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背诵,忽视了课堂真正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真正的掌握程度,使得考试成绩一跃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成果和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评判标准,也就导致很多学校单纯对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非常重视,进而造成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难以养成等诸多问题,教育教学也在面临近期最大变革。本文将从人地协调观、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四个维度入手,分析如何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178-02
高中地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地理环境,不仅知识层面更加深入,涉及领域更加宽泛,同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然而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侧重于讲解最为基础的知识,反而习惯性的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范围推广,教师需要不断变通教学理念,逐步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爱上地理,学好地理,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
教师需要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适当地传授地理学的核心观念,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提前准备教学课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授课,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更为直观的图片、视频或者音频,从而改变原有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图文一致、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结合所听、所看、所想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更为真实的地理情境,使得课本知识概念更加具化,更加容易理解分析[1]。
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月相”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放映相关的月相变化的视频,并且提供相应的月相图片辅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图文转换的方式分析月相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减轻理解难度,准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状况以及思考特点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并且采用小组成员互相推荐的方式确定组长,进而为学生规范一个合作学习的主题,针对固定主题进行探索研究,不断协调小组意见,进行规范引导,从而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目标、有方向,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讲解“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章时,由于水自身虚无缥缈的物质形态,学生难以完全理解,教师便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并且在小组内部分享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完成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结合地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
区域地理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掌握更多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用地图辅助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关于地图知识的教学,带领学生学习绘制简单的地图并且学习判定各种地图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借助地图和已学过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地理中的原理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准确的空间地域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四、开展户外探究,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户外地理教学虽然可以协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地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师观念陈旧,多把地理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外加户外教学活动组织成本较高,学生安全难以保障,大多数高中并没有开展地理的户外教学活动。因此,教育部门需要提高对各所高中开展户外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督促各所学校做好必要的安全保障工作,要求教师提前筹划外出注意事项,合理组织外出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户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农业类型一章里的“季风水田”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先进行一定程度的地理知识普及,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学生带进田地里,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和接触,了解水稻生长所需的地形及土壤条件,并且引导学生自己收集相关数据验证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从而通过外出实践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结束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的地理教学不断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地理的涉猎内容较为宽泛,知识层面较为深入,与其他综合性的学科之间存在较多的交叉与重合,而且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紧跟地理教学发展潮流,以地理学科的知识为中心,将学科特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通過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加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全面化的地理思维。
参考文献:
[1]郑凡.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式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32):224.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178-02
高中地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地理环境,不仅知识层面更加深入,涉及领域更加宽泛,同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然而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侧重于讲解最为基础的知识,反而习惯性的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范围推广,教师需要不断变通教学理念,逐步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爱上地理,学好地理,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
教师需要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适当地传授地理学的核心观念,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提前准备教学课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授课,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更为直观的图片、视频或者音频,从而改变原有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图文一致、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结合所听、所看、所想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更为真实的地理情境,使得课本知识概念更加具化,更加容易理解分析[1]。
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月相”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放映相关的月相变化的视频,并且提供相应的月相图片辅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图文转换的方式分析月相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减轻理解难度,准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状况以及思考特点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并且采用小组成员互相推荐的方式确定组长,进而为学生规范一个合作学习的主题,针对固定主题进行探索研究,不断协调小组意见,进行规范引导,从而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目标、有方向,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讲解“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章时,由于水自身虚无缥缈的物质形态,学生难以完全理解,教师便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并且在小组内部分享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完成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结合地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
区域地理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掌握更多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用地图辅助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关于地图知识的教学,带领学生学习绘制简单的地图并且学习判定各种地图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借助地图和已学过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地理中的原理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准确的空间地域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四、开展户外探究,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户外地理教学虽然可以协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地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师观念陈旧,多把地理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外加户外教学活动组织成本较高,学生安全难以保障,大多数高中并没有开展地理的户外教学活动。因此,教育部门需要提高对各所高中开展户外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督促各所学校做好必要的安全保障工作,要求教师提前筹划外出注意事项,合理组织外出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户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农业类型一章里的“季风水田”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先进行一定程度的地理知识普及,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学生带进田地里,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和接触,了解水稻生长所需的地形及土壤条件,并且引导学生自己收集相关数据验证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从而通过外出实践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结束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的地理教学不断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地理的涉猎内容较为宽泛,知识层面较为深入,与其他综合性的学科之间存在较多的交叉与重合,而且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紧跟地理教学发展潮流,以地理学科的知识为中心,将学科特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通過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加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全面化的地理思维。
参考文献:
[1]郑凡.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式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