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吸引力正在增加,仅二季度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入达到600亿美元以上。截至今年6月末,全部外资持股规模约为2.5万亿元,其中69%为北上资金,31%为QFII/RQFII,北上资金占据主导。
扩大开放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境外资金进入我国股票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
中国将持续完善对外开放产品体系,进一步扩大沪深股通的投资范围和标的,拓宽ETF互联互通,便利境外机构配置股票ETF以及人民币债券资产,持续加大商品期货市场开放力度,扩大特定品种范围,及时创造条件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提供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制度性对外开放。推动修订后的QFII、RQFII制度规则尽快发布实施,持续完善和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国际资金的投资便利性,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意愿和信心,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素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形成优势互补,促进良好的循环局面。
增长较快
“中国经济有望持续保持较快速的增长,国内消费市场体量和发展潜力巨大、技术不断升级、数字化提速、改革开放推进,以及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仍有充足的政策储备和空间可以应对外部冲击和债务风险,这些都是国际投资者不可忽视中国的理由。”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
汪涛认为,假设疫情继续得到控制,下半年整体经济活动有望进一步回暖,但环比反弹势头应会明显放缓。中国市场也将继续吸引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受益于融资支持加强,基建投资应会继续反弹。洪灾的影响也应会在9月快速消退。包括餐饮、旅游、线下娱乐等目前恢复相对滞后的消费领域应会继续改善,不过之前居民收入下滑和消费情绪偏谨慎可能会令整体消费承压。
出口和房地产活动应会温和反弹,但7月的强劲反弹势头可能难以延续。
此外,鉴于企业盈利前景偏弱、不确定性犹存,制造业投资可能依然较为疲弱。
整体而言,瑞银维持下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速反弹至5.5%~6%的预测,预计今年全年增速为2.5%。
政策宽松
汪涛预计,下半年国内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基调,但进一步加码宽松的可能性较低。地方政府专项债继续发行、资金更快下达,这应能拉动基建投资进一步反弹。
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这也可能制约未来几个月整体经济的反弹力度,并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承压。
汪涛认为,只要中国继续通过深化改革不断促进国内生产率增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继续扩大开放以加强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吸引外商投资、培育国内竞争,那么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应不会改变。
未来几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但中国可能仍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
在未来10年中,瑞银预计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逐步放缓至4.5%,但这仍意味着中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会超过30%。
正如同过去10年,支撑中国这一潜在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包括:1.虽然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但劳动力将持续向生产效率更高的领域转移,而且劳动力的受教育和技能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2.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和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国内的高储蓄将继续支持投资增长,推动人均资本存量提升。
相比以往,未来挖掘有投资潜力领域的难度可能更大,因此创新和改革也尤为重要,而投资和GDP增速可能会放缓。
内需引擎
近期政府大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瑞银认为这是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将内需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这需要国内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提升整体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提高生产率、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振消费。
到2030年,瑞银预计中国整体消费市场规模将增长8万亿~9万亿美元至17万亿美元。
虽然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约有6亿人的月均可支配收入不高于1000元,即年度可支配收入1650美元,但年度可支配收入在5000美元以上(或家庭可支配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上)的人数已从2009年的1.3亿增加到了2019年的6.2亿。瑞银预计到2030年,该人数将进一步增加至9亿人。
同时,瑞银预计年度可支配收入在1万美元或以上(家庭可支配收入在3万美元以上)的人数也将从2018年的2.8亿人增加至6.8亿人。
机会在供给侧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应该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拉动经济。这几年增长更多的是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但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较少。今年在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已经负增长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对居民进行补贴呢?我也呼吁对居民进行补贴,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
李迅雷认为,今年财政的力度虽然比较大,财政发放1万亿元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提高1.6万亿元,但与财政收入的下降相比仅是杯水车薪。我国今年上半年整体财政收入下降接近10%,财政支出增长也比较缓慢。这样来看,财政政策虽然是积极的,但更多是偏稳健;货币政策虽然是稳健的,但上半年更多是偏积极,下半年回归稳健。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通过房地产来刺激经济,就会增加房地产相关的杠杆;如果通过银行放水来刺激经济,又会增加银行的坏账率和宏观杠杆率。事实上,我国今年宏观杠杆率已经明显提高了,所以接下来从需求端发力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所谓的宽信用也很难持久,因为宽信用付出的代价是银行坏账水平的上升,坏账水平上升对银行来说很难承受,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通过改革来发力。因而就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指向。
在目前情况下,需求侧不用有太多的幻想。
供给侧的投资机会则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包括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疫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供给侧出清。本身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也在转型,新旧动能也在切换。有了疫情之后,很多传统行业的店铺、旅馆和工厂都经营不下去了,因为传统产业本身就存在产能过剩,疫情是进一步加速了淘汰的过程。
而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迫切要解决卡脖子工程问题,那么更多的机会在于我们国产对进口的替代。
科技升級
“事实上,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正在提速。”汪涛表示。
瑞银互联网团队预计中国线上零售额和在线消费渗透率将进一步增长,2022年线上零售额有望达17.9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5%,2024年在线消费渗透率可能进一步增长至40%左右。
随着消费者行为演变,企业也正在结合数字化服务转变其商业模式——如新零售、智慧教育、自动化餐厅和生物识别支付等。
消费趋势的加速转变或将带动企业对人工智能、5G 和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和依赖,如果得以顺利施行,“新基建”也能进一步助力企业运营转型和消费行为升级。
中国计划从2020年起扩大对“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初步估算包括5G基站、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内的“新基建”投资总额今年或将达到1万亿元。
在中国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自动化、产能升级和产品精细化可以说尤为重要。
扩大开放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境外资金进入我国股票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
中国将持续完善对外开放产品体系,进一步扩大沪深股通的投资范围和标的,拓宽ETF互联互通,便利境外机构配置股票ETF以及人民币债券资产,持续加大商品期货市场开放力度,扩大特定品种范围,及时创造条件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提供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制度性对外开放。推动修订后的QFII、RQFII制度规则尽快发布实施,持续完善和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国际资金的投资便利性,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意愿和信心,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素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形成优势互补,促进良好的循环局面。
增长较快
“中国经济有望持续保持较快速的增长,国内消费市场体量和发展潜力巨大、技术不断升级、数字化提速、改革开放推进,以及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仍有充足的政策储备和空间可以应对外部冲击和债务风险,这些都是国际投资者不可忽视中国的理由。”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
汪涛认为,假设疫情继续得到控制,下半年整体经济活动有望进一步回暖,但环比反弹势头应会明显放缓。中国市场也将继续吸引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受益于融资支持加强,基建投资应会继续反弹。洪灾的影响也应会在9月快速消退。包括餐饮、旅游、线下娱乐等目前恢复相对滞后的消费领域应会继续改善,不过之前居民收入下滑和消费情绪偏谨慎可能会令整体消费承压。
出口和房地产活动应会温和反弹,但7月的强劲反弹势头可能难以延续。
此外,鉴于企业盈利前景偏弱、不确定性犹存,制造业投资可能依然较为疲弱。
整体而言,瑞银维持下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速反弹至5.5%~6%的预测,预计今年全年增速为2.5%。
政策宽松
汪涛预计,下半年国内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基调,但进一步加码宽松的可能性较低。地方政府专项债继续发行、资金更快下达,这应能拉动基建投资进一步反弹。
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这也可能制约未来几个月整体经济的反弹力度,并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承压。
汪涛认为,只要中国继续通过深化改革不断促进国内生产率增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继续扩大开放以加强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吸引外商投资、培育国内竞争,那么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应不会改变。
未来几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但中国可能仍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
在未来10年中,瑞银预计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逐步放缓至4.5%,但这仍意味着中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会超过30%。
正如同过去10年,支撑中国这一潜在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包括:1.虽然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但劳动力将持续向生产效率更高的领域转移,而且劳动力的受教育和技能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2.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和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国内的高储蓄将继续支持投资增长,推动人均资本存量提升。
相比以往,未来挖掘有投资潜力领域的难度可能更大,因此创新和改革也尤为重要,而投资和GDP增速可能会放缓。
内需引擎
近期政府大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瑞银认为这是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将内需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这需要国内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提升整体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提高生产率、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振消费。
到2030年,瑞银预计中国整体消费市场规模将增长8万亿~9万亿美元至17万亿美元。
虽然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约有6亿人的月均可支配收入不高于1000元,即年度可支配收入1650美元,但年度可支配收入在5000美元以上(或家庭可支配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上)的人数已从2009年的1.3亿增加到了2019年的6.2亿。瑞银预计到2030年,该人数将进一步增加至9亿人。
同时,瑞银预计年度可支配收入在1万美元或以上(家庭可支配收入在3万美元以上)的人数也将从2018年的2.8亿人增加至6.8亿人。
机会在供给侧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应该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拉动经济。这几年增长更多的是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但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较少。今年在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已经负增长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对居民进行补贴呢?我也呼吁对居民进行补贴,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
李迅雷认为,今年财政的力度虽然比较大,财政发放1万亿元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提高1.6万亿元,但与财政收入的下降相比仅是杯水车薪。我国今年上半年整体财政收入下降接近10%,财政支出增长也比较缓慢。这样来看,财政政策虽然是积极的,但更多是偏稳健;货币政策虽然是稳健的,但上半年更多是偏积极,下半年回归稳健。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通过房地产来刺激经济,就会增加房地产相关的杠杆;如果通过银行放水来刺激经济,又会增加银行的坏账率和宏观杠杆率。事实上,我国今年宏观杠杆率已经明显提高了,所以接下来从需求端发力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所谓的宽信用也很难持久,因为宽信用付出的代价是银行坏账水平的上升,坏账水平上升对银行来说很难承受,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通过改革来发力。因而就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指向。
在目前情况下,需求侧不用有太多的幻想。
供给侧的投资机会则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包括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疫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供给侧出清。本身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也在转型,新旧动能也在切换。有了疫情之后,很多传统行业的店铺、旅馆和工厂都经营不下去了,因为传统产业本身就存在产能过剩,疫情是进一步加速了淘汰的过程。
而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迫切要解决卡脖子工程问题,那么更多的机会在于我们国产对进口的替代。
科技升級
“事实上,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正在提速。”汪涛表示。
瑞银互联网团队预计中国线上零售额和在线消费渗透率将进一步增长,2022年线上零售额有望达17.9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5%,2024年在线消费渗透率可能进一步增长至40%左右。
随着消费者行为演变,企业也正在结合数字化服务转变其商业模式——如新零售、智慧教育、自动化餐厅和生物识别支付等。
消费趋势的加速转变或将带动企业对人工智能、5G 和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和依赖,如果得以顺利施行,“新基建”也能进一步助力企业运营转型和消费行为升级。
中国计划从2020年起扩大对“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初步估算包括5G基站、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内的“新基建”投资总额今年或将达到1万亿元。
在中国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自动化、产能升级和产品精细化可以说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