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理/白石)
四百年青春之梦
白先勇先生说十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昆曲,是梅兰芳与俞振飞在美琪大戏院珠联璧合的空前盛大演出。虽不懂戏,但《游园》中《皂罗袍》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中,“以致许多年后,一听到这断音乐的笙箫管笛悠然扬起就不禁怦然心动。”而第二次在上海再看昆曲,是四十年后的事了。最令他激动不已的,是看到了昆曲——这项中国最精美,最雅致的传统戏剧艺术竟然在遭罹过“文革”这场大浩劫后还能浴火重生,在舞台上大放光芒。当时那一种感动,非比寻常,我感到经历一场母体文化的重新洗礼,民族精神文明的再次皈依。当经历人世沧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时,听到那一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先勇说,“在台下,我早已听得魂飞天外,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它唱腔的特点就是流丽悠远,细腻优雅。
白先勇之所以对昆曲念念不忘,是因为昆曲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他。“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经过四百多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
白先勇充分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将昆曲之美发挥到极致。在刺眼的灯光下,台上演员身上的戏服显得格外鲜艳亮丽,背景是“牡丹亭”的毛笔书法,苍劲有力。大红大紫的舞台效果与清雅悠扬的古代器乐合奏,把人置身于一种空灵、迷幻的远古时空当中,一出青春版《牡丹亭》能把我们封存已久的审美神经唤醒。
昆曲不仅有形式美,它的情也美。他说,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中国文学中最美丽的爱情神话”之一。《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唯美浪漫“至情”,亦让人深为迷醉。杜丽娘对书生柳梦梅因梦生情,因情至死,也因不渝之情而从死复生。白先勇说,《牡丹亭》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寓言式的情的层面,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这里面的情已经到了“至”,可以超越生死、感动地狱、打破礼教,到了“情可以胜礼”的地步。我说《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昆曲的义工
因为对昆曲之美的倾心,白先勇不知不觉成了昆曲的义工,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在全球各地多处居住生活,使白先勇有了广阔的视野,他认定《牡丹亭》的美具有普世的价值,应该向全球推广。“我认为,最后要在世界上出头,那你的文化的水准、艺术的、美学的水准,高到一定水平以后,会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阻隔。”
然而这个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的时代需要着力的保护和推广。他说,“我在美国住了三十几年,我自己在外面教授的也是中国文化课程,我们自己的文字、文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是在拒绝全球化,而是设法保护我们自己民族的特色,这是有必要的。” “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强势文化利用科技的优势,把他们的文化向全球推广,这就更需要各民族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保护住自己的传统文化。”被戏称为“昆曲义工”的白先勇说,“在通讯技术手段高度便捷的今天,理性与审慎对坚持传统文化尤为重要。”
欧美巡演
怀着这样的理念和动力,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白先勇推动了该剧的世界性巡演。自2004年以来在世界巡演146场,观众人次达20多万,培养了大批年轻的观众,也将青春版《牡丹亭》推向国际,让外国观众认识中国昆曲,对中国戏曲甚至中国传统文化有新的评价。每场上座率几乎都达90%,在西方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2006年9月,青春版《牡丹亭》赴美国西岸巡回演出,造成极大轰动效应,在旧金山湾区、洛杉矶等几处加州大学校区公演12场,场场爆满,观众反映空前热烈,各大报佳评如潮,昆曲首次在美国得到学术界及文化界的认可及推崇,论者认为是自梅兰芳1930年赴美巡演以来,中国传统戏曲在美国所造成的最大的一次冲击。纽约百老汇音乐剧《西贡小姐》编导看了演出后对剧组表示:演出太美了,这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中国人在数百年前即已创造了如此美的作品,令人惊叹!许多美国观众赞叹演出是“人美、词美、唱腔美、音乐美、舞台美、服装美”。研究东亚文化的麦可·贝瑞教授表示:“你们的表演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同样喜欢,而且能看懂。这说明昆曲艺术是普及的,可以超越国界和文化的隔阂,是世界级的瑰宝。”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戏剧系教授麦唐娜(MarianneMcDonald)看完青春版《牡丹亭》后当众宣布:“这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伟大的一出歌剧。” 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音乐系及东方语文学系接连两个学期开设昆曲课程,聘请昆曲专家李林德教授讲授。加州大学尔湾校区戏剧系也开设昆曲讲座,请上海昆剧团名角华文漪示范。
今年8月,青春版《牡丹亭》赴欧洲巡演,先在英国伦敦演出两轮六场,然后到希腊雅典演出一轮。伦敦首演是作为“时代中国”(ChinaNow)的一项节目,并被安排在在伦敦享有辉煌历史的萨德勒斯韦尔斯(Sadler’sWells)戏院演出两轮。这次的演出也是极为成功。上座率达到了九成,一二楼都坐满,大概有六七成是英国观众。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掌门人”霍克斯教授说“美极了!“ 音乐网”剧评人安·奥索莉欧(AnneOzorio)十分欣赏青春版《牡丹亭》的极简美学,对于昆曲水袖动作内涵之丰富也特别叹服,她举例《旅寄》一折,俞玖林饰柳梦梅旅途中抵挡风雪演得十分生动,“是用水袖演出来的,水袖表示他身体一部分同时也表示打在他身上的风雪,这简直是绝活一招。”“昆曲有普世价值,因其能直接诉诸人类感情,只要是心胸开阔的人都能接受它。”剧评人大卫·道吉尔(DavidDougill)对青春版《牡丹亭》一片赞扬;道吉尔还称赞《牡丹亭》的舞蹈身段“美妙高贵”,水袖动作“干净利落”、“表情丰富”,他说那些美丽的花神在台上滑过去好像“脚下有轮子似的”,《离魂》收尾简直“壮观”!
然而,白先勇仍表示他的忧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杰作”,欧美的大报剧评对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一致赞扬,欧美学术界给予昆曲美学最高礼遇,美国英国一流大学纷纷开设昆曲课教授他们的学生,而我们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文化瑰宝仍然无动于衷,不懂珍惜,这只能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意识出了大问题。
他认为应当在高校设置昆曲课程,让昆曲在校园扎根,长期培养学生欣赏昆曲的能力;还应当建立专属昆曲演出的剧院,不然昆剧团难以生存。他有设想如果在昆曲原生地苏州能有一间与苏州园林美学搭调的昆曲剧院,由各昆班全年轮流演出,相信会吸引大量外国及本国的游客观赏。白天游园林晚上观昆曲,这是一程极高雅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他曾说, “最好的文化、最美丽的一朵牡丹在你的后院里面,你不去欣赏,不去灌溉,人家是不会替你做的。”
四百年青春之梦
白先勇先生说十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昆曲,是梅兰芳与俞振飞在美琪大戏院珠联璧合的空前盛大演出。虽不懂戏,但《游园》中《皂罗袍》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中,“以致许多年后,一听到这断音乐的笙箫管笛悠然扬起就不禁怦然心动。”而第二次在上海再看昆曲,是四十年后的事了。最令他激动不已的,是看到了昆曲——这项中国最精美,最雅致的传统戏剧艺术竟然在遭罹过“文革”这场大浩劫后还能浴火重生,在舞台上大放光芒。当时那一种感动,非比寻常,我感到经历一场母体文化的重新洗礼,民族精神文明的再次皈依。当经历人世沧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时,听到那一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先勇说,“在台下,我早已听得魂飞天外,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它唱腔的特点就是流丽悠远,细腻优雅。
白先勇之所以对昆曲念念不忘,是因为昆曲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他。“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经过四百多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
白先勇充分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将昆曲之美发挥到极致。在刺眼的灯光下,台上演员身上的戏服显得格外鲜艳亮丽,背景是“牡丹亭”的毛笔书法,苍劲有力。大红大紫的舞台效果与清雅悠扬的古代器乐合奏,把人置身于一种空灵、迷幻的远古时空当中,一出青春版《牡丹亭》能把我们封存已久的审美神经唤醒。
昆曲不仅有形式美,它的情也美。他说,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中国文学中最美丽的爱情神话”之一。《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唯美浪漫“至情”,亦让人深为迷醉。杜丽娘对书生柳梦梅因梦生情,因情至死,也因不渝之情而从死复生。白先勇说,《牡丹亭》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寓言式的情的层面,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这里面的情已经到了“至”,可以超越生死、感动地狱、打破礼教,到了“情可以胜礼”的地步。我说《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昆曲的义工
因为对昆曲之美的倾心,白先勇不知不觉成了昆曲的义工,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在全球各地多处居住生活,使白先勇有了广阔的视野,他认定《牡丹亭》的美具有普世的价值,应该向全球推广。“我认为,最后要在世界上出头,那你的文化的水准、艺术的、美学的水准,高到一定水平以后,会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阻隔。”
然而这个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的时代需要着力的保护和推广。他说,“我在美国住了三十几年,我自己在外面教授的也是中国文化课程,我们自己的文字、文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是在拒绝全球化,而是设法保护我们自己民族的特色,这是有必要的。” “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强势文化利用科技的优势,把他们的文化向全球推广,这就更需要各民族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保护住自己的传统文化。”被戏称为“昆曲义工”的白先勇说,“在通讯技术手段高度便捷的今天,理性与审慎对坚持传统文化尤为重要。”
欧美巡演
怀着这样的理念和动力,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白先勇推动了该剧的世界性巡演。自2004年以来在世界巡演146场,观众人次达20多万,培养了大批年轻的观众,也将青春版《牡丹亭》推向国际,让外国观众认识中国昆曲,对中国戏曲甚至中国传统文化有新的评价。每场上座率几乎都达90%,在西方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2006年9月,青春版《牡丹亭》赴美国西岸巡回演出,造成极大轰动效应,在旧金山湾区、洛杉矶等几处加州大学校区公演12场,场场爆满,观众反映空前热烈,各大报佳评如潮,昆曲首次在美国得到学术界及文化界的认可及推崇,论者认为是自梅兰芳1930年赴美巡演以来,中国传统戏曲在美国所造成的最大的一次冲击。纽约百老汇音乐剧《西贡小姐》编导看了演出后对剧组表示:演出太美了,这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中国人在数百年前即已创造了如此美的作品,令人惊叹!许多美国观众赞叹演出是“人美、词美、唱腔美、音乐美、舞台美、服装美”。研究东亚文化的麦可·贝瑞教授表示:“你们的表演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同样喜欢,而且能看懂。这说明昆曲艺术是普及的,可以超越国界和文化的隔阂,是世界级的瑰宝。”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戏剧系教授麦唐娜(MarianneMcDonald)看完青春版《牡丹亭》后当众宣布:“这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伟大的一出歌剧。” 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音乐系及东方语文学系接连两个学期开设昆曲课程,聘请昆曲专家李林德教授讲授。加州大学尔湾校区戏剧系也开设昆曲讲座,请上海昆剧团名角华文漪示范。
今年8月,青春版《牡丹亭》赴欧洲巡演,先在英国伦敦演出两轮六场,然后到希腊雅典演出一轮。伦敦首演是作为“时代中国”(ChinaNow)的一项节目,并被安排在在伦敦享有辉煌历史的萨德勒斯韦尔斯(Sadler’sWells)戏院演出两轮。这次的演出也是极为成功。上座率达到了九成,一二楼都坐满,大概有六七成是英国观众。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掌门人”霍克斯教授说“美极了!“ 音乐网”剧评人安·奥索莉欧(AnneOzorio)十分欣赏青春版《牡丹亭》的极简美学,对于昆曲水袖动作内涵之丰富也特别叹服,她举例《旅寄》一折,俞玖林饰柳梦梅旅途中抵挡风雪演得十分生动,“是用水袖演出来的,水袖表示他身体一部分同时也表示打在他身上的风雪,这简直是绝活一招。”“昆曲有普世价值,因其能直接诉诸人类感情,只要是心胸开阔的人都能接受它。”剧评人大卫·道吉尔(DavidDougill)对青春版《牡丹亭》一片赞扬;道吉尔还称赞《牡丹亭》的舞蹈身段“美妙高贵”,水袖动作“干净利落”、“表情丰富”,他说那些美丽的花神在台上滑过去好像“脚下有轮子似的”,《离魂》收尾简直“壮观”!
然而,白先勇仍表示他的忧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杰作”,欧美的大报剧评对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一致赞扬,欧美学术界给予昆曲美学最高礼遇,美国英国一流大学纷纷开设昆曲课教授他们的学生,而我们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文化瑰宝仍然无动于衷,不懂珍惜,这只能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意识出了大问题。
他认为应当在高校设置昆曲课程,让昆曲在校园扎根,长期培养学生欣赏昆曲的能力;还应当建立专属昆曲演出的剧院,不然昆剧团难以生存。他有设想如果在昆曲原生地苏州能有一间与苏州园林美学搭调的昆曲剧院,由各昆班全年轮流演出,相信会吸引大量外国及本国的游客观赏。白天游园林晚上观昆曲,这是一程极高雅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他曾说, “最好的文化、最美丽的一朵牡丹在你的后院里面,你不去欣赏,不去灌溉,人家是不会替你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