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非思政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举措。文章重点分析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执行策略,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和非思政课程育人资源的系统挖掘是“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执行的根本。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通识教育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学生的“立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2016 年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会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非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至此课程思政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联系
2017 年 12 月 4 日,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讲到十大育人体系,而育人体系之一就是全面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体系,且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定义。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育方法,是隐含于非思政课程的其他所有课程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思想意识,以及这种思想意识反映在教学行为上的一种自觉和表现形式。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搬到其它的课程中,也不是其它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要做到梳理各门非思政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思政课程,是指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质、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课程[7];也是德育的核心,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功能。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及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相长。
三、通识教育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要素
(一)培育一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非思政课程教师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只教书,不育人”,缺乏思政教育理念。按照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要求高校非思政课程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必须打破现有的“不育人”的教育局限,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摒弃以往教学中最长采用的脱离教学内容的、空洞的、容易引起学生抵触的纯“说教”的最教育模式。随着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和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人心,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能响应号召,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但是术业有专攻,非思政课程教师,绝大多数只接受思想政治的通识教育,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更不会自觉形成“课程思政”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片面认知,导致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无法体现思想政治元素,所以在他们的实际课程思政教育中,课堂上往往只是对思政元素进行简要介绍,或者在课程讲解中生硬的给出几句能粘上思政教育边的语句或总结。这不是“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也不是“课程思政”该有的形式。为解决这种现象,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对非思政课程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系统培训,但这种培训不应该是思政课程类的培训,而应该是更宽泛意义上的教育理念与认知的培训,是爱国主义、国家情怀、人文主义的再认知,是有責任、懂使命人才教育目标的再设定,是小家与大家辩证统一、和谐共赢的再理解等。
(二)教师要做好对非思政课程育人资源的系统挖掘
非思政课程教师要以教研室或者同一门课程的教研团队为一个单位进行“育人资源”的集体备课,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执行力。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深入研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专业学科知识和课程思政方面的各部分章节,梳理出专业课程教学知识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找准内容和价值观的契合点,熟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教学方式和基本原理,进而挖掘教学内容与育人思想的有机融合。
非思政课程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领悟。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在所有教学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加深对课程思政内容领悟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课堂上教师态度友好,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在这种轻松的、温馨的课堂气氛里,学生受课堂的温度感染,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较为积极,对教师的认同度会大大提高,教师就能将课程的“育人思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要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实现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是必可不可少的抓手。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提,在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不同课程所涉及的思政元素有可能是重复的、相同的,若不同课程教师在开展思政设计时缺乏沟通,很容易在课堂中出现思政教育重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吕晓翠 .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9(40):42-43.
[2] 何红娟 .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3]卢小波. 教师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探讨[J]. 轻工科技,2019,35(9):179-180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基础部 王永丽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通识教育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学生的“立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2016 年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会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非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至此课程思政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联系
2017 年 12 月 4 日,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讲到十大育人体系,而育人体系之一就是全面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体系,且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定义。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育方法,是隐含于非思政课程的其他所有课程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思想意识,以及这种思想意识反映在教学行为上的一种自觉和表现形式。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搬到其它的课程中,也不是其它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要做到梳理各门非思政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思政课程,是指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质、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课程[7];也是德育的核心,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功能。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及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相长。
三、通识教育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要素
(一)培育一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非思政课程教师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只教书,不育人”,缺乏思政教育理念。按照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要求高校非思政课程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必须打破现有的“不育人”的教育局限,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摒弃以往教学中最长采用的脱离教学内容的、空洞的、容易引起学生抵触的纯“说教”的最教育模式。随着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和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人心,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能响应号召,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但是术业有专攻,非思政课程教师,绝大多数只接受思想政治的通识教育,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更不会自觉形成“课程思政”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片面认知,导致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无法体现思想政治元素,所以在他们的实际课程思政教育中,课堂上往往只是对思政元素进行简要介绍,或者在课程讲解中生硬的给出几句能粘上思政教育边的语句或总结。这不是“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也不是“课程思政”该有的形式。为解决这种现象,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对非思政课程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系统培训,但这种培训不应该是思政课程类的培训,而应该是更宽泛意义上的教育理念与认知的培训,是爱国主义、国家情怀、人文主义的再认知,是有責任、懂使命人才教育目标的再设定,是小家与大家辩证统一、和谐共赢的再理解等。
(二)教师要做好对非思政课程育人资源的系统挖掘
非思政课程教师要以教研室或者同一门课程的教研团队为一个单位进行“育人资源”的集体备课,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执行力。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深入研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专业学科知识和课程思政方面的各部分章节,梳理出专业课程教学知识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找准内容和价值观的契合点,熟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教学方式和基本原理,进而挖掘教学内容与育人思想的有机融合。
非思政课程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领悟。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在所有教学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加深对课程思政内容领悟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课堂上教师态度友好,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在这种轻松的、温馨的课堂气氛里,学生受课堂的温度感染,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较为积极,对教师的认同度会大大提高,教师就能将课程的“育人思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要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实现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是必可不可少的抓手。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提,在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不同课程所涉及的思政元素有可能是重复的、相同的,若不同课程教师在开展思政设计时缺乏沟通,很容易在课堂中出现思政教育重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吕晓翠 .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9(40):42-43.
[2] 何红娟 .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3]卢小波. 教师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探讨[J]. 轻工科技,2019,35(9):179-180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基础部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