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的想象力与年龄的升高呈着负增长,鼓励孩子的任性的思维,任性之下才有自由的创造,任性之下,才有灵魂的表现力。课堂中充分引导学生充分结合已有图式进行联想;运用点、线、面元素,营造装饰画面效果;引导学生合理的夸张,结合各种表现手法;并完善画面的构图,提升画面表现力。
【关键词】任性 创造 联想 点线面 夸张 构图
一
老师都说:年级越高,画面越来越老练,感觉却失掉了。人的想象力与年龄的升高呈着负增长。在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发现:作业的技术性飞速增长而艺术性却日益淡薄,尤其高年级的绘画作品的感情,越来越少。
为什么,孩子们的身心成长会带来画面表现的匮乏?
请看看这样一节美术课。
——《太空里的植物》
……(略)
太空的环境和地球很不一样哦,植物们到了太空一定要变化才能适应太空的生活。你觉得他们会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A:“太空里没有植物!”
教师:“为什么会没有植物呢?地球上到处是漂亮的植物呀。”
学生A:“太空里没有氧气,没有泥土。”
学生B:“对的,有的星球很热,植物会被烫死的。”
教师:“地球上的植物适合地球的气候,说不定太空里的植物也可以适应他们星球独特的气候呢?”
学生C:“没有土,怎么长出来呢?”
学生A:“有人上过太空了,太空里是没有植物的。”
……
我原本期待,孩子们会充满激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太空。结果却如上面呈现,他们坚信,太空中没有植物。学生广泛的知识面体现了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层次的理解力和融合力有限,已有经验与现实产生种种磨合,令他们自己不可理解。这节美术课上,孩子们的科学根据和我的“太空里的植物”发生了冲突。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固执的相信,这是科学知识,并且颇为自得,任性的和我纠缠。
而高年级呢?教学中我提问:太空的世界你们见过没?太空里的植物呢?学生毫不犹豫的举手,一大片。我微笑聆听。他们的回答似乎完美而精彩,未来植物世界渗透着科学幻想,荒诞而不离谱……
这便是区别吗?许多孩子乖巧认真,他们顺着我的思路,课堂顺利流畅。但有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敏锐的感官带着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常常在课堂上冒出更多的古怪问题,令人头疼。
二
五年级的学生到底有无想过,太空里是否会出现植物?
很多孩子的怀疑精神和敏锐天真在不断的课堂约束中消失尽殆。
比如在《彩线连彩点》的教学中,我提供大量的点和线,引导学生去观察,变化,然后自由组合。习作的展示,呈现两种状态:其一,大量作业画面雷同,使用的点、线元素大同小异;其二,画面或怪异或夸张或特别,各种新奇的点、线运用组合,形成了及具装饰的画面效果。
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分水岭呢?很显然,前者只是套用了我提供的点、线元素,稍加组合,画面变化细微或缺乏新意;后者却是在元素的基础上自由变换,点、线元素只是他们表现的一个基本支架,更加奇妙精彩的想象在他们的脑袋里!后者,多数便是任性类的学生。喜欢观察,喜欢提问,喜欢去改变。
人类的伟大进步常在其一念之差。牛顿发现苹果的秘密,似乎就是他敏锐的感官突发奇想的一个古怪念头。瓦特的蒸汽原理,也是看着沸腾热气动了一下歪脑筋。阿基米德的浮力在浴室的水池中沉浮……难道,是上帝,将这些伟大的一念之差赠与他们的?假如,牛顿,瓦特也循着常人所想,满足眼前。那么或许,牛顿只会吃掉那个苹果,瓦特只会倒出热水,阿基米德也会顺利洗完他的澡……
如果可以,我鼓励这样的任性。张扬着思维,追寻着疑问,如此任性之下才有自由的创造,任性之下,才有灵魂的表现力。
三
我鼓励学生的任性,但怎么样使教学本意并不能转换或移位呢?
(一)引导学生充分结合已有图式进行联想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美存在于我们身边。
现实中的植物便如此千姿百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眼睛所接触到的众多的美好的影像才会转化成学生丰富的内在图式。积于圭步,才能行千里。——在课前,我便利用半节课时间,带学生去校园里仔细的寻找了一下各式的植物,观察他们的形状、色泽、大小、姿态……学生的小眼睛很尖,找到许多植物的小秘密。
这样的愉悦心情把学生一路带进了课堂。
(二)引导学生运用点、线、面元素,营造装饰画面效果
学生早已经接触过《彩线连彩点》,对于点、线、面并不陌生,有感性而快乐的认识。充分引导他们去运用这些基本图形元素装饰画面,丰润细节。
——穿插欣赏环节。各种装饰性的植物,对学生来说,便是从未见过的太空植物。对于他们突发奇想的造型,给予肯定与指导,让画面充满细节。
(三)引导学生合理的夸张,结合各种表现手法
儿童画,总在无意中已经变形夸张了。鼓励肯定这样的画面,带领学生的视线,正确的去欣赏评价这些新奇的画面。并鼓励学生合理地运用这样的造型手法,大胆张扬自己的特色。
(四)引导学生完善画面的构图,提升画面表现力
我发现,大多数好画都粗中有细。从构图色彩到背景,都应该是愉悦富于创造性的。大胆作画不代表就是粗劣草草了事。——适当给予构图、色彩、背景的指导。不在技法的掌握,是在学生的心中形成构图意识,完善画面。提升画面的全面表现力。
四
课堂的约束,让孩子了解了何为纪律。但同时消磨的是他们的智慧的灵气,像盆景,被扭曲得婆娑婀娜。人人都在欣赏仰叹,却不知这棵树,已丧了灵,骨子中深埋自己的灵性。适时,倾听他们,释放他们,任他们的任性的诉说,表现。让他们在任性中更好的感受美术,将画画,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来做。
【关键词】任性 创造 联想 点线面 夸张 构图
一
老师都说:年级越高,画面越来越老练,感觉却失掉了。人的想象力与年龄的升高呈着负增长。在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发现:作业的技术性飞速增长而艺术性却日益淡薄,尤其高年级的绘画作品的感情,越来越少。
为什么,孩子们的身心成长会带来画面表现的匮乏?
请看看这样一节美术课。
——《太空里的植物》
……(略)
太空的环境和地球很不一样哦,植物们到了太空一定要变化才能适应太空的生活。你觉得他们会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A:“太空里没有植物!”
教师:“为什么会没有植物呢?地球上到处是漂亮的植物呀。”
学生A:“太空里没有氧气,没有泥土。”
学生B:“对的,有的星球很热,植物会被烫死的。”
教师:“地球上的植物适合地球的气候,说不定太空里的植物也可以适应他们星球独特的气候呢?”
学生C:“没有土,怎么长出来呢?”
学生A:“有人上过太空了,太空里是没有植物的。”
……
我原本期待,孩子们会充满激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太空。结果却如上面呈现,他们坚信,太空中没有植物。学生广泛的知识面体现了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层次的理解力和融合力有限,已有经验与现实产生种种磨合,令他们自己不可理解。这节美术课上,孩子们的科学根据和我的“太空里的植物”发生了冲突。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固执的相信,这是科学知识,并且颇为自得,任性的和我纠缠。
而高年级呢?教学中我提问:太空的世界你们见过没?太空里的植物呢?学生毫不犹豫的举手,一大片。我微笑聆听。他们的回答似乎完美而精彩,未来植物世界渗透着科学幻想,荒诞而不离谱……
这便是区别吗?许多孩子乖巧认真,他们顺着我的思路,课堂顺利流畅。但有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敏锐的感官带着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常常在课堂上冒出更多的古怪问题,令人头疼。
二
五年级的学生到底有无想过,太空里是否会出现植物?
很多孩子的怀疑精神和敏锐天真在不断的课堂约束中消失尽殆。
比如在《彩线连彩点》的教学中,我提供大量的点和线,引导学生去观察,变化,然后自由组合。习作的展示,呈现两种状态:其一,大量作业画面雷同,使用的点、线元素大同小异;其二,画面或怪异或夸张或特别,各种新奇的点、线运用组合,形成了及具装饰的画面效果。
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分水岭呢?很显然,前者只是套用了我提供的点、线元素,稍加组合,画面变化细微或缺乏新意;后者却是在元素的基础上自由变换,点、线元素只是他们表现的一个基本支架,更加奇妙精彩的想象在他们的脑袋里!后者,多数便是任性类的学生。喜欢观察,喜欢提问,喜欢去改变。
人类的伟大进步常在其一念之差。牛顿发现苹果的秘密,似乎就是他敏锐的感官突发奇想的一个古怪念头。瓦特的蒸汽原理,也是看着沸腾热气动了一下歪脑筋。阿基米德的浮力在浴室的水池中沉浮……难道,是上帝,将这些伟大的一念之差赠与他们的?假如,牛顿,瓦特也循着常人所想,满足眼前。那么或许,牛顿只会吃掉那个苹果,瓦特只会倒出热水,阿基米德也会顺利洗完他的澡……
如果可以,我鼓励这样的任性。张扬着思维,追寻着疑问,如此任性之下才有自由的创造,任性之下,才有灵魂的表现力。
三
我鼓励学生的任性,但怎么样使教学本意并不能转换或移位呢?
(一)引导学生充分结合已有图式进行联想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美存在于我们身边。
现实中的植物便如此千姿百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眼睛所接触到的众多的美好的影像才会转化成学生丰富的内在图式。积于圭步,才能行千里。——在课前,我便利用半节课时间,带学生去校园里仔细的寻找了一下各式的植物,观察他们的形状、色泽、大小、姿态……学生的小眼睛很尖,找到许多植物的小秘密。
这样的愉悦心情把学生一路带进了课堂。
(二)引导学生运用点、线、面元素,营造装饰画面效果
学生早已经接触过《彩线连彩点》,对于点、线、面并不陌生,有感性而快乐的认识。充分引导他们去运用这些基本图形元素装饰画面,丰润细节。
——穿插欣赏环节。各种装饰性的植物,对学生来说,便是从未见过的太空植物。对于他们突发奇想的造型,给予肯定与指导,让画面充满细节。
(三)引导学生合理的夸张,结合各种表现手法
儿童画,总在无意中已经变形夸张了。鼓励肯定这样的画面,带领学生的视线,正确的去欣赏评价这些新奇的画面。并鼓励学生合理地运用这样的造型手法,大胆张扬自己的特色。
(四)引导学生完善画面的构图,提升画面表现力
我发现,大多数好画都粗中有细。从构图色彩到背景,都应该是愉悦富于创造性的。大胆作画不代表就是粗劣草草了事。——适当给予构图、色彩、背景的指导。不在技法的掌握,是在学生的心中形成构图意识,完善画面。提升画面的全面表现力。
四
课堂的约束,让孩子了解了何为纪律。但同时消磨的是他们的智慧的灵气,像盆景,被扭曲得婆娑婀娜。人人都在欣赏仰叹,却不知这棵树,已丧了灵,骨子中深埋自己的灵性。适时,倾听他们,释放他们,任他们的任性的诉说,表现。让他们在任性中更好的感受美术,将画画,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