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界定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关联性、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的关系、其他学科对“现代性”界定的借鉴参考等角度进行
分析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精神气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手段、方式、方法和载体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的路径选择应当从指导思想、对待中西文化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1.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既然是过程就意味着有过程的界限存在.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界限呢?一方面可以从时间上来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有先后之别.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性质上来把握,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现代性”相对于“传统性”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也可以说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观念“僵化、陈旧、保守”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有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摒弃僵化、陈旧、保守、过时的观念;二是优化目前暂时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三是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观念。要想搞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关键,而其中教育者和组织者的观念能否做到现代化尤为重要,这将会影响教育手段是否能够起到作用。具体哪些内容需要转变观念呢?
事实上,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质、课程、内容,还是方法、评价、管理体系等等都存在着观念转化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对下面几个因素加以说明。
1.1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目标观
目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力求达到的境地。人们的实践总是为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目标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目标,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也具有导向作用。目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预期,而且是提前反应。目标决策的正确与否事关重大,会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成功与失败。
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决策上,往往追求单一目标。比如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了文化教育要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阶级、群众、集体、劳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思想,而且也指导了高校应该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顾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就会注意到所有这些目标决策大多把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还会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和社会政治运动。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需要为本的社会目标被过分夸大了,而以个人利益和个人需要为本的个人目标被弱化了,也可以说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应包含着人的发展目标。如果继续以这种单一社会目标为指导,那么在教育循环链的负约束作用下,人的发展必然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
因此,从传统的单向度、平面式的目标决策走向多向度、立体式的目标体系构建,追求目标决策的整体化、完善化,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活动,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于事物的認识缺乏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思考,在目标决策上,往往只会追求比较单向度的目标。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目标决策者们认识水平的极大提高,组成人员的多样性等因素都会导致目标决策的多重性。正因为如此,要想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形成以社会发展为重要目标、以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的多重性教育目标,使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辩证统一。
1.2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模式观
谈到“模式”,它实际属于方法论体系的范畴。作为研究方法的“模式”是一种用简明化的概括获得对原型客体的认识的理论形态。运用模式研究方法是现代学者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加以抽象化概括的理论形态。这种模式也是必须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才能对其过程及其组织形式、操作手段、评价机制等做出简要阐释的。迄今为止,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研究和思考模式问题的范本主要以欧美国家,如价值辨析模式、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系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采用的“模式”研究法为主流。西方国家提出的这些理论,值得我们借鉴。但借鉴的同时,绝不能只是简单“移植”。我们应该首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集成与批判,然后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
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以“德日模式”来完成。所谓“德日模式”是指学校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人员将本国文化中的至善以德育目标的形式变成教材,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使学生理解并熟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的学者对传统模式的道德教育提出强烈批判,至此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对个体十分关注的“能力模式”和“生活模式”的研究。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多采取的是“德日模式”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为代表,以性善为基础,价值取向上是一种“整体观”,个体只是实现整体秩序的工具和手段而已。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更多地都是作为工具而存在,即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更积极地、高效地从事社会所要求的活动。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过分追求人的工具价值,往往会使人的全面发展被忽视。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模式,必须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借鉴已有的经验成果并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如何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但我们认为要构筑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模式,以下三个方面动力因素缺一不可:公民意识、道德情操、政治信仰。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首先,确立开放式的行为规范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为少数剥削者服务的工具,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制度,其活动的基本规范形式总是服从于某种最高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灌输统治阶级所规定的道德观念。但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德行”作为基本要求,来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服从于人的社会实践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如果要实现想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现代化,首先就必须改变观念形态上的规范体系。
其次,实施社会生活化的组织形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以学校和社会为主,在过分强调社会功用的同时,弱化了对人的主体性的追求。因此,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整个社会实践也处于分裂的状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组织应该形成一种以学校为轴心,社会、社区、家庭等广泛参与的立体化制度体系。
最后,运用多样化的物质设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而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会堂等场所。它既可以通过借助电视、电影、广播、博客、书籍、杂志、报纸、报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也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摄影、美术、各种展览等活动来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从而引导人们摒弃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其实,思想的互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所在,当然这也正体现了人的現代化为何要以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为前提和标志的缘由。
三、结束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进步主要还停留于规模性上的外延拓展阶段,这虽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若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用力,更加注重本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升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是为了获得自身发展的主动权,这一主动权即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场域中实现自我发展的自觉。社会场域的新变化已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生态,并以合力的方式积极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271-275.
[2]李林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林照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分析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精神气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手段、方式、方法和载体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的路径选择应当从指导思想、对待中西文化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1.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既然是过程就意味着有过程的界限存在.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界限呢?一方面可以从时间上来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有先后之别.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性质上来把握,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现代性”相对于“传统性”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也可以说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观念“僵化、陈旧、保守”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有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摒弃僵化、陈旧、保守、过时的观念;二是优化目前暂时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三是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观念。要想搞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关键,而其中教育者和组织者的观念能否做到现代化尤为重要,这将会影响教育手段是否能够起到作用。具体哪些内容需要转变观念呢?
事实上,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质、课程、内容,还是方法、评价、管理体系等等都存在着观念转化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对下面几个因素加以说明。
1.1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目标观
目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力求达到的境地。人们的实践总是为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目标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目标,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也具有导向作用。目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预期,而且是提前反应。目标决策的正确与否事关重大,会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成功与失败。
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决策上,往往追求单一目标。比如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了文化教育要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阶级、群众、集体、劳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思想,而且也指导了高校应该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顾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就会注意到所有这些目标决策大多把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还会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和社会政治运动。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需要为本的社会目标被过分夸大了,而以个人利益和个人需要为本的个人目标被弱化了,也可以说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应包含着人的发展目标。如果继续以这种单一社会目标为指导,那么在教育循环链的负约束作用下,人的发展必然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
因此,从传统的单向度、平面式的目标决策走向多向度、立体式的目标体系构建,追求目标决策的整体化、完善化,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活动,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于事物的認识缺乏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思考,在目标决策上,往往只会追求比较单向度的目标。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目标决策者们认识水平的极大提高,组成人员的多样性等因素都会导致目标决策的多重性。正因为如此,要想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形成以社会发展为重要目标、以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的多重性教育目标,使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辩证统一。
1.2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模式观
谈到“模式”,它实际属于方法论体系的范畴。作为研究方法的“模式”是一种用简明化的概括获得对原型客体的认识的理论形态。运用模式研究方法是现代学者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加以抽象化概括的理论形态。这种模式也是必须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才能对其过程及其组织形式、操作手段、评价机制等做出简要阐释的。迄今为止,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研究和思考模式问题的范本主要以欧美国家,如价值辨析模式、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系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采用的“模式”研究法为主流。西方国家提出的这些理论,值得我们借鉴。但借鉴的同时,绝不能只是简单“移植”。我们应该首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集成与批判,然后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
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以“德日模式”来完成。所谓“德日模式”是指学校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人员将本国文化中的至善以德育目标的形式变成教材,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使学生理解并熟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的学者对传统模式的道德教育提出强烈批判,至此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对个体十分关注的“能力模式”和“生活模式”的研究。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多采取的是“德日模式”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为代表,以性善为基础,价值取向上是一种“整体观”,个体只是实现整体秩序的工具和手段而已。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更多地都是作为工具而存在,即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更积极地、高效地从事社会所要求的活动。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过分追求人的工具价值,往往会使人的全面发展被忽视。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模式,必须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借鉴已有的经验成果并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如何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但我们认为要构筑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模式,以下三个方面动力因素缺一不可:公民意识、道德情操、政治信仰。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首先,确立开放式的行为规范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为少数剥削者服务的工具,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制度,其活动的基本规范形式总是服从于某种最高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灌输统治阶级所规定的道德观念。但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德行”作为基本要求,来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服从于人的社会实践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如果要实现想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现代化,首先就必须改变观念形态上的规范体系。
其次,实施社会生活化的组织形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以学校和社会为主,在过分强调社会功用的同时,弱化了对人的主体性的追求。因此,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整个社会实践也处于分裂的状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组织应该形成一种以学校为轴心,社会、社区、家庭等广泛参与的立体化制度体系。
最后,运用多样化的物质设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而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会堂等场所。它既可以通过借助电视、电影、广播、博客、书籍、杂志、报纸、报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也可以通过游戏、竞赛、摄影、美术、各种展览等活动来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从而引导人们摒弃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其实,思想的互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所在,当然这也正体现了人的現代化为何要以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为前提和标志的缘由。
三、结束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进步主要还停留于规模性上的外延拓展阶段,这虽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若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用力,更加注重本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升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是为了获得自身发展的主动权,这一主动权即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场域中实现自我发展的自觉。社会场域的新变化已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生态,并以合力的方式积极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271-275.
[2]李林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林照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