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赠予他艰辛与机遇;事业,记录了他的开拓和辉煌。朱宏启18岁踏上文史创作之路,在人生漫漫征途上已走过了33个春秋。他从一名业余创作爱好者,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史学者、当代纪实体人物传记作家。
他是新闻记者出身,现任鸿凤历史文化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北抗日联军史料征集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共产党杰出人物》丛书编委会总编辑。
虽然“秋风扫落叶”不免有些凄凉,虽然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带着几分哀怨,但他却认为人生四季中,秋天独具魅力。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还是一个自我检验、催人奋进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希望、迎接挑战的季节。
朱宏启是个踏踏实实的文史研究学者和作家,他思想敏锐,有很大的创先勇气。这使得他的名字和许多大部头巨著连在一起,诸如他创作出版的《东北抗日连军将领传》《中国民族精英录》《白山黑水风云录》《大东北通史》《图们江史话》等,不仅可以通透地彰显出他厚重的文史底蕴,严谨的治学作风,开阔的人文思路,更是填补了我国反映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史、东北通史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传记题材创作上的空白点。难怪有些知名专家学者谈及朱宏启时,称他为“让血脉融通历史的关东第一人”。
作家 小时候的梦想
1965年1月7日,朱宏启出生在汪清县春阳镇石头村一个简陋的农家茅屋中。虽说出身贫寒,可他是幸运的。“我的父亲是一位朴实、正直、心地善良、有点固执的农民,母亲是一位具有很深文化内涵的知识女性。”在朱宏启看来,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和母亲的聪慧,让他执着、求真的同时有了学习的天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朱宏启的母亲受到迫害,被清除出教师队伍。母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落下类风湿等多种疾病,在炕上一躺就是10年。作为长子,朱宏启在5岁时就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为她端屎端尿,扶她穿衣吃飯。期间的空当,他就跟母亲学习认字。
8岁时,他到新安小学就读。每天天一亮,他就起来,挎起粪筐拣粪。放学后,劈柴、抬水、点火、做饭。辛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放弃学习,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那时候老师总是会留一些作文,比如《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或《我的理想》。在《我的理想》这篇作文中,朱宏启写到“我希望长大以后能当一名作家”,在课堂上,老师拿着他写的作文问他什么是作家的时候,他高高地举起语文书,指着书中的插图大声地说:“就是像高尔基这样的能写大文章的人!”当他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全班的同学哄堂大笑。他大声地喊道:“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所有的同学包括老师都震惊了。
这就是朱宏启,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作家梦。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许多年过后,这个梦想竟然会成真。
选择 放弃仕途读书
1983年7月,朱宏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去一所农村中学做了代课教师。代课的那段时光,是他一直无法忘记的。在这所中学,他每天带领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还会让他们朗诵诗歌,希望能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找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可是不甘沉沦的他在代课过程中,仍然刻苦的学习,希望下一年的高考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后来,他真的凭着坚强的意志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9年,他又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那时候他是有机会走向仕途的,但爱好文学的他觉得读书是他更感兴趣的事,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仕途,再次走进了大学的校园。他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朱宏启经历坎坷,他曾当过教师、乡镇干部,在县广播电视局、北海市委、新华社工作过,历任秘书、记者、编辑、记者站长、总编辑、研究员。但最终使他从一个爱好历史的莘莘学子成长为撰写历史巨著的中年作家,主要是靠他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跋涉,他看到了一个个闪光的人物和不屈的灵魂,先后出版《吴大澂传》《吴禄贞传》《王德泰传》《敖东英魂》等人物传记。在著书立传过程中,他一向注重史料的运用,认为没有第一手资料,就不会有说服力。为了充实第一手资料,他足迹遍及东北三省,并在国内诸多高等学府上下求索,以撰取第一手史料。他的历史巨著深深震撼了国内文学界和史学界,并极大地启发了国内同仁的治史思路。岁月流逝,潮起潮落,令朱宏启感到欣慰的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他晶莹的汗珠。
“政治家前知八百年后知八百载的本领,都是从学历史、学哲学、学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和智慧中来的,所谓‘知往鉴来’。历史著作和现实有关,读者就会主动去接近它。”说这话时,朱宏启内心沉静的像一部巨著,向世人展开他深厚博大的历史情怀和独具匠心的文思才学。但也许,朱宏启的沉静和机敏也只是表象,骨子里,则是豁达的眼界与精神上为追寻理想境界永不放弃的执著,这才是他的治学风度和为人风骨之所在。
潜心 挖掘东北抗日历史
记得一位思想家有句名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而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爱惜与尊重的民族,则不仅可怜,更是可悲。”为了不使“满洲国亡国奴”的悲剧重演,为了让更多人在勿忘国耻的同时,都能怀念抗日民族英雄,朱宏启编著出版《东北抗日联军将领传记丛书》。这不仅体现他对东北家乡这段抗日救亡历史的研究,也是对广大青少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八十多年前,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王德泰、赵尚志等革命先烈高举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转战于渺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之中,驰骋在北起黑水、南至长白山两千余里的抗日游击战线上。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以草根、树皮为食,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野外中露宿。为了唤起民众,驱逐日寇。他们以苦为乐,爬冰卧雪,出生入死,同关东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屈不挠浴血奋战达14年之久,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沉重地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东北抗联11个军3万多人到东北光复时不足千余人,他们大部分牺牲了,这是何等的悲壮。 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作为后人,我们无法去亲身体验那一段悲壮卓绝的历史,但是,我们要下一代人知道和牢记,曾经有那么多为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甘愿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民族英雄。正如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所说:“东北抗日联军的光荣事迹,我们宣传的太少了,全国人民知道的也太少了……不要让我们的子孙一无所知。否则,我们就愧对先烈,也无法向后人交待。”
1988年8月,朱宏启刚刚从东北师大毕业,年仅23岁。利用寒暑假期间跋山涉水,奔走在茫茫的林海之中,食宿在农家的草房里,在田间地头上、在果园瓜棚下、在山区的小路上,不顾山高路远,不怕日晒雨淋,寻找着知情人。先后用5年时间到东北100余市县进行采访,重新搜集整理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日伪报刊资料和调查资料,到一些主要战迹地进行实地考查,获得了500多万字的有关史料,新华通讯社原社长穆青在百忙之中还接受了他的采访,东北抗联第二路总指挥周保中的警卫员刘义权还为他讲述战斗经历,并提供回忆录。
朱宏启在写人物传记中,没有精彩的笔触,没有巧妙的構思,他只是用真切的感受,以真实的史料向读者展现历史原貌。“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时候的他就开始潜心研究历史,如果没有什么成就,那就是赔了,所写的东西也就变成了一堆废纸,但是他说不怕,因为他年轻,有时间和精力去闯一闯。
回首他走过的路,为著书闻鸡起舞,励精图治,洒满汗水;前瞻未来的路,充满坎坷,但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为了美好的明天,拼搏在逆境中。在文史创作过程中,他吃尽了苦头,熬过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尝到了酸甜苦辣,从春到秋,从酷暑到严寒,不停地写,钢笔磨秃了几百支,握笔的手磨起了泡。但是,他从不心灰意冷,仍然坚持笔耕不辍。
在文学界和史学界,许多人熟知他的名字,不仅是因为他多年担任东北抗日史料征集编纂委员会主任、《大东北通史》丛书编委会总编辑,以及由他担任总策划和总编剧的50集电视连续剧《白子将军》文学剧本的出版面世,更因为他总是站在历史的潮头,旗帜鲜明、内涵丰富,书写有着特定历史意义的文学巨著和他敢于拨开历史云雾,大无畏的探究历史真相的精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度春华,几度秋实。1993年开始,先后出版《中华上下五千年杰出人物大典》《中国少数民族精英录》《白山黑水风云录》《大东北通史》《东北抗日将领传记》《中国共产党杰出人物》《中国工农红军》《图们江史话》。到目前为止,已出版111部共5500万字的专著和文集。
在即将结束鸿凤历史文化公司采访之际,问起2017年工作打算时,董事长朱宏启说:“为了纪念‘七七事变’八十周年,我编撰出版《中华全民族抗战将领传记丛书》,有《中国国民革命军抗日十大将领》《中国国民革命抗日阵亡十大将领》《八路军抗日十大将领》《新四军抗日十大将领》等二十卷,共1000万字上市,填补国内外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将领传记空白点。”
淘尽人间铅华,多少的苦乐哀思尽付风中散落。一腔热血化作一部部呕心沥血的东北抗日史和大东北发展史,三十多年风风雨雨,在艰难中起步,在拼搏中走向辉煌。朱宏启为东北乃至中国历史所做的贡献,必将为世人所尊崇和铭记。
他是新闻记者出身,现任鸿凤历史文化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北抗日联军史料征集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共产党杰出人物》丛书编委会总编辑。
虽然“秋风扫落叶”不免有些凄凉,虽然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带着几分哀怨,但他却认为人生四季中,秋天独具魅力。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还是一个自我检验、催人奋进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希望、迎接挑战的季节。
朱宏启是个踏踏实实的文史研究学者和作家,他思想敏锐,有很大的创先勇气。这使得他的名字和许多大部头巨著连在一起,诸如他创作出版的《东北抗日连军将领传》《中国民族精英录》《白山黑水风云录》《大东北通史》《图们江史话》等,不仅可以通透地彰显出他厚重的文史底蕴,严谨的治学作风,开阔的人文思路,更是填补了我国反映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史、东北通史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传记题材创作上的空白点。难怪有些知名专家学者谈及朱宏启时,称他为“让血脉融通历史的关东第一人”。
作家 小时候的梦想
1965年1月7日,朱宏启出生在汪清县春阳镇石头村一个简陋的农家茅屋中。虽说出身贫寒,可他是幸运的。“我的父亲是一位朴实、正直、心地善良、有点固执的农民,母亲是一位具有很深文化内涵的知识女性。”在朱宏启看来,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和母亲的聪慧,让他执着、求真的同时有了学习的天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朱宏启的母亲受到迫害,被清除出教师队伍。母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落下类风湿等多种疾病,在炕上一躺就是10年。作为长子,朱宏启在5岁时就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为她端屎端尿,扶她穿衣吃飯。期间的空当,他就跟母亲学习认字。
8岁时,他到新安小学就读。每天天一亮,他就起来,挎起粪筐拣粪。放学后,劈柴、抬水、点火、做饭。辛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放弃学习,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那时候老师总是会留一些作文,比如《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或《我的理想》。在《我的理想》这篇作文中,朱宏启写到“我希望长大以后能当一名作家”,在课堂上,老师拿着他写的作文问他什么是作家的时候,他高高地举起语文书,指着书中的插图大声地说:“就是像高尔基这样的能写大文章的人!”当他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全班的同学哄堂大笑。他大声地喊道:“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所有的同学包括老师都震惊了。
这就是朱宏启,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作家梦。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许多年过后,这个梦想竟然会成真。
选择 放弃仕途读书
1983年7月,朱宏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去一所农村中学做了代课教师。代课的那段时光,是他一直无法忘记的。在这所中学,他每天带领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还会让他们朗诵诗歌,希望能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找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可是不甘沉沦的他在代课过程中,仍然刻苦的学习,希望下一年的高考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后来,他真的凭着坚强的意志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9年,他又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那时候他是有机会走向仕途的,但爱好文学的他觉得读书是他更感兴趣的事,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仕途,再次走进了大学的校园。他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朱宏启经历坎坷,他曾当过教师、乡镇干部,在县广播电视局、北海市委、新华社工作过,历任秘书、记者、编辑、记者站长、总编辑、研究员。但最终使他从一个爱好历史的莘莘学子成长为撰写历史巨著的中年作家,主要是靠他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跋涉,他看到了一个个闪光的人物和不屈的灵魂,先后出版《吴大澂传》《吴禄贞传》《王德泰传》《敖东英魂》等人物传记。在著书立传过程中,他一向注重史料的运用,认为没有第一手资料,就不会有说服力。为了充实第一手资料,他足迹遍及东北三省,并在国内诸多高等学府上下求索,以撰取第一手史料。他的历史巨著深深震撼了国内文学界和史学界,并极大地启发了国内同仁的治史思路。岁月流逝,潮起潮落,令朱宏启感到欣慰的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他晶莹的汗珠。
“政治家前知八百年后知八百载的本领,都是从学历史、学哲学、学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和智慧中来的,所谓‘知往鉴来’。历史著作和现实有关,读者就会主动去接近它。”说这话时,朱宏启内心沉静的像一部巨著,向世人展开他深厚博大的历史情怀和独具匠心的文思才学。但也许,朱宏启的沉静和机敏也只是表象,骨子里,则是豁达的眼界与精神上为追寻理想境界永不放弃的执著,这才是他的治学风度和为人风骨之所在。
潜心 挖掘东北抗日历史
记得一位思想家有句名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而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爱惜与尊重的民族,则不仅可怜,更是可悲。”为了不使“满洲国亡国奴”的悲剧重演,为了让更多人在勿忘国耻的同时,都能怀念抗日民族英雄,朱宏启编著出版《东北抗日联军将领传记丛书》。这不仅体现他对东北家乡这段抗日救亡历史的研究,也是对广大青少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八十多年前,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王德泰、赵尚志等革命先烈高举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转战于渺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之中,驰骋在北起黑水、南至长白山两千余里的抗日游击战线上。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以草根、树皮为食,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野外中露宿。为了唤起民众,驱逐日寇。他们以苦为乐,爬冰卧雪,出生入死,同关东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屈不挠浴血奋战达14年之久,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沉重地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东北抗联11个军3万多人到东北光复时不足千余人,他们大部分牺牲了,这是何等的悲壮。 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作为后人,我们无法去亲身体验那一段悲壮卓绝的历史,但是,我们要下一代人知道和牢记,曾经有那么多为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甘愿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民族英雄。正如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所说:“东北抗日联军的光荣事迹,我们宣传的太少了,全国人民知道的也太少了……不要让我们的子孙一无所知。否则,我们就愧对先烈,也无法向后人交待。”
1988年8月,朱宏启刚刚从东北师大毕业,年仅23岁。利用寒暑假期间跋山涉水,奔走在茫茫的林海之中,食宿在农家的草房里,在田间地头上、在果园瓜棚下、在山区的小路上,不顾山高路远,不怕日晒雨淋,寻找着知情人。先后用5年时间到东北100余市县进行采访,重新搜集整理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日伪报刊资料和调查资料,到一些主要战迹地进行实地考查,获得了500多万字的有关史料,新华通讯社原社长穆青在百忙之中还接受了他的采访,东北抗联第二路总指挥周保中的警卫员刘义权还为他讲述战斗经历,并提供回忆录。
朱宏启在写人物传记中,没有精彩的笔触,没有巧妙的構思,他只是用真切的感受,以真实的史料向读者展现历史原貌。“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时候的他就开始潜心研究历史,如果没有什么成就,那就是赔了,所写的东西也就变成了一堆废纸,但是他说不怕,因为他年轻,有时间和精力去闯一闯。
回首他走过的路,为著书闻鸡起舞,励精图治,洒满汗水;前瞻未来的路,充满坎坷,但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为了美好的明天,拼搏在逆境中。在文史创作过程中,他吃尽了苦头,熬过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尝到了酸甜苦辣,从春到秋,从酷暑到严寒,不停地写,钢笔磨秃了几百支,握笔的手磨起了泡。但是,他从不心灰意冷,仍然坚持笔耕不辍。
在文学界和史学界,许多人熟知他的名字,不仅是因为他多年担任东北抗日史料征集编纂委员会主任、《大东北通史》丛书编委会总编辑,以及由他担任总策划和总编剧的50集电视连续剧《白子将军》文学剧本的出版面世,更因为他总是站在历史的潮头,旗帜鲜明、内涵丰富,书写有着特定历史意义的文学巨著和他敢于拨开历史云雾,大无畏的探究历史真相的精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度春华,几度秋实。1993年开始,先后出版《中华上下五千年杰出人物大典》《中国少数民族精英录》《白山黑水风云录》《大东北通史》《东北抗日将领传记》《中国共产党杰出人物》《中国工农红军》《图们江史话》。到目前为止,已出版111部共5500万字的专著和文集。
在即将结束鸿凤历史文化公司采访之际,问起2017年工作打算时,董事长朱宏启说:“为了纪念‘七七事变’八十周年,我编撰出版《中华全民族抗战将领传记丛书》,有《中国国民革命军抗日十大将领》《中国国民革命抗日阵亡十大将领》《八路军抗日十大将领》《新四军抗日十大将领》等二十卷,共1000万字上市,填补国内外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将领传记空白点。”
淘尽人间铅华,多少的苦乐哀思尽付风中散落。一腔热血化作一部部呕心沥血的东北抗日史和大东北发展史,三十多年风风雨雨,在艰难中起步,在拼搏中走向辉煌。朱宏启为东北乃至中国历史所做的贡献,必将为世人所尊崇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