研、训、赛”三位一体模式从三个方面提升崇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一是开展教研活动,项目组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学校进行学科专项教学指导,通过“线上网络研修+线下校本研修”的方式,深入开展混合式课堂教研活动。二是进行集中培训,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分层分科量身定制培训内容。集中培训围绕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课堂组织管理三个主要环节开展,使受训教师在导师指导下掌握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度。此外,通过同课异构的展示课,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进行课例研修,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三是以赛促教,通过指导学科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如参加学科微课比赛、“一师一优课”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5.“混合式教师工作坊”教学帮扶模式
  项目组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构建由区县级骨干教师、学科专家、农村学校教师共同参加的混合式教师工作坊,构建学习和教学共同体,以崇左市现有教师团队的支教模式为基础,将线上指导、线下培训和实践相结合,逐步实现开好课、开足课的目标,解决农村学校的全科型教师短缺和教师兼课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
  (1)模式创设。“混合式教师工作坊”模式是针对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小学科”教师短缺导致的教学问题而采用“集中面授+线上研修+线下实践+教师工作坊”的混合式研修模式。
  (2)实施策略。以崇左市天等县为试点,结合当地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音美体“小学科”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研修内容。通过集中面授、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提高兼职教师的学科基本教学能力,逐步实现利用国家“教学点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的课程资源“开出课”到“开足课”“开好课”的目标。同时,通过“教师工作坊”构建跨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开展跨区域、跨校际协作研修活动,整体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教研水平。[9]
  三、成效与结论
  “质量提升工程”是广西基础教育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整体提升边境民族地区地级市基础教育质量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探索。据不完全统计,“质量提升工程”自2015年8月正式实施至今,崇左市基础教育领域受益学校达1 025所,直接受益教师5 208人,受益学生23 400余人。[10]目前,崇左市5所市直中小学均建立起了完备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2所市直高中在新课改和高考改革背景下提高了教学水平和高考成绩,20所特色学校已基本成型,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已逐渐成为引领崇左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标杆学校”。[11]“质量提升工程”这一创新帮扶项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中国教育报、广西日报、广西新闻网、广西电视台、崇左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质量提升工程”进行了多方位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和基础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12]
  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通过“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校地协同创新战略合作项目,建立起适合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效、务实、可持续”的精准帮扶长效机制,高效运用多种多方联动、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帮扶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提高当地基础教育质量,其成功经验为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树立了校地“协同创新”新范式,为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区域教育帮扶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8-05-1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4]钟大鹏,陆云,高越飞.民族地区高中备考帮扶机制探索——以崇左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中科学备考项目为例[J].教育观察,2018(18)
  [3]赵艳丽.校地协同创新个案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5][6][8]王丽英.勇开先河 书写“协同创新”鸿篇——广西教育学院“崇左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7-02-25(3)
  [7]黄创新.一个务实创新专业高效的项目[J].广西教育,2018(8)
  [9]钟大鹏,黄明格,邹国金.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小学科”精准帮扶的实践探索——以广西天等县乡村学校音体美教学帮扶项目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1)
  [10][12]奚振海.校地协作 三年蝶变——广西教育学院携手崇左市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侧记[N].广西日报,2018-10-17(11)
  [11]谢宗军,邢惠雅.打造名校之路——广西教育学院携手崇左市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之名校工程纪实[J].广西教育(教育时政),2018(8)
  作者简介:
  钟大鹏(1965— ),本文第一作者,广西岑溪人,教育硕士,广西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管理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技术应用。
  张艳红(1974— ),女,广西南宁人,管理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黄明格(1975— ),湖南桑植人,广西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注:本文系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协同创新视角下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精准帮扶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5BGL005)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为例,针对情境体验类、思維拓展类、行为导向类、综合探究类等不同的栏目内容类型提出运用策略,论述巧用教材栏目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探究与分享”栏目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94-02  目前,学校课程改革在持续推进,各学科课标或教材均有所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为例,论述运用微课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实践:首先结合课标和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其次根据教学重难点确定微课内容及制作微课,再次呈现课例微课教学的课堂片段实录,最后提出一些微课教学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语文 教学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79-02  近年来,信息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着力点在于创设有趣、有益、有效的课堂,建议通过科學把握学生、教材、教师,注重训练题的设计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练习 着力点 有趣 有益 有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90-02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10 Unit 1 “Don’t talk in the library”教学为例,记录基于“五步五促”深度研修模式开展备课工作的过程,以期提高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的融合度,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英语对话课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小学英语 信息技术 对话教学 磨课历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
期刊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值此2020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自治区教育厅,向全区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学子致以诚挚的祝福,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广西教育事业发展的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共同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教育大会胜利召开,描绘了八桂教育发展的新蓝图,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全区教育系
期刊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果实和种子》一课为教学案例,论述案例的背景以及具体教学过程,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预设之外”的问题提出几点反思:下足功夫,扎实备课;鼓励提问,锁定精彩;预设之外,绽放异彩。  【关键词】预设 课堂生成 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138-02  教师在授课时,总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听从指令
期刊
【摘要】本文以“50米×8往返跑”教学内容为案例谈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先对案例背景、案例过程进行论述,然后对案例进行剖析,最后针对案例提出几点教学反思。  【关键词】“50米×8往返跑” 五线谱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147-02  新课程改革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资源的有效
期刊
【摘要】本文以A市5个乡镇7所农村初中语文学科调研为例,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农村初中生在自学习惯、语言积累习惯、阅读思考习惯、聆听习惯、发言习惯、合作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学生各项好习惯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学习习惯 问题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12-04  叶圣陶曾说:“我想‘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西乡塘区A、B两所小学为例,通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量要求与部编版语文教材识字表进行比较,对两所小学男生女生的识字量、学生识字量分段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学生识字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小学低年级 识字量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15-04  识字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与君离别意”送别组诗赏析》的组诗教学片段为例,论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出互文关照,引导学生在勾连中发现;感悟意象,让学生在比照中交融;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组诗教学 学习 路径 送别组诗 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14-02  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