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本文着眼幼儿实际绘画作品,结合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发展性、多元性、个体性等评价原则,通过自评、互评来透析幼儿美术作品中评价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绘画作品;评价
绘画是常见且被幼儿所喜欢的艺术活动,推开“童画”世界的大门,一幅幅富有想象力、强具个性表达的是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儿童用感官和双手来探索世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直接刺激激发情感。学前儿童属于象征期和概念画期范畴,此时的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选用绘画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周围事物和自己的经验用稚嫩的画笔再现。因此,孩子的作品是内心感受的抒发、情感的表达,而我们老师在评价时如果用“像不像”、“对不对”、“是不是”封闭式提问来审视作品,或者用“你看看你画的一点也不像”“线条也画不直”等谴责性话语追问,那么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性与积极性就会慢慢泯灭。
一、从“我”出发,自言自画
(一)理解儿童的绘画
幼儿创作了作品,当然也最了解自己的作品,幼儿利用简单的绘画作品来展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晨晨的作品:画中有个大大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里面画了大小不一的四个光头的小朋友手拉手。然后我请他来讲述一下他画的内容,晨晨站起来说“我画得是我们四个小朋友在教室里手拉着手”说着指了指旁边三个小男孩,一个是宥宥,一个是兜兜,还有一个是小轩。“这是我们在上《彩色脚印》音乐课的时候一起在做游戏”旁边的小朋友都被他的画面讲述内容听的入神。“对的,上次彩色脚印做游戏的时候我在恺恺的旁边,我还比他多踩了两下。”雨点小朋友甚至回忆起那次上课的场景。再次看看晨晨的作品,对照其余的三个小男孩,其实真挺像的,都剃着“杨梅头”,他们当中兜兜最矮,旁边的小轩最高。平时开展游戏和上音乐课,就是常常让小朋友们手拉成圆圈而进行。如果晨晨不说,主观地评价他画面简单、人物相同,怎么会知道他画的是周围相同发型的小朋友,是日常在园生活情境呢?
二、经“友”浏览,他说他赏
(一)引发同伴间欣赏
一次开展美术活动,让小朋友们画画“深海里的怪鱼”。作品完成后,插在门口的作品袋里。孩子们三三两两站在门口欣赏作品,“哇,你们看小语画的美人鱼,好漂亮啊!”“真好看,你看她画的大鱼的眼睛也很好看”“大鱼还有漂亮的帽子,爱心型的”“我画的太少了,我再去画一条美人鱼”——小朋友们自发自主地欣赏他人作品,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借鉴并模仿到自己的画中。
(二)鼓励儿童互评
同班的幼儿有着相似的年龄特点,日常活动中玩在一起相互比较了解,容易沟通。幼儿自主选择同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相互评价,“看看”与“说说”的过程,也能互相学习。取同伴之长补自己之短,平和自然的交往中选择合适的景与物通过适时模仿来增强自身画面的表现力。儿童互相评价作品不仅能让幼儿学习欣赏别人作品,发现与自己作品的不同之外,也可直接看出对方不足之处,通过同伴互评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都有促进的作用,互评在促进幼儿绘画水平发展的同时也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从师点“睛”,师述师情
(一)发现作品亮点
教师在发现幼儿作品亮点的同时,还要进行积极引导,从而激发幼儿新的创作。如乐乐在《动物王国》的主题中画动物,她向我介绍了自己画的一只孔雀。“你画得开屏的雄孔雀真漂亮,有圆形、有爱心型还有连贯的线条。”乐乐微微露出了笑容,“如果孔雀羽毛颜色再多用几种,涂的再均匀一些,说不定它就能成为孔雀之王了呢!”萌萌听了,点点头。“孔雀就像小朋友一样,一个小朋友多孤单呀,不如给它找一些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吧!”乐乐马上从我手里拿过画,接着给自己的孔雀进行下一步的添画。
四、邀家长“赏”,亲子亲情
(一)动员家长评价
家长会适逢母亲节前夕,给家长们展示幼儿绘画——我的妈妈。请妈妈们评一评孩子的作品,我来引导家长和孩子交流,以孩子的角度剖析作品。在亲子交流中呈现了许多精彩的评价对话,如:优优小朋友画了妈妈长长的头发,孩子想表达的是:我最喜欢妈妈的头发;柚子小朋友的画中给妈妈画了一个大红嘴唇,孩子是想表达:我最爱妈妈涂口红了。——幼儿常常把自己认为最吸引他或者最重要最在乎的一点用夸张的手法展示。
从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欣赏幼儿画的活动中认识到,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作品更多是以“与客观现实符合与否”为初步印象从而形成评价基本标准。几次活动下来,家长渐渐关注到孩子们每一个进步的小点,有些竟加上自己的看法,从语言描述中慢慢地有了理解孩子的想法的评价话语。与家长的互动,让家长也走进童画世界,明白孩子想法,走近孩子的童心。
五、结语——“品”童心 “评”童画
儿童用绘画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着眼于幼儿的作品,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化的评价,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画中展现的故事、自我流露的情感等,不仅“走进”了幼儿想象满溢的画中世界,更是“走近”了幼儿童真童趣的心,多角度的“品”与“评”的有效结合,更有利于儿童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吕耀坚,孙科京.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
关键词:幼儿;绘画作品;评价
绘画是常见且被幼儿所喜欢的艺术活动,推开“童画”世界的大门,一幅幅富有想象力、强具个性表达的是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儿童用感官和双手来探索世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直接刺激激发情感。学前儿童属于象征期和概念画期范畴,此时的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选用绘画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周围事物和自己的经验用稚嫩的画笔再现。因此,孩子的作品是内心感受的抒发、情感的表达,而我们老师在评价时如果用“像不像”、“对不对”、“是不是”封闭式提问来审视作品,或者用“你看看你画的一点也不像”“线条也画不直”等谴责性话语追问,那么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性与积极性就会慢慢泯灭。
一、从“我”出发,自言自画
(一)理解儿童的绘画
幼儿创作了作品,当然也最了解自己的作品,幼儿利用简单的绘画作品来展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晨晨的作品:画中有个大大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里面画了大小不一的四个光头的小朋友手拉手。然后我请他来讲述一下他画的内容,晨晨站起来说“我画得是我们四个小朋友在教室里手拉着手”说着指了指旁边三个小男孩,一个是宥宥,一个是兜兜,还有一个是小轩。“这是我们在上《彩色脚印》音乐课的时候一起在做游戏”旁边的小朋友都被他的画面讲述内容听的入神。“对的,上次彩色脚印做游戏的时候我在恺恺的旁边,我还比他多踩了两下。”雨点小朋友甚至回忆起那次上课的场景。再次看看晨晨的作品,对照其余的三个小男孩,其实真挺像的,都剃着“杨梅头”,他们当中兜兜最矮,旁边的小轩最高。平时开展游戏和上音乐课,就是常常让小朋友们手拉成圆圈而进行。如果晨晨不说,主观地评价他画面简单、人物相同,怎么会知道他画的是周围相同发型的小朋友,是日常在园生活情境呢?
二、经“友”浏览,他说他赏
(一)引发同伴间欣赏
一次开展美术活动,让小朋友们画画“深海里的怪鱼”。作品完成后,插在门口的作品袋里。孩子们三三两两站在门口欣赏作品,“哇,你们看小语画的美人鱼,好漂亮啊!”“真好看,你看她画的大鱼的眼睛也很好看”“大鱼还有漂亮的帽子,爱心型的”“我画的太少了,我再去画一条美人鱼”——小朋友们自发自主地欣赏他人作品,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借鉴并模仿到自己的画中。
(二)鼓励儿童互评
同班的幼儿有着相似的年龄特点,日常活动中玩在一起相互比较了解,容易沟通。幼儿自主选择同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相互评价,“看看”与“说说”的过程,也能互相学习。取同伴之长补自己之短,平和自然的交往中选择合适的景与物通过适时模仿来增强自身画面的表现力。儿童互相评价作品不仅能让幼儿学习欣赏别人作品,发现与自己作品的不同之外,也可直接看出对方不足之处,通过同伴互评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都有促进的作用,互评在促进幼儿绘画水平发展的同时也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从师点“睛”,师述师情
(一)发现作品亮点
教师在发现幼儿作品亮点的同时,还要进行积极引导,从而激发幼儿新的创作。如乐乐在《动物王国》的主题中画动物,她向我介绍了自己画的一只孔雀。“你画得开屏的雄孔雀真漂亮,有圆形、有爱心型还有连贯的线条。”乐乐微微露出了笑容,“如果孔雀羽毛颜色再多用几种,涂的再均匀一些,说不定它就能成为孔雀之王了呢!”萌萌听了,点点头。“孔雀就像小朋友一样,一个小朋友多孤单呀,不如给它找一些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吧!”乐乐马上从我手里拿过画,接着给自己的孔雀进行下一步的添画。
四、邀家长“赏”,亲子亲情
(一)动员家长评价
家长会适逢母亲节前夕,给家长们展示幼儿绘画——我的妈妈。请妈妈们评一评孩子的作品,我来引导家长和孩子交流,以孩子的角度剖析作品。在亲子交流中呈现了许多精彩的评价对话,如:优优小朋友画了妈妈长长的头发,孩子想表达的是:我最喜欢妈妈的头发;柚子小朋友的画中给妈妈画了一个大红嘴唇,孩子是想表达:我最爱妈妈涂口红了。——幼儿常常把自己认为最吸引他或者最重要最在乎的一点用夸张的手法展示。
从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欣赏幼儿画的活动中认识到,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作品更多是以“与客观现实符合与否”为初步印象从而形成评价基本标准。几次活动下来,家长渐渐关注到孩子们每一个进步的小点,有些竟加上自己的看法,从语言描述中慢慢地有了理解孩子的想法的评价话语。与家长的互动,让家长也走进童画世界,明白孩子想法,走近孩子的童心。
五、结语——“品”童心 “评”童画
儿童用绘画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着眼于幼儿的作品,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化的评价,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画中展现的故事、自我流露的情感等,不仅“走进”了幼儿想象满溢的画中世界,更是“走近”了幼儿童真童趣的心,多角度的“品”与“评”的有效结合,更有利于儿童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吕耀坚,孙科京.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