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ilei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在新一轮课程背景下,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是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以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为例,从课堂教学的策略入手,探索实现高中地理课程有效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 有效教学 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的现状令人深思,在新课标背景下,掌握课堂教学策略是提高高中地理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今地理教育的必然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有效教学的基础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知识必须由学习者在整个文化情境中通过不断地互动、沟通与协作而实现意义建构。将学生和教师置身于学科文化背景中的教学情境中,透过实际参与其中,去发现、寻找、应用。
  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情境创设的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拘束于知识内容,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
  例如,在学习“全球变暖”,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
  1.假设你在马尔代夫度假。写一个明信片回家描述一下这里的问题。
  2.在未来40年里,科学家预测海平面会升高多少?
  3.全球变暖对马尔代夫人会带来什么影响?
  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以“情”为中介,创设仿真的“境”,巧妙地把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教和学等诸因素加以整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将知识点蕴含其中,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能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恰当提升案例——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选修课的内容是必修内容的深化、拓展和提高。例如:关于城市化,现行人教版必修教材论述的内容有: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选修教材(人教版)论述的内容有: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显然,同是“城市化”的问题,必修和选修教材都涉及了,必修教材中提到的都是关于“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城市化过程带来的问题”。而选修教材则注重于“城市的规划问题”。 从教学内容而言,选修课程要相对于必修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可见,选修课程应以教学案例为重心,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重视研究性学习——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充满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学习不仅限于认知领域,而且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学习过程也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还是适应生命体验性特征、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锋面”时,提出下列问题,增强体验性。
  1.新年你准备去度假,天气预报是东北风。描述你会带什么衣服,解释为什么?
  2.现在是夏天,你最希望在英国是受什么气团影响,如果你是:
  A.一个园艺师
  B.一个假期策划者
  体验性不仅强调学生的身体性参与,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用脑子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诉说,用心灵去感悟。通过体验,才能入“脑”、入“心”,达到浸染生命、撼动心灵的有效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所学课程不再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每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和解读,甚至可以对给定的内容进行变革与创新。
  四、抓住知识衔接点——促进地理思维的有效飞跃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否能获得新知识取决于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是否建立起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衔接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跨越式发展。
  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都涉及的知识点即知识结合点。而这些内容在选修部分往往进行一定的深化拓展或渗透融合。例如,选修2《海洋地理》中“洋流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是必修1中“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深化拓展。选修5中《中国的气象灾害》一节介绍的旱灾、台风等灾害类型与必修1教材联系紧密。台风在必修1的第二章中的天气系统一节首次出现,台风本质上就是一种天气系统——热带气旋,由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产生灾害,本节所述的台风既以必修1为基础,又是必修1的延伸。针对这些知识结合点的教学,通过引导回顾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必修内容部分知识的理解,并实现有效的迁移,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词”,因此,加强对地理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也符合当前地理教学实际及地理教学改革形势。
其他文献
摘要:初刊于1716年的《唐话纂要》被认为是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汉语教科书,书中使用日语片假名给汉字标注了读音,反映了当时的汉语实际口语音。这些标音对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颇有意义。综合日语和汉语的语音特点及日本人对汉语语音的感知特点,详细讨论构拟相关韵母的理据和具体过程,并归纳《唐话纂要》的韵母系统。这一工作有助于加深对明清官话语音的认识。  关键词:《唐话纂要》;韵母;唐音;构拟  一、引言  
摘要:“太水了”的构式义为对某一主体进行消极否定义的主观高程度评价,强调其水平或内容“差的”“虚假的”“多余的”“劣质的”程度极高。“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对“太……了”构式义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压制作用,名词“水”的隐含消极语义特征则进一步促进了构式义的形成。从认知视角来看,名词“水”体现了自然领域对社会领域的隐喻,其隐喻认知机制为:水—平面—没高度;水—水分—虚假多余—质量差;水—无色无味—无趣乏
摘要:汉语话题可以根据前置句首、提顿词两个方面来确定。在句法上,汉语话题可以分为悬垂话题、左置话题与话题化话题结构。从制图理论视角出发,汉语句法话题呈现出左缘分布的态势,即“悬垂话题>左置话题/话题化话题结构”的分布。  关键词:制图理论;左缘结构;句法话题  一、引言  话题是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汉语话题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如Li & Thompson将汉语视为一种“话题优先型”语言[1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课程从重构素质目标、挖掘思政资源、完善教学手段、加强思政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担当、负责、诚信、精益求精等品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摘要:对汉语教材进行语体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语体教学。作为一部评价颇高、使用范围较广的综合教材,《发展汉语》各级教材生词的语体分布大致符合预期,但正式语体生词数量有陡然增加的情况;课文语体正式度波动幅度较大,存在语体正式度与教材级别不完全对应的情况;绝大多数综合注释没有标注语体类型,并且直到高级Ⅱ阶段才专门讲解语体。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语体辨别能力,在初、中级阶段教学时,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语
摘要:《经典释文·古文尚书音义》载录了陆德明所见的版本异文共计217个,含有这些异文的条目中兼录注音的有149个。这些音切与该条中的异文有着复杂的关系:有的为字头注音,有的为异文注音,有的为字头和异文注音,有的只是辨别异文。仔细考辨这些音切与共现异文之间的关系,辨别这些音切的性质与层次,不仅有利于深化对《经典释文》体例的认识,也有助于利用这些音注材料进行语音研究。  关键词:《经典释文》;《古文尚
“Construction”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可以从描写结构主义和认知语言学两个视角共三个层次来加以把握.前者可对译为汉语的“结构”,涉及到两项的组配,它是从语法角度来理解的概念;后者可对译为“构式”,是一个独立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它是从语义和认知角度来理解的概念.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半实体构式“管他VP”的具体使用情况.该构式应形成于元、明时期,其构式义是基于反问语气以及语用推理的固化.
【摘 要】本文对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形象夏洛克进行分析,即可恨又可怜的夏洛克身上反射出犹太民族多层面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犹太民族 精明 勇敢 可恨 可怜    一、简介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这样写道:“犹太人的数目还不到人类总数的1%,本来应该像灿烂银河中的一个小星团那样不起眼,但是他们却经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商业、政治、学术、文化……在
突发公共事件给相关机构的服务管理能力和城市的应急防控建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应急防控中出现的各种语言障碍问题凸显了应急预案中的短板和不足.应急语言服务应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防控的题中要义,也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如何切实发挥好语言应急服务能力,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中出现的语言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以西安市为例,提出突发公共事件防控中语言应急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打造语言应急服务长效机制;创新语言应急服务举措;搭建应急语言服务平台;推进应急语言服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城市的
摘要:通过实验考察语境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猜测复合词词义的影响。研究发现,语境信息量的丰富程度、语境线索与目标词的距离远近是影响学习者对复合词理解和猜测的主要因素。同时,语境影响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不透明词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大,语境促使不透明词语透明化;透明词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语境的强弱、所含信息量的多少基本不影响对透明词语的猜测。学习者在语境中遇到陌生词语时,通常会采取直接提取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