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 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尔苏语词汇通释》(下文简称《通释》)经过3 年多时间的精心编校,于2020 年6 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西昌学院王德和教授及其团队与安徽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通力合作,经过多轮磋商,对书稿进行反复推敲,仔细修订,最
终将其打造成一部135 万字的尔苏语言和文化研究的著作。
该书内容包括尔苏语词汇通释、尔苏文化、尔苏语拼音方案、尔苏语语音概况、尔苏姓氏用字表、尔苏地名歌、尔苏经典情歌、尔苏语二十四节气和尔苏语计量单位等。词汇通释中收录了8624 个词语,标注了国际音标、词性、汉英双译及例句。书中还有496 幅展示尔苏风俗人情的图片,书后附有8624 个词语音频文件的数字资源包。
这是一部抢救性保护濒危尔苏语的及时之作,也是具有独创性的语言学研究新成果,还
是一部含有丰富语言文化信息的工具书。
抢救地方语言的及时之作
尔苏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县、越西县、冕宁县和木里县,雅安地区的石棉县和汉源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学术界认为, 有三个藏族支系使用藏语尔苏话:越西县、甘洛县、石棉县和汉源县的尔苏藏族使用尔苏话东部方言;冕宁县、木里县和九龙县的里汝藏族使用尔苏话西部方言;冕宁县东部的多续藏族使用尔苏话中部方言。《通释》的研究对象是尔苏话东部方言。
近年来,由于川西民族地區畜牧和农耕经济逐渐转型,对外交流不断加强,族际通婚也较为普遍,尔苏语的语言活力下降,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讲尔苏话。藏语尔苏话正面临逐步消失的危险。十多年来,已经有不少专家关注尔苏语,并对尔苏语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而今,对藏语尔苏话作出全面而又深入的调查、研究,并记录和保存尔苏语言风貌和语言习惯的抢救性保护该语种的及时之作,当属王德和教授及其团队著译的《通释》。《通释》收录了尔苏人在日常生活中较频繁使用的8624 个词语。记载了词语地道的发音、准确的释义、规范的例句。全方位地呈现了尔苏语的原生态风格。
独创性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尔苏语有音有意而无文字。因此,要抢救性保护尔苏语,必须先保存和记录下该语言。这就需要一套科学的记音方案。据王德和教授介绍,2010 年, 他遇到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齐卡佳研究员。两人联合科研, 开展尔苏语音位调查。调查发现,四川省甘洛县则拉乡磨房沟村的甘洛尔苏话保留得比较完好,基本符合“语言孤岛”的条件。为了达到记音简便、易于掌握、便于传播的目的,王教授和齐卡佳教授合作,广泛开展田野调查,在语音分析的基础上,做语音分析归纳工作。再根据音位情况配上转写符号,创建了一套拼音转写系统来记录尔苏话。以尔苏语音位系统为标准, 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 改变和扩展部分拼音规则。按照语言学的语言规划理论,选择磨房沟村的尔苏语音作为尔苏语的标准音点。根据磨房沟村的语音系统来设计字母,创造拼音转写符号。
王教授在参与齐卡佳主持的英国濒危语言联盟的重大课题“中国西南地区尔苏语和旭米语抢救”的过程中,试用了尔苏语拼音转写系统。对其细节进行了多次修订,对其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反复论证,使其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在甘洛县、石棉县、西昌市等尔苏聚居区,举办尔苏语免费培训班,推广了这套拼音转写系统。实践已经证明, 这套拼音转写系统是科学的、适用的、有效的。这套拼音转写系统不仅得到国内语言学界包括孙宏开研究员、张四红教授、邱富元教授等的一致肯定,还得到国际语言学界的高度认可。2018 年美国语言学会授予王德和教授“社区语言学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为尔苏语研究和保护所作的突出贡献。
王教授及其团队借助于尔苏语拼音转写系统,对经过田野调查收集到的尔苏口语资料进行整理,录入计算机,并用Elan、Flex 等软件标注, 创建了由原始音频文件、国际音标标注、汉语翻译标注、尔苏语标注四项一一对应的尔苏语料数据库。该数据库由英国伦敦大学濒危语言档案保存。专家学者和尔苏人可登录专门网址进行查阅。
《通释》就是作者通过对尔苏语料数据库进行再次整理和加工而形成的语言学研究新成果。其独创性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信息丰富的工具书
尔苏藏族是一个文化深厚、文学样式丰富多彩的族群。至今,尔苏语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童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谚语、格言等。这些口头文学的内涵丰富,涉及远古神话、族群历史、英雄人物、爱情婚姻、宗教仪式、农事安排、生产劳动、日常起居、节日活动、生活经验、子女教育、自然环境等;修辞手法多样,有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等,特别是尔苏民间信仰人士的口诵经,非常讲究对仗和押韵。在《通释》中,有大量的例句就摘自这些口头文学。如“今天不歌何时歌,今天不舞何时舞”(歌词),“麒麟头颅一样摇起来,凤凰尾巴一样抖起来”(歌词,表示舞蹈的场面),“腿长的趟水去了,手长的折枝去了”(表示各尽所能,各显神通),“捡起核桃打核桃”(谚语,表示用钱来生钱),“在石头堆里犁地——断断续续”(歇后语),等等。
尔苏藏族还有色彩鲜亮、端庄大方的服饰,如彩色纱纱裙、丝织腰带、刺绣飘带、右开襟花扣坎肩、白布裹帕等;也有曲调婉转、唱词工整的民歌,如山歌、情歌、婚嫁歌、苦歌、丧歌等;又有热闹喜庆、仪式隆重的婚俗,如泼水迎客、祭祀祈福、唱祝酒歌、唱出嫁歌、吃路边饭、出嫁送婚、回门谢客等;更有全民参与、活动精彩的节日,如射箭节、火把节、还山鸡节、尔苏年、拉巴节;等等。在《通释》中有专门的篇章详细论述了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
通过查阅《通释》,我们既可领略尔苏语言的魅力,又可探寻尔苏文化的精髓。《通释》将成为尔苏人和尔苏语言文化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通释》的出版,是一项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濒危尔苏语的抢救保护工作,有利于激发尔苏语言的活力,传承尔苏文化的精神,从而推动尔苏藏族的发展和繁荣。
终将其打造成一部135 万字的尔苏语言和文化研究的著作。
该书内容包括尔苏语词汇通释、尔苏文化、尔苏语拼音方案、尔苏语语音概况、尔苏姓氏用字表、尔苏地名歌、尔苏经典情歌、尔苏语二十四节气和尔苏语计量单位等。词汇通释中收录了8624 个词语,标注了国际音标、词性、汉英双译及例句。书中还有496 幅展示尔苏风俗人情的图片,书后附有8624 个词语音频文件的数字资源包。
这是一部抢救性保护濒危尔苏语的及时之作,也是具有独创性的语言学研究新成果,还
是一部含有丰富语言文化信息的工具书。
抢救地方语言的及时之作
尔苏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县、越西县、冕宁县和木里县,雅安地区的石棉县和汉源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学术界认为, 有三个藏族支系使用藏语尔苏话:越西县、甘洛县、石棉县和汉源县的尔苏藏族使用尔苏话东部方言;冕宁县、木里县和九龙县的里汝藏族使用尔苏话西部方言;冕宁县东部的多续藏族使用尔苏话中部方言。《通释》的研究对象是尔苏话东部方言。
近年来,由于川西民族地區畜牧和农耕经济逐渐转型,对外交流不断加强,族际通婚也较为普遍,尔苏语的语言活力下降,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讲尔苏话。藏语尔苏话正面临逐步消失的危险。十多年来,已经有不少专家关注尔苏语,并对尔苏语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而今,对藏语尔苏话作出全面而又深入的调查、研究,并记录和保存尔苏语言风貌和语言习惯的抢救性保护该语种的及时之作,当属王德和教授及其团队著译的《通释》。《通释》收录了尔苏人在日常生活中较频繁使用的8624 个词语。记载了词语地道的发音、准确的释义、规范的例句。全方位地呈现了尔苏语的原生态风格。
独创性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尔苏语有音有意而无文字。因此,要抢救性保护尔苏语,必须先保存和记录下该语言。这就需要一套科学的记音方案。据王德和教授介绍,2010 年, 他遇到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齐卡佳研究员。两人联合科研, 开展尔苏语音位调查。调查发现,四川省甘洛县则拉乡磨房沟村的甘洛尔苏话保留得比较完好,基本符合“语言孤岛”的条件。为了达到记音简便、易于掌握、便于传播的目的,王教授和齐卡佳教授合作,广泛开展田野调查,在语音分析的基础上,做语音分析归纳工作。再根据音位情况配上转写符号,创建了一套拼音转写系统来记录尔苏话。以尔苏语音位系统为标准, 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 改变和扩展部分拼音规则。按照语言学的语言规划理论,选择磨房沟村的尔苏语音作为尔苏语的标准音点。根据磨房沟村的语音系统来设计字母,创造拼音转写符号。
王教授在参与齐卡佳主持的英国濒危语言联盟的重大课题“中国西南地区尔苏语和旭米语抢救”的过程中,试用了尔苏语拼音转写系统。对其细节进行了多次修订,对其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反复论证,使其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在甘洛县、石棉县、西昌市等尔苏聚居区,举办尔苏语免费培训班,推广了这套拼音转写系统。实践已经证明, 这套拼音转写系统是科学的、适用的、有效的。这套拼音转写系统不仅得到国内语言学界包括孙宏开研究员、张四红教授、邱富元教授等的一致肯定,还得到国际语言学界的高度认可。2018 年美国语言学会授予王德和教授“社区语言学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为尔苏语研究和保护所作的突出贡献。
王教授及其团队借助于尔苏语拼音转写系统,对经过田野调查收集到的尔苏口语资料进行整理,录入计算机,并用Elan、Flex 等软件标注, 创建了由原始音频文件、国际音标标注、汉语翻译标注、尔苏语标注四项一一对应的尔苏语料数据库。该数据库由英国伦敦大学濒危语言档案保存。专家学者和尔苏人可登录专门网址进行查阅。
《通释》就是作者通过对尔苏语料数据库进行再次整理和加工而形成的语言学研究新成果。其独创性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信息丰富的工具书
尔苏藏族是一个文化深厚、文学样式丰富多彩的族群。至今,尔苏语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童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谚语、格言等。这些口头文学的内涵丰富,涉及远古神话、族群历史、英雄人物、爱情婚姻、宗教仪式、农事安排、生产劳动、日常起居、节日活动、生活经验、子女教育、自然环境等;修辞手法多样,有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等,特别是尔苏民间信仰人士的口诵经,非常讲究对仗和押韵。在《通释》中,有大量的例句就摘自这些口头文学。如“今天不歌何时歌,今天不舞何时舞”(歌词),“麒麟头颅一样摇起来,凤凰尾巴一样抖起来”(歌词,表示舞蹈的场面),“腿长的趟水去了,手长的折枝去了”(表示各尽所能,各显神通),“捡起核桃打核桃”(谚语,表示用钱来生钱),“在石头堆里犁地——断断续续”(歇后语),等等。
尔苏藏族还有色彩鲜亮、端庄大方的服饰,如彩色纱纱裙、丝织腰带、刺绣飘带、右开襟花扣坎肩、白布裹帕等;也有曲调婉转、唱词工整的民歌,如山歌、情歌、婚嫁歌、苦歌、丧歌等;又有热闹喜庆、仪式隆重的婚俗,如泼水迎客、祭祀祈福、唱祝酒歌、唱出嫁歌、吃路边饭、出嫁送婚、回门谢客等;更有全民参与、活动精彩的节日,如射箭节、火把节、还山鸡节、尔苏年、拉巴节;等等。在《通释》中有专门的篇章详细论述了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
通过查阅《通释》,我们既可领略尔苏语言的魅力,又可探寻尔苏文化的精髓。《通释》将成为尔苏人和尔苏语言文化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通释》的出版,是一项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濒危尔苏语的抢救保护工作,有利于激发尔苏语言的活力,传承尔苏文化的精神,从而推动尔苏藏族的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