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做好学习准备。选题要小而具体,有适当的挑战性和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在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平台上,以利于学生进行知识重组学习。
【关键词】历史;学习方式;转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1 传统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教育定位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此,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它的最大特点是“教教材”,完成认知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于是,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可见,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2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迫在眉睫!下面我就自主学习方式谈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什么叫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2.2 自主学习方式的特点
2.2.1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这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和愉快的体验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即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谁的责任。只有当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2.2.2 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2.2.3 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3 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
2.3.1 让学生对历史这个学科产生兴趣是最关键的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时,首先提问:“人最早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答出从类人猿转变来之后,接着引入“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历史也就开始了。”这样,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2.3.2 用质疑的方式来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例如学习《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设问:“若天不下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
2.3.3 用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讲西安事变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团结抗日?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随着材料的引入,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拓宽,思维更加活跃,师生在热烈讨论之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有目的引用史料和观点设置问题情境。开展讨论,鼓励争论,可以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和锻炼思维。
2.4 自主学习方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4.1 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自主学习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在这种形式下应注意以下弊端:(1)因缺乏有效的监控,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差生只是听。差生会情于思维,丧失学习积极性。(2)小组成员作为独立的主体,各有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交流和融合,个体就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3)课堂评价在这里作为小组学习的评价,对自主学习有重要的反馈作用,教师应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甚至细节,而不仅仅是结果。
2.4.2 自主还需指导
在实际中,学生在面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时,或是感到茫然失措。或是乱作一团,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仔细剖析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毋容置疑,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应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他们共同去发现、去体验。
2.4.3 设置问题少而精
自主学习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不少老师误解了这一点,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做好学习准备。选题要小而具体,有适当的挑战性和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在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平台上,以利于学生进行知识重组学习。
总之。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无异于给他们换上新鲜的血液。学习方式改变了,才能真正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传统的“满堂灌”为学生“饥渴的畅饮”,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学习方式;转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1 传统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教育定位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此,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它的最大特点是“教教材”,完成认知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于是,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可见,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2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迫在眉睫!下面我就自主学习方式谈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什么叫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2.2 自主学习方式的特点
2.2.1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这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和愉快的体验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即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谁的责任。只有当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2.2.2 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2.2.3 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3 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
2.3.1 让学生对历史这个学科产生兴趣是最关键的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时,首先提问:“人最早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答出从类人猿转变来之后,接着引入“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历史也就开始了。”这样,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2.3.2 用质疑的方式来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例如学习《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设问:“若天不下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
2.3.3 用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讲西安事变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团结抗日?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随着材料的引入,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拓宽,思维更加活跃,师生在热烈讨论之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有目的引用史料和观点设置问题情境。开展讨论,鼓励争论,可以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和锻炼思维。
2.4 自主学习方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4.1 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自主学习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在这种形式下应注意以下弊端:(1)因缺乏有效的监控,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差生只是听。差生会情于思维,丧失学习积极性。(2)小组成员作为独立的主体,各有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交流和融合,个体就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3)课堂评价在这里作为小组学习的评价,对自主学习有重要的反馈作用,教师应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甚至细节,而不仅仅是结果。
2.4.2 自主还需指导
在实际中,学生在面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时,或是感到茫然失措。或是乱作一团,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仔细剖析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毋容置疑,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应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他们共同去发现、去体验。
2.4.3 设置问题少而精
自主学习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不少老师误解了这一点,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做好学习准备。选题要小而具体,有适当的挑战性和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在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平台上,以利于学生进行知识重组学习。
总之。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无异于给他们换上新鲜的血液。学习方式改变了,才能真正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传统的“满堂灌”为学生“饥渴的畅饮”,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