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技工学校基础课的主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知识,承担着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和为专业课程服务等多重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字、词、句的分析讲解的比重较大,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要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其职业发展平衡,语文教学中必须增加学生角色体验意识,丰富其体验的经历,使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更具情境性、更为多样化,促进学生形成内化的知识结构。
一、角色体验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设计
在教师辅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而且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角色体验的教学策略包括:知识传递的策略、教学组织的策略以及教学管理的策略。
1.知识传递策略的设计
知识传递的策略是教学知识承载于媒体中依次传递给学习者。这种知识的传递是一种信息流向,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教学媒体软件不仅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梗概,而且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巧妙地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知识传递的主要策略选择。
2.组织策略的设计
教学组织策略是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策略。基本上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个体角色体验、小组分配角色体验、集体信息交流。教师通过讲解、板书、演示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知,通过个体感知和小组学习中对不同角色的差别化理解,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写作特色,最后通过集体信息的交流建立内化知识的构架。
3.管理策略的设计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控制管理。影响学生角色体验过程的重要因素是控制者,由于体验的过程与结果都带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所以教师需要注意控制学习进程和学生的情感变化。在教学管理环节中理性的指导非常重要,需要留给学生很多自由选择的空间。
(二)角色体验学习策略的形成
根据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凭借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至达到标准的过程。无论是教学实例的精心设计,还是教学传递、组织、管理策略的选择,都是为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服务,让学生通过选择一个角色(人或物)作为自己体验的对象,并感受其内心世界及作品的整体意境,体会出文学作品中显现的真情实感。角色体验的基本步骤如下。
1.设定目标 选定角色
文学作品是作者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并进行形象化的构思,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与文学形象产生“碰撞”时会存在个体差异性的体验经历,所以在指导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角色作为体验对象,然后再逐步过渡关注更广泛的角色。
2.进入角色 情感共鸣
选定目标的个体要进入所选择的角色,将自己记忆里产生过情绪体验的类似的 “景”“物”与文学中的“情”“景”“物”相对应,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或意向为中介,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演绎角色,通过角色把“积蓄”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
3.揣度角色 加深领悟
在语言刻画的形象和意境中,学生以记忆或想象中的生活画面、场景或情境,与作者所描写的意境相会合、叠印,从而产生情感的交融和共鸣。但是角色体验不仅与相关的图式联系,而且可以从角色中抽离, 批判地审视角色,并伴随着思维和情感丰富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内化和发展的过程。
二、在场景与全景的分析中感悟艺术画卷
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为载体,用人、物、事件、时空构成画面,立体的感受作品的蕴意,必须分析画面内容。小说、诗歌以意境取胜,意境又由意象构成,对于学生而言,意境可理解为作品所呈现的画面,意象便是组成画面的景物和人物等。因此分析画面内容,便是分析构成画面的“物”,首先要把握场景与全景分析。
(一)场景分析
按照亨利·詹姆斯的观点,场景既是描写,又是从“当事人”的角度观察(叙述者=人物), 叙述人隐于画面背后,不表示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我们可以形象的认为是一台摄影机记录下事件的过程,没有任何主观性的评论。文本的意识倾向由场景、情节、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
(二)全景分析
全景则既是叙述又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既外在于人物作描述与分析,同时又潜入人物内部,使人物的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不经过叙述中介而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全景式描写,类似于人物访谈不仅记录下事件,而且有当事人和评论者的评论性叙述。
三、进入角色并适时抽离,全面审视作品的价值
客观、批判地感知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既要全面渗透进入角色,还能及时地与角色脱离,从作品和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作品体现的真情实意。人类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西方现象学哲学定义为“生活世界”,与文学作品中体现出需要学习“科学的认知世界”,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世界。而“科学的认知世界”是一个超越经验、超越主观的客观性世界,是用各种语言和符号来表征客观性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班级的生活是“生活世界”的基础,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也源于生活,但是通过抽象转化为“科学的认知世界”。
(一)调动多种感官演绎角色
阅读、朗诵和联想是角色体验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并用,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
(二)不拘泥于角色提高审美能力
在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上发展学生的审美体验,只关注作品的情感会对作品的内涵失去判断力,所以不能只是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和实践创作从角色中抽离,在文本解读自然、社会、生活和对人生的感悟的基础上,以评论、改编和再续的艺术创作中,丰富作品的生命力。
一、角色体验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设计
在教师辅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而且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角色体验的教学策略包括:知识传递的策略、教学组织的策略以及教学管理的策略。
1.知识传递策略的设计
知识传递的策略是教学知识承载于媒体中依次传递给学习者。这种知识的传递是一种信息流向,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教学媒体软件不仅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梗概,而且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巧妙地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知识传递的主要策略选择。
2.组织策略的设计
教学组织策略是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策略。基本上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个体角色体验、小组分配角色体验、集体信息交流。教师通过讲解、板书、演示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知,通过个体感知和小组学习中对不同角色的差别化理解,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写作特色,最后通过集体信息的交流建立内化知识的构架。
3.管理策略的设计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控制管理。影响学生角色体验过程的重要因素是控制者,由于体验的过程与结果都带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所以教师需要注意控制学习进程和学生的情感变化。在教学管理环节中理性的指导非常重要,需要留给学生很多自由选择的空间。
(二)角色体验学习策略的形成
根据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凭借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至达到标准的过程。无论是教学实例的精心设计,还是教学传递、组织、管理策略的选择,都是为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服务,让学生通过选择一个角色(人或物)作为自己体验的对象,并感受其内心世界及作品的整体意境,体会出文学作品中显现的真情实感。角色体验的基本步骤如下。
1.设定目标 选定角色
文学作品是作者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并进行形象化的构思,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与文学形象产生“碰撞”时会存在个体差异性的体验经历,所以在指导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角色作为体验对象,然后再逐步过渡关注更广泛的角色。
2.进入角色 情感共鸣
选定目标的个体要进入所选择的角色,将自己记忆里产生过情绪体验的类似的 “景”“物”与文学中的“情”“景”“物”相对应,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或意向为中介,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演绎角色,通过角色把“积蓄”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
3.揣度角色 加深领悟
在语言刻画的形象和意境中,学生以记忆或想象中的生活画面、场景或情境,与作者所描写的意境相会合、叠印,从而产生情感的交融和共鸣。但是角色体验不仅与相关的图式联系,而且可以从角色中抽离, 批判地审视角色,并伴随着思维和情感丰富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内化和发展的过程。
二、在场景与全景的分析中感悟艺术画卷
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为载体,用人、物、事件、时空构成画面,立体的感受作品的蕴意,必须分析画面内容。小说、诗歌以意境取胜,意境又由意象构成,对于学生而言,意境可理解为作品所呈现的画面,意象便是组成画面的景物和人物等。因此分析画面内容,便是分析构成画面的“物”,首先要把握场景与全景分析。
(一)场景分析
按照亨利·詹姆斯的观点,场景既是描写,又是从“当事人”的角度观察(叙述者=人物), 叙述人隐于画面背后,不表示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我们可以形象的认为是一台摄影机记录下事件的过程,没有任何主观性的评论。文本的意识倾向由场景、情节、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
(二)全景分析
全景则既是叙述又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既外在于人物作描述与分析,同时又潜入人物内部,使人物的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不经过叙述中介而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全景式描写,类似于人物访谈不仅记录下事件,而且有当事人和评论者的评论性叙述。
三、进入角色并适时抽离,全面审视作品的价值
客观、批判地感知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既要全面渗透进入角色,还能及时地与角色脱离,从作品和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作品体现的真情实意。人类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西方现象学哲学定义为“生活世界”,与文学作品中体现出需要学习“科学的认知世界”,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世界。而“科学的认知世界”是一个超越经验、超越主观的客观性世界,是用各种语言和符号来表征客观性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班级的生活是“生活世界”的基础,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也源于生活,但是通过抽象转化为“科学的认知世界”。
(一)调动多种感官演绎角色
阅读、朗诵和联想是角色体验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并用,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
(二)不拘泥于角色提高审美能力
在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上发展学生的审美体验,只关注作品的情感会对作品的内涵失去判断力,所以不能只是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和实践创作从角色中抽离,在文本解读自然、社会、生活和对人生的感悟的基础上,以评论、改编和再续的艺术创作中,丰富作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