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前广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yea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高铁站房为核心的站前广场服务圈与生态休闲圈、生态防护圈三个功能圈的互动,使景观与建筑的交往、景观与人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适应当今的高效、快节奏,使人们的行为更加便捷,更加体现效率,也使整体景观效果产生更强的视觉冲击,同时为城市环境营造独具风采的空间感,成为展示德州风貌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站前广场;生态休闲;人文互动
  作为城市综合体的德州东站,具有交通、商业、娱乐等等城市生活空间,需要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带动各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项目概况
  德州东站是京沪高铁进入山东的第一站,位于经济开发区牟庄附近,距德州火车站约15公里。京沪高铁德州东站东侧与高铁车站相连,南侧与交通综合客运站相通。德州东站景观规划用地约800亩,其中站前广场是京沪高铁重要的配套项目,占地200亩。
  二、站前广场的功能定位
  交通枢纽功能、城市广场功能和城市节点功能是站前广场具备的三种主要功能。交通枢纽功能主要是指铁路和其他交通方式间的换乘,提供停车空间和乘客的停留空间,实现人车分离等;城市广场功能,即站前广场作为广场本身所应具备的功能,包括景观、集散客流等;城市节点功能主要指广场联系周边、吸引周边的功能,是站前广场发展成为功能复杂的城市节点后所具备的主要功能。
  三、现有站前广场景观存在的问题
  整体景观布局缺乏完善系统的规划,片面考虑了平面构图的需要而忽略其实际功能的需求,设置了许多风格迥异且凌乱的道路系统,将绿地分割成无数小块,导致没有大型的集散广场满足游客集中使用和大型集会需要,显得广场景观凌乱、支离破碎和缺少气势,同时在竖向处理上欠缺考虑,整个广场一马平川缺少趣味性。
  四、提升改造策略
  (一)地块整合:将中轴线上被分割的过于破碎的绿地化零为整进行整合,使之具有体量上的宏伟气势感,入口处将铺装面积适当增大,满足大型集会需要。
  (二)线型整合:将绿地中的折线、曲线、直线等各种线型进行统一处理,使之在风格协调的基础上又富有变化和韵律感。
  (三)塑造迎宾气氛:通过设置花坛形式抬高地形,满足栽植大树要求,形成有气势感的林荫树阵,打造站前广场的迎宾氛围,在中轴线两侧则通过塑造地形营造丰富的竖向高程,增加立面变化。
  (四)文化元素:挖掘德州的历史文化、铁路文化等相关元素,与广场景观相融合,赋予场地一定的文化底蕴。
  五、规划设计
  (一)景观定位
  核心区景观方案延续高铁核心区上位规划中确定的中轴关系,尊重已有空间形态,延续其城市空间的内涵,集中突出高铁站房景观核心功能,塑造简洁大气,富有力度的大地视觉艺术景观,同时秉承特定文脉,在设计中予以延续和强化,成为展现未来高铁新区核心公共空间风貌的窗口。
  (二)设计原则
  延续上位景观设计的核心景观区的中轴线布局结构,形成礼仪性的迎宾空间,打造高铁站区耀眼的“城市客厅”景观,两侧辅助性绿地则以自然轻松的处理手法带给游人悠闲惬意的景观氛围。
  交通优化——整合道路网络,完善交通体系;
  空间营造——梳理天际轮廓,营造人性空间;
  文化注入——彰显城市文脉,拼贴多元时空;
  景观塑造——梳理景观格局,塑造城市形象。
  (三)布局结构——一轴两廊四分区
  一轴:以高铁站房为中心的景观主轴线。空间景观设计强调整体性、开放性和序列感,整体通过轴线特点,形成多中心序列景观。两廊:车站北路和支路十四以及车站南路和支路十五之间所围合的两块以自然生态林地风貌为主、休閑娱乐为辅的生态休闲景观廊道。
  六、规划思路
  设计理念——“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媒”
  将“水”元素引入场地中间,形成整个站前广场、公园的魂魄,站房背后(东侧)则堆砌土方,塑造山体地形,形成背后有“山”,怀里有“水”的依山傍水场景,赋予高铁站区灵动之气和美好的祝福。景观内容围绕水体展开设计,形成绿色的脉络系统,适当融合文化内容,打造亲切宜人、舒适自然的“城市客厅”景观。
  站前广场核心景观区——主轴线:
  中轴线以直线的规律性变化形成的条带作为基地的肌理,既强化了轴线,又使基地上的景物风格得以统一。结合线性广场空间,利用城市设计要素与手法演绎“开敞轴线序列景观”,采用横向肌理,注重景观构图的均衡性和韵律性,空间的动静穿插,特色空间的营造。
  空间处理上以现代感的疏林草坪、规则式水池、景观树阵和矮墙等要素,将空间处理的精致而富于变化,在体现现代简约大气的景观效果之时也让人领会到细腻的园林空间之美。景观设计将植物以带状的方式进行布局,统一了基地的绿色格调,其间穿插设计带状的道路,带状式廊架等,以打破植物重复所导致的在布局上的单一,使地块肌理富于变化,同时又满足了使用功能要求,这使得建筑不再成为庞然大物,而变成了绿色画境中跳动的音符,沐浴在阳光下,感受着“广场”的阳刚、“草地”的温柔或其它绿色空间所带来的不同韵味,您也许不再为自己是某个城市的匆匆过客而感伤,而会把这里当做自己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生态休闲景观区——车站北路和支路十四围合区域:
  设计通过造山理水,为多样化植物的不同生态环境条件要求创造干、湿、阴、阳、向、背的地形地貌,同时借以划分和组织空间,构成山环水抱得自然空间和气氛。
  公园设计注重场地和环境的结合,利用广场、地形和植被设计了密林环抱、开阔草坪、铺装广场、水体、缓坡台地等多类空间,通过绿地、山、水把园林小品掩映在绿地之中,增加公园空间层次,丰富绿地的休闲空间,同时沿湖布置健身活动空间、林荫空间、娱乐空间供公众使用,形成动静相宜的特色空间。
  人文互动景观区——车站南路和支路十五围合区域:
  以站前广场为侧重点,依托雕塑、喷泉、碑铭、题词等文化景观要素,塑造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未来流动的站区风貌,同时强化基地空间的场所特征,为游客创造“家园”的强烈归属感。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提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以自然生态为设计根本,使之成为游客感受文化、享受自然的场所。提出艺术与展览相结合的思路,场地设计表演小广场,周边植物空间以疏林草地为主,室外观景茶座与咖啡吧的设置使人们在公园游走累了的时候可以小憩一会儿,追求人文与自然的融合,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生态防护教育园——站房东侧区域:
  站房东侧绿地,由于临近铁路,游客不会很多,处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其主要功能以生态防护、科普教育为目的,密植的林木结合堆砌的假山地形,通过丰富的层次、起伏变化的林冠线,运用植物创造自然景观,多品种、多层次的植物运用,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秋季层林尽染,冬季苍松翠柏,四季景观分明,自然气息浓厚,形成随季节自然更替的生态群落景观,突出生态特点。同时景区内设置简洁的缓跑径、散步道供人游赏以及对绿地进行养管护理。
  七、规划蓝图——核心引领、一带延展、三圈互动
  我们的愿景是考虑到基地的独特性并慎重地在设计上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把这个陈旧的车站改造成一个能给与之产生互动的人以富有当代气息的独特愉快的体验的新的车站。所以相应的设计就是运用适度规模的当代表现手法——与开阔的自然恣意欣喜相逢,为乘车的旅人制造美好体验。对现如今的德州车站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目的地,更意味着一种经历和体验,一种能鼓励而非阻碍公共交通使用的经历与体验。
其他文献
摘要: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
期刊
摘要:研究目的与方法:基于2004-2016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上进一步辨析土地财政规模和依赖对城市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在全国层面和土地财政高依赖地区,土地财政规模正向影响城市扩张;而在低依赖区域,二者均不对城市扩张造成显著影响。研究结论:摊大饼式发展更可能是基于地方政府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中扮演的“经济人”角色。无论土地财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重要程度如何,如果增量
期刊
摘要:户外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对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选取具有不同下垫面性质的校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内具有代表性的13处测点的风速、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人体热舒适评分。将微气象数据与评分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后得到MTCFM模型,得出在研究地点所在地区温度对微气候热舒适影响的占比最高。对多数空间而言,增加绿化覆盖率、减少硬质铺装面积,能有效提升微
期刊
摘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建筑行业各个领域也在快速发展中,在近几年,建筑行业不断的改革、创新,同时竞争环境也愈发的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造价的控制水平,对工程施工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其重要性,了解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切实有效的研究合理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施工阶段;控制造价;控制措施;造价管理  前言: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革新,在对各
期刊
摘要:从早前的“名城兴市,旅游兴市”到如今如火如荼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小镇”,它们或以文化为底蕴,或以自然风景为内核,或以产业为依托,尽情展示着“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和“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典型风貌。地域特色就是维持地域生机的源动力。本文将以武冈公房改造项目为例和大家一起探讨武冈地域特色建筑。  关键词:地域特色;公房改造;武冈特色  武冈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两千多年的建
期刊
摘要:昭山景区现有林相较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季相变化不明显,特色不突出等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留、梳理、增补、连接、塑造的林相改造策略。将景区分为三个特色分区,并对启动区的林相改造进行了详细设计,从道路、临江面以及山林组团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林相改造手法。本文以昭山景区山体林相改造为研究对象,研究林相的改造手段,对类似林相的改造设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昭山;彩叶;林相;改造  
期刊
摘要:龙华1960地块(绿地缤纷城)项目经多年的设计与建设,终于2018年初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参与其中的设计师,作者回顾了设计历程,提出设计大型公共建筑不仅仅是针对建筑物本身,除个性外观之外,其交通、公共空间的组织职能,将为解决城市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字:精明增长;可持续发展;建成环境;密度;TOD的发展模式;紧凑设计;多孔性空间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城市空间的现状  截止到2017年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及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中小学校建设水平也不断进入新高度。但是,学校建筑在校园特色等方面却仍然处于千篇一律的状态。而有活力的校园趣味空间是与城市相互促进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不仅仅是承载和展示文化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它是孩子们的乐园。  关键词:小学;趣味空间;设计;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及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中小学校建设水平也不断进入新高度。但是,学校建筑在校园特色等方面
期刊
摘要:岩棉板是一种优质保温材料,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透气性能和隔音性能,在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首先对中铁二十局集团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中国铁建·万国城”项目所用岩棉板外墙保温系统特点进行研究,包括材料特性和系统优缺点等,进而探讨其施工技术应用,并针对常见问题提出几点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字:岩棉板外保温;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  前言:随着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外
期刊
摘要:文化是历史片区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的复兴则是历史片区更新发展的永恒动力。本文选取沈阳万泉地区更新改造为例,以文化复兴为核心,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剖析更新改造桎梏的基础上,从格局重塑、文化再生、活力再造、持续发展等层面探索更新策略与路径,旨在有效促进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引领城市更新走向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同时期待为同类型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万泉地区;文化复兴;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