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山西省将全面进入新高考。如果说从“双基”到三维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那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则是当前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一个标志。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新高考,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屯留一中高一、二年级进行了联合教研。通过教研,我们高兴地看到广大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导学案设计质量进一步优化,课堂实施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调动。所有的这些,都为我们的课堂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照课程改革新要求,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就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迎接新高考,谈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切实确立课堂教学新理念
回顾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重视学科知识的阶段,90年代初是重视基本技能的阶段,21世纪初推出了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三维目标,近期提出重视核心素养。这四个阶段,每一次都是对前一次改革的深化与提升,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四次变化,都指向一个目标,即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本质问题。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促进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向引导理念与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型,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确立课堂教学新观念。具体做到五个转变:
1.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美国学者罗宾逊曾言,“我们并非长大了才有创造性,我们是在创造中成长,抑或说,我们是在创造中受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把教学变成真实的知识创造,让以“问题解决教学”和“协助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屯留一中建构实施的“自主+展示‘五環节’塔式推进”教学模式是在坚持了“问题导学”主模式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做到“三有”:在生态上要有舒适感,做到师生和谐、生生和谐、自我和谐;在效率上要有获得感,要不断用学业上的成功来唤醒、激发、强化学生的自信;在素质上要有提升感,理念与思维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因素,教授知识是下策,培养能力是中策,引导理念与思维才是上策。
2.将“双基”优势转化为“核心素养”优势
“双基”熟练本身不是缺陷,而通过泯灭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以牺牲核心素养发展为代价而达成的“双基”才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要转变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强化探究与实践,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入,将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将“告诉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建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听讲”只能留下5%,“阅读”可以保留10%,“声音、图片”可以达到20%,“示范、演示”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实际演练”或“做中学”可以达到75%,“马上应用”或者“教授别人”可以记住90%。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属于告诉式的被动学习。因此,我们要变“告诉”为“引导”,变“被动”为“主动”,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呈现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在课堂上,通过系列的情境化、生活化的问题,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器官综合并用,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质疑、反思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建构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4.将“老师讲了才放心”转化为“学生展示了才放心”
俗话说,“教一遍,胜于学十遍”。我们做教师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认真地从事了几年本学科教学工作后,你会发现此时你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比大学毕业时理解透彻了,把该学科知识学得比以前更好了。这种方法适合于教师学习,更适合于学生学习。我们要积极实践这一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通过小组展示,让组内接受快的学生为了教组内接受慢的学生而学得更好;通过班级展示,让班内接受快的学生为了教班内接受慢的学生而学得更好。这样做,既调动、满足了人人都想表现的欲望和人人都想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又使教人者获得了巨大收获。
5.将传统“教改、教研、培训”三权分立转化为“教改、教研、培训”三位一体
传统的教改、教研、培训三权分立,未形成合力,其做法是用培养名师的标准与方法培养所有教师,大多数教师成了陪衬,效果不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转型,需要教研、培训的配套转型。具体做法是: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研究“怎么教”。首先,明确“好课”的标准:人人参与、手脑并用、同伴互助、规划明确、及时评价、适度竞争、身心愉悦、主动反思。其次确立“听课”的关注点:生态、效率、思维。再者,把握“议课”四角度:本节课课程定位与解读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在哪些方面很成功,暴露出学生还有哪些方面缺陷与不足及后续上课中可以怎样弥补与改善,凸显了教师怎样的优点、潜力点与增长点及对其今后进一步提升有何建议。通过课例研讨分享成果,发现问题,提炼课题,分析成因,制定措施,推动教师教育思想自渐成熟和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精心研制课堂导学新方案
“导学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依据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在分析学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探究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提升理念与思维的学习方案。为适应课改新要求,落实课堂教学新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导学案编写要做到“三优化”:
1.依标扣本,优化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材编写和考试考查的依据;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要求的载体;学习目标是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具体化,是教材编写意图的集中体现。制定学习目标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解读课标,明确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研究教材内容,研究课后练习题,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准把握难度、进度、梯度、社会生活融合度、基本学情贴合度;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各知识点考查类型、层次与走向,打通教材与课标的联系。科学制定学习目标,确保学习目标既要体现课标的要求,下要保底;又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符合高考试题的考查要求和发展方向,上不封顶,解决好“学什么”“学到什么度”的问题。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用对应的、可测的显性行为动词表述,如了解、说出、知道、理解、说明、阐述、概括、掌握、运用、证明等,使学生能一目了然。 2.精心设计,优化导学途径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次次学习之旅,学习目标就是学习之旅要到达的目的地,为此而设计的一个个导学活动就是要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与路径,解决的是“学什么”“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具体包括导学活动设计和拓展提升设计两个方面。
导学活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都要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导学活动。第一个导学活动针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认知与建构,或是文章的整体感知;第二个导学活动针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实践与应用,或是文章的局部探究与拓展。每一个导学活动都要设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学指导。读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自学手段,明确读的内容,提出读的要求。二是问题导读。将核心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情境生活化,架起学生与教材的桥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教材,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三是自学检测。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精选题组,检查学习效果,暴露问题。四是引导概括。结合问题导读和自学检测题,将重点知识转化为问题探究点,用问题构成知识链,引导概括知识内容结构或方法程序结构,进而揭示学科思想。
拓展提升。一要精选典例,组成题组。典例选择要针对目标要求的层次、考查的类型和高考考查的要求与方向,选全类型,把握梯度。二要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对于学科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表现的能力,更要关注表面能力背后的思维能力。
3.对应目标,优化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是为了巩固提升、检测学生是否达到目标,解决“学得怎么样”“教得怎么样”的问题。要对应目标层次要求,关注核心知识、核心思维、核心能力,精选ABC三级典例,组成题组,进行检测。具体讲,ABC三级题目含义如下:
A级题目: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当堂完成;B级题目:基本上体现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运用,当堂完成;C级题目: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学生能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学有余力学生的要求,鼓励学生去做,但不能强求。
三、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新策略
1.优化课堂学习组织
没有班级,就没有现代学校;而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新的教育模式。为真正使我校的课堂教学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小组探究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学习组织,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优化学习小组的组织建制。学习小组一般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方式,由4—6人组成,以小组为中心的围坐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排座,保障学生的合作学习。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小的学习磁场,凡需要讨论、交流的时候,大家彼此听着声音,看着表情,或是在演算题目,或是在观察标本,或是在操作实验,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在参与,同学间的相互请教、帮扶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和完成。二要明确学习小组的性质与职能。学习小组是一个讨论问题、交流观点、质疑答案、补充看法、分享成果的学习组织,是一个共同做事的基本组织。其任务是制定学习方案、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组织学习小组合作做事。三要完善小组管理机制。尊重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权利,形成小组之内的组织机构,根据各种学习活动需要,逐步形成自己的议事机制、行为规则。四要充分认识学习小组的意义。第一,它有利于自治精神的培养;第二,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第三,有利于开放精神的培养。
2.优化课内导学策略
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在共同体内的表达、争论、完善、思想碰撞、头脑风暴。自主课的学习就是这样一種学习方式,特点是逻辑性学习。学习的逻辑性体现在导学案上,学习问题的解决进程是由塔底到塔中。塔底———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功能是完整学习,独立探索;塔中———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功能是落实基础,交流探索。一般情况下,一节自主课要经历由塔底到塔中三个循环,三个循环分别围绕两个导学活动和展题进行。优化课内导学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诱导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动力。上课伊始,教师要准确揭示课题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轻松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思维;自学巡视过程中,对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帮其端正自学态度,迅速扫清障碍;检测自学效果时要通过组织竞赛、评比、激励评价等方式,有效地诱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加强自学指导,提高自学效率。学生自学前,教师要进行具体明确、细致全面的指导,自学指导包括自学内容和自学方法两方面。在自学内容指导上,要根据学习目标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包括具体看书的范围或实验项目、思考哪些问题、尝试哪些练习、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程度、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在自学方法指导上,要讲清楚怎样看书、怎样练习、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思考必须是独立的等等。三是加强自学情况反馈,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遇到的问题。检查自学效果时,一方面尽可能扩大学生板演和口答的面,而且主要是中差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通过组织邻座或小组之间的互查和评比等,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四是加强共识梳理,暴露收集的问题。在三个学习循环结束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学习收获,又要通过问题反馈卡,收集未解决的预设问题和新生成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弄清问题类型,即新旧知识连接点、知识向能力转化点、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点,针对问题类型,实施“二次备课”,做好展示课的准备。
3.优化学生展示与评价
《剑桥学习手册》一书中,导言部分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科学发现,当学习者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知识尚未形成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述,并一直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习与表达得以在反馈中相互加强,齐头并进,学习者的出声思考比安静学习学得更快、更深刻。”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展示课的特点,优化课堂展示的组织与评点。一要优化学生课堂展示。具体做到:淤准确把握展示内容。展示课的任务是自主课未解决了和未解决好的预设问题以及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展示要围绕展示课任务,既展学习成果又展存在的问题。于科学分配展示任务。要从关注优生向整体提升转变,课堂上要更加关注薄弱生,给予任务,引导挑战。盂恰当选取展示形式。即一题多人或多题多人同时板演,逐题轮流展示。榆明确展示要求。展示者要主动、大胆地组织这个环节中全班同学的学习,要完整到位地表述一个话题,要尽可能充实、丰富、多样地展示所学内容,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有效;教师要尊重探究的逻辑,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欣赏和质疑,要认同维护新课堂的开放性。二要优化教师评点。对于学生的展示,我们不能仅用“对”或“错”给予简单的裁判,而是要抓住课堂展示的评价点,在倾听中回应,在评价中引入,真正起到激励、评价和点拨的作用。对于有共享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要追问、要肯定;对于有价值的质疑,教师要给予分析、评价、欣赏和鼓励;对于闪光的观点和思路,教师要给予高度关注,做出积极评价。
4.优化课内训练策略
在学生展示、教师评点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当堂训练是促进学生“知能转换”、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具体包括四个环节:一是保证训练时间。教师要精心安排各教学环节和时间,灵活高效地控制教学行为,确保留下15分钟以上课堂时间用于“当堂训练”。二要精心选择训练内容。精选ABC三级题组,具体见学案。三是实行封闭式训练。就是教师不指导,学生不讨论,也不准抄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素质。四是当堂批改,及时矫正。课堂作业学生应当及时地独立完成和上交,教师要当堂批阅部分作业,并组织邻座和小组进行互评,将批改与互评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当堂矫正,促进准确迅速达成目标,实现“堂堂清”。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核心素养体系是教育回应发展难题和挑战的顶层设计。以“新课标、新课程、新考改”为标志的新高考,为我们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转型、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就抓住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因素,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夯实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
一、切实确立课堂教学新理念
回顾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重视学科知识的阶段,90年代初是重视基本技能的阶段,21世纪初推出了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三维目标,近期提出重视核心素养。这四个阶段,每一次都是对前一次改革的深化与提升,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四次变化,都指向一个目标,即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本质问题。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促进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向引导理念与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型,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确立课堂教学新观念。具体做到五个转变:
1.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美国学者罗宾逊曾言,“我们并非长大了才有创造性,我们是在创造中成长,抑或说,我们是在创造中受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把教学变成真实的知识创造,让以“问题解决教学”和“协助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屯留一中建构实施的“自主+展示‘五環节’塔式推进”教学模式是在坚持了“问题导学”主模式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做到“三有”:在生态上要有舒适感,做到师生和谐、生生和谐、自我和谐;在效率上要有获得感,要不断用学业上的成功来唤醒、激发、强化学生的自信;在素质上要有提升感,理念与思维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因素,教授知识是下策,培养能力是中策,引导理念与思维才是上策。
2.将“双基”优势转化为“核心素养”优势
“双基”熟练本身不是缺陷,而通过泯灭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以牺牲核心素养发展为代价而达成的“双基”才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要转变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强化探究与实践,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入,将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将“告诉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建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听讲”只能留下5%,“阅读”可以保留10%,“声音、图片”可以达到20%,“示范、演示”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实际演练”或“做中学”可以达到75%,“马上应用”或者“教授别人”可以记住90%。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属于告诉式的被动学习。因此,我们要变“告诉”为“引导”,变“被动”为“主动”,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呈现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在课堂上,通过系列的情境化、生活化的问题,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器官综合并用,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质疑、反思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建构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4.将“老师讲了才放心”转化为“学生展示了才放心”
俗话说,“教一遍,胜于学十遍”。我们做教师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认真地从事了几年本学科教学工作后,你会发现此时你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比大学毕业时理解透彻了,把该学科知识学得比以前更好了。这种方法适合于教师学习,更适合于学生学习。我们要积极实践这一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通过小组展示,让组内接受快的学生为了教组内接受慢的学生而学得更好;通过班级展示,让班内接受快的学生为了教班内接受慢的学生而学得更好。这样做,既调动、满足了人人都想表现的欲望和人人都想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又使教人者获得了巨大收获。
5.将传统“教改、教研、培训”三权分立转化为“教改、教研、培训”三位一体
传统的教改、教研、培训三权分立,未形成合力,其做法是用培养名师的标准与方法培养所有教师,大多数教师成了陪衬,效果不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转型,需要教研、培训的配套转型。具体做法是: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研究“怎么教”。首先,明确“好课”的标准:人人参与、手脑并用、同伴互助、规划明确、及时评价、适度竞争、身心愉悦、主动反思。其次确立“听课”的关注点:生态、效率、思维。再者,把握“议课”四角度:本节课课程定位与解读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在哪些方面很成功,暴露出学生还有哪些方面缺陷与不足及后续上课中可以怎样弥补与改善,凸显了教师怎样的优点、潜力点与增长点及对其今后进一步提升有何建议。通过课例研讨分享成果,发现问题,提炼课题,分析成因,制定措施,推动教师教育思想自渐成熟和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精心研制课堂导学新方案
“导学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依据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在分析学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探究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提升理念与思维的学习方案。为适应课改新要求,落实课堂教学新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导学案编写要做到“三优化”:
1.依标扣本,优化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材编写和考试考查的依据;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要求的载体;学习目标是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具体化,是教材编写意图的集中体现。制定学习目标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解读课标,明确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研究教材内容,研究课后练习题,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准把握难度、进度、梯度、社会生活融合度、基本学情贴合度;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各知识点考查类型、层次与走向,打通教材与课标的联系。科学制定学习目标,确保学习目标既要体现课标的要求,下要保底;又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符合高考试题的考查要求和发展方向,上不封顶,解决好“学什么”“学到什么度”的问题。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用对应的、可测的显性行为动词表述,如了解、说出、知道、理解、说明、阐述、概括、掌握、运用、证明等,使学生能一目了然。 2.精心设计,优化导学途径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次次学习之旅,学习目标就是学习之旅要到达的目的地,为此而设计的一个个导学活动就是要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与路径,解决的是“学什么”“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具体包括导学活动设计和拓展提升设计两个方面。
导学活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都要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导学活动。第一个导学活动针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认知与建构,或是文章的整体感知;第二个导学活动针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实践与应用,或是文章的局部探究与拓展。每一个导学活动都要设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学指导。读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自学手段,明确读的内容,提出读的要求。二是问题导读。将核心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情境生活化,架起学生与教材的桥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教材,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三是自学检测。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精选题组,检查学习效果,暴露问题。四是引导概括。结合问题导读和自学检测题,将重点知识转化为问题探究点,用问题构成知识链,引导概括知识内容结构或方法程序结构,进而揭示学科思想。
拓展提升。一要精选典例,组成题组。典例选择要针对目标要求的层次、考查的类型和高考考查的要求与方向,选全类型,把握梯度。二要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对于学科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表现的能力,更要关注表面能力背后的思维能力。
3.对应目标,优化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是为了巩固提升、检测学生是否达到目标,解决“学得怎么样”“教得怎么样”的问题。要对应目标层次要求,关注核心知识、核心思维、核心能力,精选ABC三级典例,组成题组,进行检测。具体讲,ABC三级题目含义如下:
A级题目: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当堂完成;B级题目:基本上体现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运用,当堂完成;C级题目: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学生能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学有余力学生的要求,鼓励学生去做,但不能强求。
三、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新策略
1.优化课堂学习组织
没有班级,就没有现代学校;而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新的教育模式。为真正使我校的课堂教学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小组探究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学习组织,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优化学习小组的组织建制。学习小组一般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方式,由4—6人组成,以小组为中心的围坐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排座,保障学生的合作学习。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小的学习磁场,凡需要讨论、交流的时候,大家彼此听着声音,看着表情,或是在演算题目,或是在观察标本,或是在操作实验,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在参与,同学间的相互请教、帮扶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和完成。二要明确学习小组的性质与职能。学习小组是一个讨论问题、交流观点、质疑答案、补充看法、分享成果的学习组织,是一个共同做事的基本组织。其任务是制定学习方案、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组织学习小组合作做事。三要完善小组管理机制。尊重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权利,形成小组之内的组织机构,根据各种学习活动需要,逐步形成自己的议事机制、行为规则。四要充分认识学习小组的意义。第一,它有利于自治精神的培养;第二,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第三,有利于开放精神的培养。
2.优化课内导学策略
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在共同体内的表达、争论、完善、思想碰撞、头脑风暴。自主课的学习就是这样一種学习方式,特点是逻辑性学习。学习的逻辑性体现在导学案上,学习问题的解决进程是由塔底到塔中。塔底———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功能是完整学习,独立探索;塔中———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功能是落实基础,交流探索。一般情况下,一节自主课要经历由塔底到塔中三个循环,三个循环分别围绕两个导学活动和展题进行。优化课内导学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诱导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动力。上课伊始,教师要准确揭示课题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轻松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思维;自学巡视过程中,对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帮其端正自学态度,迅速扫清障碍;检测自学效果时要通过组织竞赛、评比、激励评价等方式,有效地诱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加强自学指导,提高自学效率。学生自学前,教师要进行具体明确、细致全面的指导,自学指导包括自学内容和自学方法两方面。在自学内容指导上,要根据学习目标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包括具体看书的范围或实验项目、思考哪些问题、尝试哪些练习、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程度、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在自学方法指导上,要讲清楚怎样看书、怎样练习、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思考必须是独立的等等。三是加强自学情况反馈,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遇到的问题。检查自学效果时,一方面尽可能扩大学生板演和口答的面,而且主要是中差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通过组织邻座或小组之间的互查和评比等,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四是加强共识梳理,暴露收集的问题。在三个学习循环结束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学习收获,又要通过问题反馈卡,收集未解决的预设问题和新生成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弄清问题类型,即新旧知识连接点、知识向能力转化点、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点,针对问题类型,实施“二次备课”,做好展示课的准备。
3.优化学生展示与评价
《剑桥学习手册》一书中,导言部分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科学发现,当学习者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知识尚未形成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述,并一直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习与表达得以在反馈中相互加强,齐头并进,学习者的出声思考比安静学习学得更快、更深刻。”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展示课的特点,优化课堂展示的组织与评点。一要优化学生课堂展示。具体做到:淤准确把握展示内容。展示课的任务是自主课未解决了和未解决好的预设问题以及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展示要围绕展示课任务,既展学习成果又展存在的问题。于科学分配展示任务。要从关注优生向整体提升转变,课堂上要更加关注薄弱生,给予任务,引导挑战。盂恰当选取展示形式。即一题多人或多题多人同时板演,逐题轮流展示。榆明确展示要求。展示者要主动、大胆地组织这个环节中全班同学的学习,要完整到位地表述一个话题,要尽可能充实、丰富、多样地展示所学内容,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有效;教师要尊重探究的逻辑,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欣赏和质疑,要认同维护新课堂的开放性。二要优化教师评点。对于学生的展示,我们不能仅用“对”或“错”给予简单的裁判,而是要抓住课堂展示的评价点,在倾听中回应,在评价中引入,真正起到激励、评价和点拨的作用。对于有共享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要追问、要肯定;对于有价值的质疑,教师要给予分析、评价、欣赏和鼓励;对于闪光的观点和思路,教师要给予高度关注,做出积极评价。
4.优化课内训练策略
在学生展示、教师评点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当堂训练是促进学生“知能转换”、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具体包括四个环节:一是保证训练时间。教师要精心安排各教学环节和时间,灵活高效地控制教学行为,确保留下15分钟以上课堂时间用于“当堂训练”。二要精心选择训练内容。精选ABC三级题组,具体见学案。三是实行封闭式训练。就是教师不指导,学生不讨论,也不准抄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素质。四是当堂批改,及时矫正。课堂作业学生应当及时地独立完成和上交,教师要当堂批阅部分作业,并组织邻座和小组进行互评,将批改与互评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当堂矫正,促进准确迅速达成目标,实现“堂堂清”。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核心素养体系是教育回应发展难题和挑战的顶层设计。以“新课标、新课程、新考改”为标志的新高考,为我们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转型、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就抓住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因素,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夯实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