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听到教师总是轻易地就对一个孩子“盖棺定论”:“你们是我教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你要是能考上大学,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托马斯·曼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不要为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你自己也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个人。”真的,请骄傲地做你自己,而不要小心翼翼让别人定义你。“我就是我”,而非别人盼望中的“我”。有多少孩子,为了成为大人所希望的“真理的标杆”,为了符合“成人视角”下的那个“理想模式”,轻易地就改变了自我精彩的本色,甚至否定了那个真正的自我。
生长中的“杂音”或“不和谐音”一旦被“屏蔽”,一旦被别人篡改,孩子们开始变得“一模一样”,甚至开始褪去生命应有的光芒,逐渐萎缩或暗淡,就像一位专家所说:“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前不久,我的一个侄女曾经用“走火入魔”四个字形容她的一个同学。原来,这个同学从小喜欢阅读、写作,以至于走路吃饭都书不离手,除了书,别的任何事都不曾入她的眼、进她的心。人人都在担心,而父母亲,无疑是最担心的人。但是,大可不必担心,“二十四番花信风”,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都有不同的成长姿态和花期。总有一天,这个“走火入魔”的孩子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儿。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动态的,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教师作为孩子们的“重要他人”之一,如何定义孩子,也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有些话语一经说出便会转化为孩子内心的山山水水。既然菊花将自己的花期安排在秋季,那我们就不能在春天指责它不开花。《中庸》里有几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正所谓“安其所,遂其生”。如何定义学生,是一门学问;如何在孩子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时时擦亮和不断刷新孩子们的眼睛,应该引起教师高度的敏感和警觉。优秀的教师都不会轻易地对一个孩子“盖棺定论”,即便是去定义一个孩子,也是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出发,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命运的星辰并没有暗淡”,相反,孩子们的生命深处有最清冽的泉源和最自由的空气。好的教师善于开发这些“泉源”,对人性有更多的体察,对生命困境有更深刻的同情,因此也就更善于读懂学生、激励学生、改变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动态的,当成人以美、以真、以善良喂养时,他们自渐渐茁壮,如叶嫩花初、霜之始凝、果之初熟,一天天的积累和生命辗转,不知不觉其精神底色就变得厚重。既然如此,成人又何必早早地去框定一个孩子的一生呢?
一位老太太“看”了一個小伙子的几篇文章说:“我刚才看了几篇,写得真不错。知道吗?我能预测别人的未来,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这个小伙子,就是享誉世界的狄更斯。至于那个和蔼的老太太和那个神秘的“预言”,我们来听听她的女儿怎么说:“哦,不可能,我母亲根本不识字。”一个谎言,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是,这个谎言的前提不是否定、打击和贬低,而是启发、激励和唤醒。
叶圣陶曾说:“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既然学生是种子,那么,成人就不该轻易地去框定学生,因为“种子”是会成长的,长成婀娜的柳树也罢,长成茂盛的榕树也罢,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师不要轻易地对学生“画圈”,而应该拓宽孩子原来的边界,让他们有更大的吸纳力。教师、家长或者社会,能够拓展精神疆域,懂得轮耕换种,从更高、更精彩、更有分量的层面上去定义一个人,是孩子的幸运,也是老师、家长和教育的幸运。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金昌,737200)
编辑 / 杜文姬 终校 / 于 洪
生长中的“杂音”或“不和谐音”一旦被“屏蔽”,一旦被别人篡改,孩子们开始变得“一模一样”,甚至开始褪去生命应有的光芒,逐渐萎缩或暗淡,就像一位专家所说:“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前不久,我的一个侄女曾经用“走火入魔”四个字形容她的一个同学。原来,这个同学从小喜欢阅读、写作,以至于走路吃饭都书不离手,除了书,别的任何事都不曾入她的眼、进她的心。人人都在担心,而父母亲,无疑是最担心的人。但是,大可不必担心,“二十四番花信风”,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都有不同的成长姿态和花期。总有一天,这个“走火入魔”的孩子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儿。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动态的,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教师作为孩子们的“重要他人”之一,如何定义孩子,也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有些话语一经说出便会转化为孩子内心的山山水水。既然菊花将自己的花期安排在秋季,那我们就不能在春天指责它不开花。《中庸》里有几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正所谓“安其所,遂其生”。如何定义学生,是一门学问;如何在孩子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时时擦亮和不断刷新孩子们的眼睛,应该引起教师高度的敏感和警觉。优秀的教师都不会轻易地对一个孩子“盖棺定论”,即便是去定义一个孩子,也是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出发,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命运的星辰并没有暗淡”,相反,孩子们的生命深处有最清冽的泉源和最自由的空气。好的教师善于开发这些“泉源”,对人性有更多的体察,对生命困境有更深刻的同情,因此也就更善于读懂学生、激励学生、改变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动态的,当成人以美、以真、以善良喂养时,他们自渐渐茁壮,如叶嫩花初、霜之始凝、果之初熟,一天天的积累和生命辗转,不知不觉其精神底色就变得厚重。既然如此,成人又何必早早地去框定一个孩子的一生呢?
一位老太太“看”了一個小伙子的几篇文章说:“我刚才看了几篇,写得真不错。知道吗?我能预测别人的未来,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这个小伙子,就是享誉世界的狄更斯。至于那个和蔼的老太太和那个神秘的“预言”,我们来听听她的女儿怎么说:“哦,不可能,我母亲根本不识字。”一个谎言,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是,这个谎言的前提不是否定、打击和贬低,而是启发、激励和唤醒。
叶圣陶曾说:“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既然学生是种子,那么,成人就不该轻易地去框定学生,因为“种子”是会成长的,长成婀娜的柳树也罢,长成茂盛的榕树也罢,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师不要轻易地对学生“画圈”,而应该拓宽孩子原来的边界,让他们有更大的吸纳力。教师、家长或者社会,能够拓展精神疆域,懂得轮耕换种,从更高、更精彩、更有分量的层面上去定义一个人,是孩子的幸运,也是老师、家长和教育的幸运。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金昌,737200)
编辑 / 杜文姬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