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6日,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建设商标品牌强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说起商标品牌,重庆是一个引以为豪的城市:全国首件地理标志“涪陵榨菜”,首件集体商标“城口老腊肉”,首件驰名商标“嘉陵”,首个中国商标金奖“长安汽车”……40年来,商标品牌的起伏跌宕,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改革开放的图景。
其中,天府可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春潮涌荡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来,瞬间唤起埋藏在重庆人骨子里的商业意识,各种品牌争先恐后出现。
天府可乐的创始人李培全就是一个弄潮儿。
1978年8月31日,从部队转业的李培全乘坐闷罐火车抵达九龙坡火车站。一辆“山城”大货车停在跟前,不由分说,把他和他的家当拉到重庆饮料厂。
这个厂刚由重庆冰厂汽水车间转变而来。李培全熟悉的专业是车辆管理,虽说给他的职位是厂长,但面对这个只有200多人、又破又旧的厂,以及不搭边的专业,李培全赌气地在家里待了18天,希望组织上能重新安排。
没想到在这18天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李培全去厂里四处转了转,惊讶地发现似乎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这个简陋的厂区肆意生长。职工们个个精神饱满、腰身挺拔,眼神里充满期待和热忱。虽然身上的工装洗得发白,但都一尘不染。
“这帮队伍不得了,来劲!”这种劲头感染了李培全。于是,他正式接手厂长职务。
“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第一个深刻体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李培全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大家都铆足了劲,“干大事的時机来了!”
1981年,当时的重庆洗衣机总厂注册了“三峡牌”洗衣机商标,不仅在重庆,甚至在西南乃至大半个中国都很有名气。
1987年,重庆牙膏厂推出抗过敏的“冷酸灵”牙膏,上市至今,累积销售近50亿支,连续十年位居本土品牌第一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重庆本土品牌奔涌不息向前发展。
蓄势待发
当时重庆饮料厂设备落后,品种单一,产品只有两种:一是青鸟汽水,一是玉米加工的饴糖。
怎样才能把厂做活、做强?
李培全深知,既然赶上好时机,就得想法子寻求出路,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
1979年,李培全带了几名骨干到北京考察,那一年,可口可乐刚进入中国市场,只有北京特定商场和酒店有售。在一个知名大型百货公司,他买了一瓶可口可乐。
那是李培全第一次喝可乐。他抿了一口,慢慢感受可乐在舌尖蔓延的味道。一个想法蹦出来:“这种可乐,我们也能生产!”
李培全明白,可乐型饮料在全球早已由两大超级巨头垄断,中国自己的可乐要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必须具备特色。于是,他向科研组提出三个目标:一是引入中药,让产品真正具有经得起检验的保健作用;二是在口感和风味上,必须达到可乐型饮料的标准;三是全部选用国产原料,以免受制于人。
经过数百次反复实验,1981年12月16日,天府可乐诞生。拿到第一瓶可乐时,李培全激动万分。
随后,天府可乐迅猛发展。1983年,第一个分装厂在四川省渡口市(现攀枝花市)米易县建成,随后,分装厂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1988年,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重庆)成立,那时,一家企业的品牌能冠以“中国”二字实属不易。
在最鼎盛的时候,天府可乐占据国内可乐市场75%的份额。最辉煌那几年,每年生产6万多吨,相当于1亿多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止天府可乐发展迅猛,山城手表、山城奶粉、红岩电视、将军冰箱……这些品牌都曾风靡全国。
1992年,重庆市商标事务所成立。当年,重庆有448件商标申请,到2002年,经过十年的发展,重庆的商标注册数量达到4055件,约是1992年的10倍。
折戟商海
1994年1月18日,腊八节前一天。
天寒地冻,李培全穿着一身深色西装,打着领带出了门。他要赶往扬子江饭店,主持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与百事可乐的合资签字仪式。
那时,天府可乐还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隐忧已经显现。在风光的外表下,天府可乐其实在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已经捉襟见肘,经济效益迅速下降。
此时,来自国际品牌的投资,被视为雪中送炭。“他们承诺将帮助天府可乐发展壮大。”李培全说。
只是李培全未曾想到,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天府可乐未能如愿做大做强,市场份额逐步缩小,最终品牌被雪藏。
同一时期,风光一时的三峡牌洗衣机在2000年全面停产;驰名中外的山城手表在2007年被注销商标;陪伴无数重庆娃儿度过学生时代的红岩墨水系列产品,在2009年有7个注册商标易主,这家有着55年历史的老牌企业黯然谢幕。
业内专家分析,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一些本土企业没有及时制定完整的品牌战略,对商标品牌的营销路径及品牌运营与产品的关系缺乏深度认知,也没有建立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导致吃了亏;有的企业未能把握新的技术以及产业变动所带来的机遇,在并购中被外资消灭;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些品牌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逐渐被市场淘汰。
重整旗鼓
再见,已是20年后。
2016年1月6日,经历20年风雨的天府可乐宣布复出,“一代名饮”带着熟悉的味道重新回到人们身边。
令人惊喜的是,不止是天府可乐,曾经销声匿迹多时的众多重庆老品牌相继复出:2010年,沉寂4年的奥妮洗发水重新出现在超市货架上;2012年,留真相馆在人民路复出;2014年,停摆多年的山城手表重出江湖;2015年,山城奶粉卷土重来……
老品牌渐渐苏醒,新兴品牌也迎来了春天。有着20年历史的“菜香源”,2017年用“舌尖记忆”品牌在澳大利亚悉尼开了第一家分店;有着百年文化的“环球猪鬃”,正向日本、德国、巴西等16国申请马德里注册商标;“涪陵榨菜”品牌产业总产值目前达90亿元,创利税20亿元;“奉节脐橙”品牌销售及加工,带动6万多户30余万果农增收致富。
据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些年来,重庆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初步形成商标培育发展、商标价值提升、商标创新服务、商标监管保护四大体系,有效促进了重庆品牌经济发展。同时,重庆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情报信息中心,有效解决了网络商标违法取证难等问题。
在这些制度措施的护航下,重庆有效注册商标数量,从9.3万件增至32.6万件,增长251%;驰名商标从69件增至147件,增长113%;地理标志从129件增至240件,增长86%;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总量达到了249件,并建立起重庆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和重庆商标交易中心。按照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最近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建设商标品牌强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将达到50万件,地理标志达到280件……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回首来路,重庆许多产业从无到有,重庆企业从简单的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再到创造自己的品牌,一路前行。
今天,天府可乐官网“董事长致辞”的结束语是这样一句话:“天府可乐,雄起!”
“雄起”的,绝不仅仅是天府可乐。
说起商标品牌,重庆是一个引以为豪的城市:全国首件地理标志“涪陵榨菜”,首件集体商标“城口老腊肉”,首件驰名商标“嘉陵”,首个中国商标金奖“长安汽车”……40年来,商标品牌的起伏跌宕,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改革开放的图景。
其中,天府可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春潮涌荡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来,瞬间唤起埋藏在重庆人骨子里的商业意识,各种品牌争先恐后出现。
天府可乐的创始人李培全就是一个弄潮儿。
1978年8月31日,从部队转业的李培全乘坐闷罐火车抵达九龙坡火车站。一辆“山城”大货车停在跟前,不由分说,把他和他的家当拉到重庆饮料厂。
这个厂刚由重庆冰厂汽水车间转变而来。李培全熟悉的专业是车辆管理,虽说给他的职位是厂长,但面对这个只有200多人、又破又旧的厂,以及不搭边的专业,李培全赌气地在家里待了18天,希望组织上能重新安排。
没想到在这18天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李培全去厂里四处转了转,惊讶地发现似乎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这个简陋的厂区肆意生长。职工们个个精神饱满、腰身挺拔,眼神里充满期待和热忱。虽然身上的工装洗得发白,但都一尘不染。
“这帮队伍不得了,来劲!”这种劲头感染了李培全。于是,他正式接手厂长职务。
“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第一个深刻体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李培全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大家都铆足了劲,“干大事的時机来了!”
1981年,当时的重庆洗衣机总厂注册了“三峡牌”洗衣机商标,不仅在重庆,甚至在西南乃至大半个中国都很有名气。
1987年,重庆牙膏厂推出抗过敏的“冷酸灵”牙膏,上市至今,累积销售近50亿支,连续十年位居本土品牌第一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重庆本土品牌奔涌不息向前发展。
蓄势待发
当时重庆饮料厂设备落后,品种单一,产品只有两种:一是青鸟汽水,一是玉米加工的饴糖。
怎样才能把厂做活、做强?
李培全深知,既然赶上好时机,就得想法子寻求出路,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
1979年,李培全带了几名骨干到北京考察,那一年,可口可乐刚进入中国市场,只有北京特定商场和酒店有售。在一个知名大型百货公司,他买了一瓶可口可乐。
那是李培全第一次喝可乐。他抿了一口,慢慢感受可乐在舌尖蔓延的味道。一个想法蹦出来:“这种可乐,我们也能生产!”
李培全明白,可乐型饮料在全球早已由两大超级巨头垄断,中国自己的可乐要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必须具备特色。于是,他向科研组提出三个目标:一是引入中药,让产品真正具有经得起检验的保健作用;二是在口感和风味上,必须达到可乐型饮料的标准;三是全部选用国产原料,以免受制于人。
经过数百次反复实验,1981年12月16日,天府可乐诞生。拿到第一瓶可乐时,李培全激动万分。
随后,天府可乐迅猛发展。1983年,第一个分装厂在四川省渡口市(现攀枝花市)米易县建成,随后,分装厂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1988年,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重庆)成立,那时,一家企业的品牌能冠以“中国”二字实属不易。
在最鼎盛的时候,天府可乐占据国内可乐市场75%的份额。最辉煌那几年,每年生产6万多吨,相当于1亿多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止天府可乐发展迅猛,山城手表、山城奶粉、红岩电视、将军冰箱……这些品牌都曾风靡全国。
1992年,重庆市商标事务所成立。当年,重庆有448件商标申请,到2002年,经过十年的发展,重庆的商标注册数量达到4055件,约是1992年的10倍。
折戟商海
1994年1月18日,腊八节前一天。
天寒地冻,李培全穿着一身深色西装,打着领带出了门。他要赶往扬子江饭店,主持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与百事可乐的合资签字仪式。
那时,天府可乐还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隐忧已经显现。在风光的外表下,天府可乐其实在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已经捉襟见肘,经济效益迅速下降。
此时,来自国际品牌的投资,被视为雪中送炭。“他们承诺将帮助天府可乐发展壮大。”李培全说。
只是李培全未曾想到,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天府可乐未能如愿做大做强,市场份额逐步缩小,最终品牌被雪藏。
同一时期,风光一时的三峡牌洗衣机在2000年全面停产;驰名中外的山城手表在2007年被注销商标;陪伴无数重庆娃儿度过学生时代的红岩墨水系列产品,在2009年有7个注册商标易主,这家有着55年历史的老牌企业黯然谢幕。
业内专家分析,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一些本土企业没有及时制定完整的品牌战略,对商标品牌的营销路径及品牌运营与产品的关系缺乏深度认知,也没有建立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导致吃了亏;有的企业未能把握新的技术以及产业变动所带来的机遇,在并购中被外资消灭;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些品牌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逐渐被市场淘汰。
重整旗鼓
再见,已是20年后。
2016年1月6日,经历20年风雨的天府可乐宣布复出,“一代名饮”带着熟悉的味道重新回到人们身边。
令人惊喜的是,不止是天府可乐,曾经销声匿迹多时的众多重庆老品牌相继复出:2010年,沉寂4年的奥妮洗发水重新出现在超市货架上;2012年,留真相馆在人民路复出;2014年,停摆多年的山城手表重出江湖;2015年,山城奶粉卷土重来……
老品牌渐渐苏醒,新兴品牌也迎来了春天。有着20年历史的“菜香源”,2017年用“舌尖记忆”品牌在澳大利亚悉尼开了第一家分店;有着百年文化的“环球猪鬃”,正向日本、德国、巴西等16国申请马德里注册商标;“涪陵榨菜”品牌产业总产值目前达90亿元,创利税20亿元;“奉节脐橙”品牌销售及加工,带动6万多户30余万果农增收致富。
据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些年来,重庆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初步形成商标培育发展、商标价值提升、商标创新服务、商标监管保护四大体系,有效促进了重庆品牌经济发展。同时,重庆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情报信息中心,有效解决了网络商标违法取证难等问题。
在这些制度措施的护航下,重庆有效注册商标数量,从9.3万件增至32.6万件,增长251%;驰名商标从69件增至147件,增长113%;地理标志从129件增至240件,增长86%;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总量达到了249件,并建立起重庆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和重庆商标交易中心。按照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最近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建设商标品牌强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将达到50万件,地理标志达到280件……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回首来路,重庆许多产业从无到有,重庆企业从简单的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再到创造自己的品牌,一路前行。
今天,天府可乐官网“董事长致辞”的结束语是这样一句话:“天府可乐,雄起!”
“雄起”的,绝不仅仅是天府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