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中小学教学模式已近不如全新阶段,它所要求的不只是学生知识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精神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学生全面发展,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以心理学的管理视角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2-0089-02
深化教育改革根本方向不仅仅只是教育结构与教育方案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围绕“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展开的,针对国家政策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小学教育应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相融合,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方针。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出发,协调好与教育的发展关系,注重教育发展的实用性和延伸性,形成从“内心深处”到“外部结构”的教育发展形式,具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原则之上,采用启蒙式教育结构,使学校和家庭成为一体化教育。
一、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
教师要具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展开心理教育,男生有男生的方式,女生有女生的方式,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依照学生的表述和表现对学生从多方面开展心理教育。
例如:(一)对男生的教育。
中小学阶段的男生也要分阶段进行考察和教育,对小学年级的学生要多注重情感化心理教育,因为处于小学的男生认知力通常如同一张白纸,教师所要做到是要在这张白纸上勾画出适合学生成長的画卷。小学男生的心理特点为:“多动、好奇、调皮”教师可以从智力健康、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智力健康为评测阶段,小学生心理和智力基本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智力阶段所表现的是是否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这一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标准。
情绪健康则为,小学生是否会在适当的年级段做适当的事,假如,一个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或者家庭破裂状态,那么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的阴影,所表现出来的便是一筹不展,而且与周围同学不能融合,或者孤独、或是暴力。
意志健全则是,小学生是不是处于“熊孩子”的边缘,也就是说能不能有说服力和自制力,自觉性高且听从教师和家长指挥,假如,一个学生是“熊孩子”那么依旧可以归纳为意志问题。
行为协调则是,这个小学生会不会说谎话或者思维表达方式不正确,常常会出现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等情况。
人际关系则是,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一方面是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宽以待人,友好相处。
(二)对女生的教育。
女孩子的心理特点比较偏向感性的心理方向,教师要在开展心理教育时要对女孩子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她周围的同学、家长等方面。在对女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特点进行教育,女孩子的思维成长特点会比男孩子思维成长特点快且成熟,青春期的到来也会比男孩子提早,对青春期的女孩子教育要基于其心理上的特点即:“渴望尊重和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
要以正确的引导为主不能对女孩子进行命令式的口吻教育,更要贴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本的,从里面选取一个角度来策划。需注意的是初中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性格不稳定,还有些叛逆和冲动,可以家长和教师要同步沟通,因为女孩子的教育会涉及到一生的选择,如果她的情绪和想法真的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并且有恶化的趋势,还是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比较好。
二、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准则
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其价值涵盖了教学的方方面面,从中小学基础教育而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又有心理教学的促进可以全面转化学生的整体气象。知识、能力、心理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看,紧紧知识局限于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准则基础上。
教师要深度了解核心素养概念下的教学方式,并且要积极的去学习国家政治制定的战略教育方正,如,如何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方法展开心理教育活动。
教师还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发展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而言是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具有重要延伸价值,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摒弃一定的道德制高点,并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是在于学生政治观点的教育而是“育心”的价值观念。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要具体围绕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展开,其中包括学生心理价值趋向问题、行为能力问题两大模块展开,以及针对教育内容问题上要偏向于纠正的范围,其中具体包括:
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 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
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 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 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六条核心素质,三大方面,的确很恰当的将一个人、一个社会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很全面的总结了出来。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一线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偏执性。健康生活中包括学生认知自我发展、调控自我发展、规划自我发展的三个发展方向,而这三个发展方向同样离不开心理教学发展,也可以说心理教育发展是这三点的基础, 三、启蒙式心理教育应用
启蒙式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要将其生活环境和生活常识考虑进去,形成一个全面而又相对于独立的心理教育空间,这在心理教育上被称之为“心理感应效应”,也就是说需要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营造一个心理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看到自身的问题,教师在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加以判断,学生的心理教育便会迎刃而解。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进行合理化的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代入心理教育课堂。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并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深入开展,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同时弱化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要将传统文化的心理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不能因为学业教育就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为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转换成为小故事,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阅读一些传统文化读物,使得中小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加强礼乐精神与心理课堂教学的融合主要只针对教师个人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同步融合礼乐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论语·泰伯》中有这样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礼乐精神培养的重视,而礼乐精神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另外就是学校方面的配合,学校要不定期的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活动,不定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摸透学校活动开展的意义,这样做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更高效率的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更明确的发挥活动主题的中心思想。
四、关注家庭与社会动态
关注家庭与社会动态是基于学校与教学方面构建的基础上,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学标准,关联起其中的主线任务,从而更好的落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摸查工作,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情况,开展不同的家庭教育活动,其次教师要积极的与社会机构相沟通,让社会给予一定的力量保证学生发展,最后,教师要建立起相关档案,让学生和家长同步看到学生的成长能努力。
例如:
(一)学校方面。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谈话并且要在谈话中提炼出重要信息将其编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档案中要包括学生的年龄以及在学校的表现,并且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持续性的跟踪与编入,在学校,教师需要启用掌握心理保健的基本知识,加强与学生,教师的友好关系联系,对有行为异常的同学必须加以爱护和帮助,教师也要避免自身掉入心理压力中。
(二)社会层面。
针对于社会层面需要与相关机构协商,杜绝学校周围含有一切影响学生生心理健康的娱乐场所如:“黑网吧、黑娱乐会所、黑游戏厅”等,并且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增益活动,引导学生在假期和放學期间多做一些公益事项,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夸赞过程,伴随着学生的认知力提高,学生心中会出现形成一种自我自豪感,学校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大心理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摄入相关教育,让他们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家庭层面。
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进行不定期的走访和沟通,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统一化进行比对,并且教师要定期将学生的心理档案给家长。必须重视家庭在少年儿童行为培养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与子女关系最为密切 接触也最多,因此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处理好家庭与学校的责任关系是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
综合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家庭与教师要统一化要求构建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习环境,发展心理学教育同时也满足了德育教育的要求,更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发展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在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邓林园,梁洁姗,李蓓蕾,王工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不同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04):58-64.
[2] 邢伟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践[J].好家长,2018(54):118-119.
[3] 孙艳波.家校结合——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论坛,2018(17):44-45.
[4] 黄静,杨琳.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戏剧之家,2018(14):189.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2-0089-02
深化教育改革根本方向不仅仅只是教育结构与教育方案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围绕“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展开的,针对国家政策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小学教育应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相融合,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方针。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出发,协调好与教育的发展关系,注重教育发展的实用性和延伸性,形成从“内心深处”到“外部结构”的教育发展形式,具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原则之上,采用启蒙式教育结构,使学校和家庭成为一体化教育。
一、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
教师要具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展开心理教育,男生有男生的方式,女生有女生的方式,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依照学生的表述和表现对学生从多方面开展心理教育。
例如:(一)对男生的教育。
中小学阶段的男生也要分阶段进行考察和教育,对小学年级的学生要多注重情感化心理教育,因为处于小学的男生认知力通常如同一张白纸,教师所要做到是要在这张白纸上勾画出适合学生成長的画卷。小学男生的心理特点为:“多动、好奇、调皮”教师可以从智力健康、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智力健康为评测阶段,小学生心理和智力基本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智力阶段所表现的是是否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这一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标准。
情绪健康则为,小学生是否会在适当的年级段做适当的事,假如,一个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或者家庭破裂状态,那么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的阴影,所表现出来的便是一筹不展,而且与周围同学不能融合,或者孤独、或是暴力。
意志健全则是,小学生是不是处于“熊孩子”的边缘,也就是说能不能有说服力和自制力,自觉性高且听从教师和家长指挥,假如,一个学生是“熊孩子”那么依旧可以归纳为意志问题。
行为协调则是,这个小学生会不会说谎话或者思维表达方式不正确,常常会出现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等情况。
人际关系则是,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一方面是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宽以待人,友好相处。
(二)对女生的教育。
女孩子的心理特点比较偏向感性的心理方向,教师要在开展心理教育时要对女孩子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她周围的同学、家长等方面。在对女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特点进行教育,女孩子的思维成长特点会比男孩子思维成长特点快且成熟,青春期的到来也会比男孩子提早,对青春期的女孩子教育要基于其心理上的特点即:“渴望尊重和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
要以正确的引导为主不能对女孩子进行命令式的口吻教育,更要贴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本的,从里面选取一个角度来策划。需注意的是初中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性格不稳定,还有些叛逆和冲动,可以家长和教师要同步沟通,因为女孩子的教育会涉及到一生的选择,如果她的情绪和想法真的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并且有恶化的趋势,还是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比较好。
二、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准则
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其价值涵盖了教学的方方面面,从中小学基础教育而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又有心理教学的促进可以全面转化学生的整体气象。知识、能力、心理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看,紧紧知识局限于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准则基础上。
教师要深度了解核心素养概念下的教学方式,并且要积极的去学习国家政治制定的战略教育方正,如,如何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方法展开心理教育活动。
教师还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发展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而言是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具有重要延伸价值,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摒弃一定的道德制高点,并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是在于学生政治观点的教育而是“育心”的价值观念。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要具体围绕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展开,其中包括学生心理价值趋向问题、行为能力问题两大模块展开,以及针对教育内容问题上要偏向于纠正的范围,其中具体包括:
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 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
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 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 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六条核心素质,三大方面,的确很恰当的将一个人、一个社会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很全面的总结了出来。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一线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偏执性。健康生活中包括学生认知自我发展、调控自我发展、规划自我发展的三个发展方向,而这三个发展方向同样离不开心理教学发展,也可以说心理教育发展是这三点的基础, 三、启蒙式心理教育应用
启蒙式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要将其生活环境和生活常识考虑进去,形成一个全面而又相对于独立的心理教育空间,这在心理教育上被称之为“心理感应效应”,也就是说需要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营造一个心理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看到自身的问题,教师在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加以判断,学生的心理教育便会迎刃而解。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进行合理化的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代入心理教育课堂。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并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深入开展,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同时弱化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要将传统文化的心理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不能因为学业教育就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为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转换成为小故事,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阅读一些传统文化读物,使得中小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加强礼乐精神与心理课堂教学的融合主要只针对教师个人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同步融合礼乐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论语·泰伯》中有这样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礼乐精神培养的重视,而礼乐精神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另外就是学校方面的配合,学校要不定期的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活动,不定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摸透学校活动开展的意义,这样做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更高效率的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更明确的发挥活动主题的中心思想。
四、关注家庭与社会动态
关注家庭与社会动态是基于学校与教学方面构建的基础上,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学标准,关联起其中的主线任务,从而更好的落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摸查工作,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情况,开展不同的家庭教育活动,其次教师要积极的与社会机构相沟通,让社会给予一定的力量保证学生发展,最后,教师要建立起相关档案,让学生和家长同步看到学生的成长能努力。
例如:
(一)学校方面。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谈话并且要在谈话中提炼出重要信息将其编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档案中要包括学生的年龄以及在学校的表现,并且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持续性的跟踪与编入,在学校,教师需要启用掌握心理保健的基本知识,加强与学生,教师的友好关系联系,对有行为异常的同学必须加以爱护和帮助,教师也要避免自身掉入心理压力中。
(二)社会层面。
针对于社会层面需要与相关机构协商,杜绝学校周围含有一切影响学生生心理健康的娱乐场所如:“黑网吧、黑娱乐会所、黑游戏厅”等,并且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增益活动,引导学生在假期和放學期间多做一些公益事项,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夸赞过程,伴随着学生的认知力提高,学生心中会出现形成一种自我自豪感,学校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大心理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摄入相关教育,让他们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家庭层面。
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进行不定期的走访和沟通,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统一化进行比对,并且教师要定期将学生的心理档案给家长。必须重视家庭在少年儿童行为培养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与子女关系最为密切 接触也最多,因此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处理好家庭与学校的责任关系是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
综合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家庭与教师要统一化要求构建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习环境,发展心理学教育同时也满足了德育教育的要求,更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发展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在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邓林园,梁洁姗,李蓓蕾,王工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不同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04):58-64.
[2] 邢伟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践[J].好家长,2018(54):118-119.
[3] 孙艳波.家校结合——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论坛,2018(17):44-45.
[4] 黄静,杨琳.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戏剧之家,2018(1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