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法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守法、懂法的理念,學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而在经济法内容的教授中,则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经济法与实践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所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于经济法基础知识的认识。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 中等职业学校 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227-02
一、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法律专业术语未免过于艰涩难懂,这样的学习开展不利于学生学习法律内容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不能起到开展法律教学的目的。尤其是经济法基础教学的教授,其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采用案例分析法,则能形象生动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内容
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还有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内容。经济法课程是市场经济作用的产物,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商场中接触最多的具有实用性的自我保护的内容,因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指引学生运用法律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因而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向全面化过渡。经济法课程的开展,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表现。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教学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运用视频形式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力;最后,再利用法律知识将案例进行透彻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以此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经济法课程出现的问题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普遍反应听不懂。这是经济法课堂表现中的主要问题,很多学生的热度只能坚持几分钟,就不愿意再听教师讲解。笔者调查发现,经济法内容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且大多是涉及商业活动、公司创建等内容,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密切联系不大,学生自然较难提起学习兴趣。此外,还与教师的讲述方法有关,个别教师在进行讲述时虽然也有举例说明,但并未把举例内容实际讲解透彻,致使学生的聆听质量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因为事例理解的相对模糊而混淆教材内容,导致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出现偏差,影响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其次,学生与教师互动少,课堂氛围沉闷。这也是经济法课堂中的主要表现。课堂教学沉闷,则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心理。探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教学设计没有按照学生的领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教师的讲解过于高深,而不能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
三、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实际运用
(一)与教材内容紧密贴合,促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案例分析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法律知识,所以教师在实际应用时必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目标明确。如案例“甲有限责任公司与乙企业共同出资创建丙公司,出资比例为70%和30%,一年后,丙公司经营不善,拖欠丁公司债务80万元,且无力偿还。之后丁公司了解到丙公司是由甲与乙共同合资创建的,且甲公司经济实力雄厚,完全具备偿还能力,是丙公司的母公司,遂去法院要求由甲公司承担相应债务,丁公司的诉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呢?”这一案例就涉及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内容,让学生在观看案例后有针对性的学习,什么是母公司,什么是子公司,与总公司和分公司又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决策机构是如何划分的等内容,通过插入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达到教学目标。
(二)和实践生活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强化训练
教师在讲解经济法内容时注意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有效性。比如在学习经济法中的税法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引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可以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为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在学习税法前先要了解税收的概念,为什么必须交税?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其中一种形式,古时朝代更迭就有百姓向朝廷纳税之说,旨在朝廷以此作为国家的各种支出,包括边疆战事、抗震救灾等,因而现在的税收制度也是仿效古人创建而来,但是与古人相比却有大大不同,现在的税收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特点。纳税上升为法律层面,是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根据税收对象的不同而将税收分为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和资源税等内容。而对于个人主体而言,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这也是日后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普遍面临的问题。个人所得税不仅包括个人的工资、薪金,还包括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内容,自2011年9月1日施行的《个人所得税》中明确个税的起征点按照3500/月作为起征标准,意思就是说工资水平在3500/月以下的个人不用缴纳税款,这也是人性化的主要表现,以此减少贫富差距。具体算法为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税额,税额=全月应缴纳的所得税×税率-速算扣除数,以月收入为8500元为例,扣除保险后为8200元,他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8200-3500)×10%-105=365(元)。以涉及学生自身的案例进行实际讲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强化学生关于经济法的基础知识。
(三)注意合理的时间安排,提高课堂利用率
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课堂利用率,而不是成为主要的讲解内容,所以教师在具体讲解时还要注意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切勿使得案例繁复冗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反而更容易混淆不清。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可以采取之前讲解过的案例,学生充满熟悉感,有效得提高了课堂利用效率,反而更容易促使学生理解学习新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关于美国杜邦公司起诉北京国网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计算机网络域名侵权纠纷案,先给学生布置成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上网搜查相关内容,搞清楚此案的种种纠纷及其缘由,以及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文等。在学生预习之后再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时则相对应的减少了时间成本,这样教师就可以直接进行对该案例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内容的讲解,从而将课堂时间高效的应用于案例分析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程度,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因此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必须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将案例讲解时间把握在1:1的节奏上最为合适,从而加深对经济法的主要了解。 (四)运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增强案例分析教学的目的性
在学习经济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可以利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公正与神圣不可侵犯。比如很多餐饮业在营业期间巧立名目乱收费,尤其是餐具的使用会有服务人员恶意隐瞒其需要收费,给消费者造成错误认知,而在最后结账时才真正予以告知,这无疑欺骗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此案例作为模拟法庭的练习,让学生真正从课本中超脱出来,按照开庭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进行,包括当事人陈述、传唤证人、出示证物、宣读对证人证物的鉴定意见、法庭辩论以及最后的结案陈词,让学生清楚掌握案件审理的流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在实际生活中真正遇到这种现象时,可以采取拒绝买单或者拨打12315进行投诉,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才是引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使用的最高要求。
以上就是经济法基础课程中的主要精髓,学生在理解经济法的宏观概念后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法内容的学习,尤其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就更加容易系统的学习。
三、对经济法课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完善建议
(一)案例分析注意与时俱进
法律条文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所以有很多案件在新的法律颁布之后就不会构成犯罪事实,这在《刑法》中非常多见。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也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变化,防止陈旧案例不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还达到物极必反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尤其是涉及法条变更的相关案例,教师必须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考模式,让学生明确二者的区别。
(二)案例分析注意教学设计
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时注意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比较有名的案例引导学生自行分析总结,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奶粉生产商、奶粉销售商和奶粉消费者等,让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平台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这样在进行模拟法庭的训练时,更加具有充分性和思想性。教师在学生理解准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导,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理解深度。
(三)案例分析注意考核标准
教师在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后注意对学生进行考核标准的总结。这不同于考试的考核标准,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具体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在模拟法庭练习之后,对学生扮演的角色有个统一的点评,尤其是作为辩护人的发言陈述,哪里准备得不够充分,怎样表述能使事实更具有信服力,运用哪些法律法条能够更加佐证这一观点等,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以引导鼓励型为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肯定自己、充实自己,进而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会意程度。
综上所述,经济法的内容广博而复杂,运用案例分析法应用于经济法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幫助学生分析理解,以至于将所学内容进行内化吸收,对于学生日后踏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淑艳.“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 2015(20)
[2]吕继妍.翻转课堂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23)
[3]么作红.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赤子(上中旬). 2015(14)
[4]郑红霞.中国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 2015(32)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 中等职业学校 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227-02
一、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法律专业术语未免过于艰涩难懂,这样的学习开展不利于学生学习法律内容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不能起到开展法律教学的目的。尤其是经济法基础教学的教授,其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采用案例分析法,则能形象生动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内容
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还有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内容。经济法课程是市场经济作用的产物,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商场中接触最多的具有实用性的自我保护的内容,因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指引学生运用法律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因而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向全面化过渡。经济法课程的开展,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表现。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教学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运用视频形式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力;最后,再利用法律知识将案例进行透彻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以此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经济法课程出现的问题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普遍反应听不懂。这是经济法课堂表现中的主要问题,很多学生的热度只能坚持几分钟,就不愿意再听教师讲解。笔者调查发现,经济法内容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且大多是涉及商业活动、公司创建等内容,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密切联系不大,学生自然较难提起学习兴趣。此外,还与教师的讲述方法有关,个别教师在进行讲述时虽然也有举例说明,但并未把举例内容实际讲解透彻,致使学生的聆听质量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因为事例理解的相对模糊而混淆教材内容,导致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出现偏差,影响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其次,学生与教师互动少,课堂氛围沉闷。这也是经济法课堂中的主要表现。课堂教学沉闷,则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心理。探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教学设计没有按照学生的领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教师的讲解过于高深,而不能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
三、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实际运用
(一)与教材内容紧密贴合,促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案例分析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法律知识,所以教师在实际应用时必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目标明确。如案例“甲有限责任公司与乙企业共同出资创建丙公司,出资比例为70%和30%,一年后,丙公司经营不善,拖欠丁公司债务80万元,且无力偿还。之后丁公司了解到丙公司是由甲与乙共同合资创建的,且甲公司经济实力雄厚,完全具备偿还能力,是丙公司的母公司,遂去法院要求由甲公司承担相应债务,丁公司的诉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呢?”这一案例就涉及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内容,让学生在观看案例后有针对性的学习,什么是母公司,什么是子公司,与总公司和分公司又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决策机构是如何划分的等内容,通过插入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达到教学目标。
(二)和实践生活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强化训练
教师在讲解经济法内容时注意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有效性。比如在学习经济法中的税法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引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可以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为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在学习税法前先要了解税收的概念,为什么必须交税?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其中一种形式,古时朝代更迭就有百姓向朝廷纳税之说,旨在朝廷以此作为国家的各种支出,包括边疆战事、抗震救灾等,因而现在的税收制度也是仿效古人创建而来,但是与古人相比却有大大不同,现在的税收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特点。纳税上升为法律层面,是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根据税收对象的不同而将税收分为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和资源税等内容。而对于个人主体而言,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这也是日后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普遍面临的问题。个人所得税不仅包括个人的工资、薪金,还包括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内容,自2011年9月1日施行的《个人所得税》中明确个税的起征点按照3500/月作为起征标准,意思就是说工资水平在3500/月以下的个人不用缴纳税款,这也是人性化的主要表现,以此减少贫富差距。具体算法为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税额,税额=全月应缴纳的所得税×税率-速算扣除数,以月收入为8500元为例,扣除保险后为8200元,他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8200-3500)×10%-105=365(元)。以涉及学生自身的案例进行实际讲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强化学生关于经济法的基础知识。
(三)注意合理的时间安排,提高课堂利用率
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课堂利用率,而不是成为主要的讲解内容,所以教师在具体讲解时还要注意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切勿使得案例繁复冗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反而更容易混淆不清。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可以采取之前讲解过的案例,学生充满熟悉感,有效得提高了课堂利用效率,反而更容易促使学生理解学习新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关于美国杜邦公司起诉北京国网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计算机网络域名侵权纠纷案,先给学生布置成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上网搜查相关内容,搞清楚此案的种种纠纷及其缘由,以及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文等。在学生预习之后再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时则相对应的减少了时间成本,这样教师就可以直接进行对该案例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内容的讲解,从而将课堂时间高效的应用于案例分析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程度,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因此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必须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将案例讲解时间把握在1:1的节奏上最为合适,从而加深对经济法的主要了解。 (四)运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增强案例分析教学的目的性
在学习经济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可以利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公正与神圣不可侵犯。比如很多餐饮业在营业期间巧立名目乱收费,尤其是餐具的使用会有服务人员恶意隐瞒其需要收费,给消费者造成错误认知,而在最后结账时才真正予以告知,这无疑欺骗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此案例作为模拟法庭的练习,让学生真正从课本中超脱出来,按照开庭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进行,包括当事人陈述、传唤证人、出示证物、宣读对证人证物的鉴定意见、法庭辩论以及最后的结案陈词,让学生清楚掌握案件审理的流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在实际生活中真正遇到这种现象时,可以采取拒绝买单或者拨打12315进行投诉,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才是引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使用的最高要求。
以上就是经济法基础课程中的主要精髓,学生在理解经济法的宏观概念后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法内容的学习,尤其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就更加容易系统的学习。
三、对经济法课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完善建议
(一)案例分析注意与时俱进
法律条文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所以有很多案件在新的法律颁布之后就不会构成犯罪事实,这在《刑法》中非常多见。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也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变化,防止陈旧案例不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还达到物极必反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尤其是涉及法条变更的相关案例,教师必须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考模式,让学生明确二者的区别。
(二)案例分析注意教学设计
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时注意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比较有名的案例引导学生自行分析总结,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奶粉生产商、奶粉销售商和奶粉消费者等,让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平台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这样在进行模拟法庭的训练时,更加具有充分性和思想性。教师在学生理解准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导,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理解深度。
(三)案例分析注意考核标准
教师在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后注意对学生进行考核标准的总结。这不同于考试的考核标准,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具体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在模拟法庭练习之后,对学生扮演的角色有个统一的点评,尤其是作为辩护人的发言陈述,哪里准备得不够充分,怎样表述能使事实更具有信服力,运用哪些法律法条能够更加佐证这一观点等,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以引导鼓励型为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肯定自己、充实自己,进而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会意程度。
综上所述,经济法的内容广博而复杂,运用案例分析法应用于经济法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幫助学生分析理解,以至于将所学内容进行内化吸收,对于学生日后踏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淑艳.“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 2015(20)
[2]吕继妍.翻转课堂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23)
[3]么作红.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赤子(上中旬). 2015(14)
[4]郑红霞.中国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 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