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债资金集中投入带来良好效果
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逐步实现入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吉林省自1998年开始,相继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始终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精心组织,超前运作,强化管理,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1998-2004年,吉林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完成国债投资总计103161万元,营造林面积117.33万公顷。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在全省60个县(市、区)全面展开,1998-2004年,国家安排吉林省的退耕还林国债投资45597万元,含苗木补助44540万元,种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前期工作费57万元。下达给吉林省退耕还林计划59.39万公顷已全部完成。
按照国家批复的吉林省“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除图们江流域的和龙、汪清、珲春、龙井、图们、延吉6个县(市)以外,其它县(市、区)为“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实施范围。根据统计,1999-2003年,国家安排给吉林省的“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国债投资15300万元,安排工程范围内的奶个县(市、区)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四期营造林建设,累计完成造林14.37万公顷。
吉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范围包括临江、三岔子、湾沟、松江河、泉阳、露水河、白石山、红石、黄泥河、敦化、大石头、八家子、和龙、白河、天桥岭、大兴沟、汪清、珲春18个森工企业局和上营、辉南、安图、长白4个森林经营局。1998-2000年,利用国债完成公益林建设投资42264万元,完成公益林造林11.5万公顷,封山育林32.07万公顷,森林抚育19.1万公顷,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任务。
通过国债资金的集中投入、建设和带动,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控制。7年来,通过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筑了林业生态新格局,初步形成了东部长白山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体系和中西部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体系。创造性地在西部生态脆弱区实施了荒漠化土地治理工程,成功地探索了乔、灌、草结合的植被恢复模式,不仅破解了荒漠化土地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而且迅速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在由林区林业向国土林业转变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对保障工农业生产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推动了林业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多元化,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形式。在这几年的生态工程建设中,仅农民退耕地造林达20.3万公顷,占国债投资营造林的17.3%,通过采取鼓励退耕户采取承包、转让等政策引导,及时确权发证,落实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等措施,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由于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带动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国家投资带动,地方配套、集体自筹、个人出资的多方位投资形式。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地方、集体、个人自筹资金进行营造林工程建设达286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建设林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吉林省森林覆盖率为42.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5.9个百分点,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总幅员的50%以上,林业职工、林农以及依托于林业资源生存发展的人口超过600万人以上,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牧业的增产,农牧民的增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
四是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通过认真实施“严格保护,积极培育,保育结合,休养生息”的工作方针,完成天保工程转产项目10个,安置职工5.7万人,林区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进一步增强了长白山区森林的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恢复,水土流失、水灾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二、国债资金投入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为保证各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省里成立了以副省长为组长,省林业厅厅长、省发改委主管主任为副组长,省有关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有关市(州)、县(市、区)政府和国有林业局也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各项工程的组织领导,为工程实施提供组织保证,使各项工程做到组织协调工作有人管,前期工作有人做,日常实施工作有人干,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有人抓、确权发证有人办。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各级政府负总责,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各市(州)政府层层分解指标,落实任务,保证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同时,加强宣传,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和标语牌、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得到了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营造林的积极性,为顺利开展各项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各部门积极协作,确保资金计划下达
计划、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部门分工责任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贵,通力合作。为保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吉林省实行了严格的资金计划下达程序,具体是:依据国家下达计划与国家审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和吉林省编制上报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省里制订下发工程建设重点、建设方向及目标;县(市、区)开展地块普查、编制县级实施方案;按地块普查和县级实施方案确定任务,下达年度计划;按下达计划签订合同、落实责任、开展作业设计、组织实施的管理办法和程序。省里下达的各项营造林建设投资计划直接明确到各县(市、区),由县(市、区)全面负责营造林实施方案的编制、作业设计、组织施工、检查验收、政策兑现、林木管护等管理工作。
(三)突出重点,把握政策和原则
为保证林业生态建设重点突出、布局科学合理、目标明确、规范实施,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工程计划下达原则。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一是落实地块,决定任务、投资原则;二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原则,确定以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荒漠化 土地治理为重点;三是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林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积极稳妥地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五是政府负全责,实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六是政策引导和林农群众自愿相结合原则。在“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计划下达中重点安排西部县(市、区)防风固沙林建设和荒漠化土地治理,中部县(市、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安排人工造林,并根据造林地类适当安排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实行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带、网、片结合,根据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按人工造林每公顷国家补助投资1500元,封山育林每公顷国家补助投资1050元,飞播造林每公顷国家补助投资1800元标准,核定各县(市、区)造林投资规模。同时加强工程实施程序管理,依据国家的有关要求,认真地组织开展县级规划和作业设计等工作,为保证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四)规范操作,严格管理
1、建立苗木供应保障体系,完善苗木管理办法
吉林省根据重点生态工程的总体规模、年度计划安排以及对种苗品种、标准和数量的把握,积极超前组织好种苗的生产和供应。充分发挥现有国营苗圃的主体作用。据统计,国营苗圃为全省生态建设提供所需苗木占总量的70%以上。同时加强对民营育苗的管理,在现有民营苗木培育单位或个人中,选择一些经营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生产质量有保证的民营苗圃,实行发放省级苗木生产许可证制度,并在苗木出圃前进行质量标准检查验收,核发苗木合格证后,才能用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苗木供应数量和质量标准均满足工程的要求,并为以后的苗木生产和供应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行县自检、省复查的验收制度,确保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质量
按照《吉林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核查验收办法》(试行)、《吉林省营林生产技术系列标准》和批准的营造林作业设计,组织省级林业生产质量检验队,对全省各个县(市、区)工程造林面积、成活率和保存率进行全面核查。核查的主要内容有审核年度作业设计、造林面积和质量、县级自检材料、档案卡片、退耕合同书。核查办法主要采用GPS定位、核实面积,设置标准地检查整地、栽植、苗木质量、成活(保存)率、幼林抚育等,保证造林质量。
3、发放林权证书,巩固营造林成果
林权证是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唯一法律凭证,通过核发林权证,依法保护造林者的合法权益,为“退的下、稳的住、不反弹”的工作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4、强化各项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
为加强资金管理,吉林省在省级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设立了资金专户,单独管理,封闭运行,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坚持做到地块、苗木不落实不拨款,造林实施方案、作业设计不合理不拨款,并严格按照检查验收结果进行拨款,完不成任务或造林达不到标准的不予拨全部造林资金,待造林全部合格后拨付全部建设资金,提高国家营造林建设的投资效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规模与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是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该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0.5%,基本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建立,风沙危害得到控制。但要保证该地区粮食稳产高产,满足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必须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生态体系。借鉴林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生态环境对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该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能低于20%。据此测算,该地区在今后20年时间里还应造林73万公顷。二是2002年以来,随着国家加大退耕还林任务投资,退耕还林成为带动吉林省生态建设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措施。2004年国家对退耕还林任务投资进行了大幅度调减,林业建设投资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三是由于长期以来的过量垦殖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形成的荒漠化土地达80万公顷(已治理面积26.7万公顷),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积6.3万公顷;东部山区形成了疏林地和灌丛地22.2万公顷,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人工造林单位面积定额偏低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初期,国家核定人工造林补助标准为每公顷1500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工费、材料和燃料等费用均大幅度提高,而实施造林地块多为条件较差、生态脆弱,尤其是松辽平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部分县(市)年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为提高造林成活串,需浇水灌溉;东部地区的疏林地和灌丛地造林需进行割灌、林地清理等作业,造林成本大幅提高。目前实行的每公顷投资2100元,其中国家补助1500元,已满足不了实际造林需要。
四、对策与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森林资源培育业
遵循依法治林、分类管理、分区施策和可持续经营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营造林工作。东部继续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重点公益林建设;中部加快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高防护功能;西部地区要针对大量的荒漠化土地,积极开展乔、灌、草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建设林草复合的生态系统,同时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尽快启动松花江中上游林业生态建设、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等工程项目。通过工程建设,提高森林防护效能和林地生产力。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缓解调减木材产量与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的矛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继续加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任务投资
为加快形成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稳定的、高效的生态体系建设,保持该地区的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战略地位,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减少东部山区水土流失,提高森林防护效能,根据吉林省林业资源状况,建议安排吉林省造林面积82万公顷。年均人工造林4.07万公顷。按新核定的每公顷投资3000元计算,需投资12200万元,其中需国家补助8540万元。
(三)提高人工造林投资标准,保证造林质量
林业具有投入大、生长周期长的特点,要保证造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吉林省对近几年造林实际发生的费用测算,平均每公顷造林需投资3000元,如果按国家补助70%计算,每公顷国家需补助2100元。
(四)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行项目管理
为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工程建设资金的持续、稳定、足额到位,按照合理的工程规划开展营造林工作,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将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实行项目管理。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一 丁)
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逐步实现入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吉林省自1998年开始,相继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始终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精心组织,超前运作,强化管理,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1998-2004年,吉林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完成国债投资总计103161万元,营造林面积117.33万公顷。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在全省60个县(市、区)全面展开,1998-2004年,国家安排吉林省的退耕还林国债投资45597万元,含苗木补助44540万元,种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前期工作费57万元。下达给吉林省退耕还林计划59.39万公顷已全部完成。
按照国家批复的吉林省“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除图们江流域的和龙、汪清、珲春、龙井、图们、延吉6个县(市)以外,其它县(市、区)为“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实施范围。根据统计,1999-2003年,国家安排给吉林省的“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国债投资15300万元,安排工程范围内的奶个县(市、区)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四期营造林建设,累计完成造林14.37万公顷。
吉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范围包括临江、三岔子、湾沟、松江河、泉阳、露水河、白石山、红石、黄泥河、敦化、大石头、八家子、和龙、白河、天桥岭、大兴沟、汪清、珲春18个森工企业局和上营、辉南、安图、长白4个森林经营局。1998-2000年,利用国债完成公益林建设投资42264万元,完成公益林造林11.5万公顷,封山育林32.07万公顷,森林抚育19.1万公顷,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任务。
通过国债资金的集中投入、建设和带动,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控制。7年来,通过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筑了林业生态新格局,初步形成了东部长白山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体系和中西部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体系。创造性地在西部生态脆弱区实施了荒漠化土地治理工程,成功地探索了乔、灌、草结合的植被恢复模式,不仅破解了荒漠化土地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而且迅速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在由林区林业向国土林业转变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对保障工农业生产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推动了林业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多元化,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形式。在这几年的生态工程建设中,仅农民退耕地造林达20.3万公顷,占国债投资营造林的17.3%,通过采取鼓励退耕户采取承包、转让等政策引导,及时确权发证,落实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等措施,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由于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带动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国家投资带动,地方配套、集体自筹、个人出资的多方位投资形式。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地方、集体、个人自筹资金进行营造林工程建设达286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建设林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吉林省森林覆盖率为42.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5.9个百分点,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总幅员的50%以上,林业职工、林农以及依托于林业资源生存发展的人口超过600万人以上,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牧业的增产,农牧民的增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
四是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通过认真实施“严格保护,积极培育,保育结合,休养生息”的工作方针,完成天保工程转产项目10个,安置职工5.7万人,林区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进一步增强了长白山区森林的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恢复,水土流失、水灾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二、国债资金投入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为保证各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省里成立了以副省长为组长,省林业厅厅长、省发改委主管主任为副组长,省有关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有关市(州)、县(市、区)政府和国有林业局也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各项工程的组织领导,为工程实施提供组织保证,使各项工程做到组织协调工作有人管,前期工作有人做,日常实施工作有人干,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有人抓、确权发证有人办。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各级政府负总责,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各市(州)政府层层分解指标,落实任务,保证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同时,加强宣传,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和标语牌、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得到了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营造林的积极性,为顺利开展各项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各部门积极协作,确保资金计划下达
计划、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部门分工责任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贵,通力合作。为保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吉林省实行了严格的资金计划下达程序,具体是:依据国家下达计划与国家审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和吉林省编制上报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省里制订下发工程建设重点、建设方向及目标;县(市、区)开展地块普查、编制县级实施方案;按地块普查和县级实施方案确定任务,下达年度计划;按下达计划签订合同、落实责任、开展作业设计、组织实施的管理办法和程序。省里下达的各项营造林建设投资计划直接明确到各县(市、区),由县(市、区)全面负责营造林实施方案的编制、作业设计、组织施工、检查验收、政策兑现、林木管护等管理工作。
(三)突出重点,把握政策和原则
为保证林业生态建设重点突出、布局科学合理、目标明确、规范实施,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工程计划下达原则。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一是落实地块,决定任务、投资原则;二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原则,确定以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荒漠化 土地治理为重点;三是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林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积极稳妥地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五是政府负全责,实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六是政策引导和林农群众自愿相结合原则。在“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计划下达中重点安排西部县(市、区)防风固沙林建设和荒漠化土地治理,中部县(市、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安排人工造林,并根据造林地类适当安排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实行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带、网、片结合,根据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按人工造林每公顷国家补助投资1500元,封山育林每公顷国家补助投资1050元,飞播造林每公顷国家补助投资1800元标准,核定各县(市、区)造林投资规模。同时加强工程实施程序管理,依据国家的有关要求,认真地组织开展县级规划和作业设计等工作,为保证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四)规范操作,严格管理
1、建立苗木供应保障体系,完善苗木管理办法
吉林省根据重点生态工程的总体规模、年度计划安排以及对种苗品种、标准和数量的把握,积极超前组织好种苗的生产和供应。充分发挥现有国营苗圃的主体作用。据统计,国营苗圃为全省生态建设提供所需苗木占总量的70%以上。同时加强对民营育苗的管理,在现有民营苗木培育单位或个人中,选择一些经营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生产质量有保证的民营苗圃,实行发放省级苗木生产许可证制度,并在苗木出圃前进行质量标准检查验收,核发苗木合格证后,才能用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苗木供应数量和质量标准均满足工程的要求,并为以后的苗木生产和供应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行县自检、省复查的验收制度,确保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质量
按照《吉林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核查验收办法》(试行)、《吉林省营林生产技术系列标准》和批准的营造林作业设计,组织省级林业生产质量检验队,对全省各个县(市、区)工程造林面积、成活率和保存率进行全面核查。核查的主要内容有审核年度作业设计、造林面积和质量、县级自检材料、档案卡片、退耕合同书。核查办法主要采用GPS定位、核实面积,设置标准地检查整地、栽植、苗木质量、成活(保存)率、幼林抚育等,保证造林质量。
3、发放林权证书,巩固营造林成果
林权证是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唯一法律凭证,通过核发林权证,依法保护造林者的合法权益,为“退的下、稳的住、不反弹”的工作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4、强化各项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
为加强资金管理,吉林省在省级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设立了资金专户,单独管理,封闭运行,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坚持做到地块、苗木不落实不拨款,造林实施方案、作业设计不合理不拨款,并严格按照检查验收结果进行拨款,完不成任务或造林达不到标准的不予拨全部造林资金,待造林全部合格后拨付全部建设资金,提高国家营造林建设的投资效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规模与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是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该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0.5%,基本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建立,风沙危害得到控制。但要保证该地区粮食稳产高产,满足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必须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生态体系。借鉴林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生态环境对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该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能低于20%。据此测算,该地区在今后20年时间里还应造林73万公顷。二是2002年以来,随着国家加大退耕还林任务投资,退耕还林成为带动吉林省生态建设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措施。2004年国家对退耕还林任务投资进行了大幅度调减,林业建设投资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三是由于长期以来的过量垦殖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形成的荒漠化土地达80万公顷(已治理面积26.7万公顷),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积6.3万公顷;东部山区形成了疏林地和灌丛地22.2万公顷,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人工造林单位面积定额偏低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初期,国家核定人工造林补助标准为每公顷1500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工费、材料和燃料等费用均大幅度提高,而实施造林地块多为条件较差、生态脆弱,尤其是松辽平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部分县(市)年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为提高造林成活串,需浇水灌溉;东部地区的疏林地和灌丛地造林需进行割灌、林地清理等作业,造林成本大幅提高。目前实行的每公顷投资2100元,其中国家补助1500元,已满足不了实际造林需要。
四、对策与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森林资源培育业
遵循依法治林、分类管理、分区施策和可持续经营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营造林工作。东部继续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重点公益林建设;中部加快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高防护功能;西部地区要针对大量的荒漠化土地,积极开展乔、灌、草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建设林草复合的生态系统,同时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尽快启动松花江中上游林业生态建设、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等工程项目。通过工程建设,提高森林防护效能和林地生产力。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缓解调减木材产量与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的矛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继续加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任务投资
为加快形成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稳定的、高效的生态体系建设,保持该地区的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战略地位,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减少东部山区水土流失,提高森林防护效能,根据吉林省林业资源状况,建议安排吉林省造林面积82万公顷。年均人工造林4.07万公顷。按新核定的每公顷投资3000元计算,需投资12200万元,其中需国家补助8540万元。
(三)提高人工造林投资标准,保证造林质量
林业具有投入大、生长周期长的特点,要保证造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吉林省对近几年造林实际发生的费用测算,平均每公顷造林需投资3000元,如果按国家补助70%计算,每公顷国家需补助2100元。
(四)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行项目管理
为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工程建设资金的持续、稳定、足额到位,按照合理的工程规划开展营造林工作,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将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实行项目管理。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一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