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10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昌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灭亡的丧钟。当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后,众多亲身参加过辛亥武昌起义的革命志士继续以各种形式寻求救国真理。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他们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屡屡受挫。当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道路后,他们中的部分先进分子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时代共进步,毅然决然地与旧势力决裂,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中。还有一部分人在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得民心后,也毅然脱离了国民党阵营,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他们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将部分代表人物作一介绍。
刘子通(1885—1924),又名刘通、刘子栋。湖北省黄冈县(今黄州市)人。1905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回国后,任成都铁道学堂教习,参与领导了学生运动。1911年10月参加了辛亥武昌首义。随后,根据湖北军政府的指示,组织革命人光复黄州,成立鄂东军政支部,并任政务科长兼交际。后因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思想极为消沉,先后赴河南省教育厅、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中华大学、武汉中学工作,进行“教育救国”的探索。当共产主义小组在武汉成立后,他参加了武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各种活动,并由陈潭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后,参与创办《武汉星期评论》,以湖北省女子师范学校教师作掩护,在广大师生中建立党、团组织,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培养妇女运动骨干,开展党的秘密工作。1924年3月在黄冈病逝。197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耿丹(1892—1927),字仲钊。湖北省安陆县人。1910年考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同时加入了反清革命团体共进会,积极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11年10月10日,以学生军大队长的身份,率陆军第三中学学生参加了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禁卫军标统(团长)、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窃取,他又与湖北革命党人成立湖北改进团,参加了反袁军事行动,任湖北革命军第五师团长。1913年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相继任北京大学经济学讲师,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武昌大学代理校长,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及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学生运动。1926?年9月,当北伐军抵达武汉后,策动鄂军第二师师长刘佐龙倒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并出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武昌光复后,兼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汉口特别市党部青年部部长,并由董必武、吴玉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第十五军副军长。“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后,公开声明,辞去本兼各职,并准备到鄂东地区组织武装暴动。8?月11日在武汉被刘佐龙杀害。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陈雨苍(1889-1947),字少峰,又名陈少云、陈晓峰、陈晓云。湖北省荆门县人。1911年在湖北陆军军医学堂毕业后,随新军工兵第八营参加了武昌起义和阳夏战役,相继任起义军救护队队长,湖北安襄郧荆军军事参议、民事参谋、卫生科科长兼野战医院院长。后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柏林医科大学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期间,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0年归国后,任北京政府内务部卫生司行走(相当于顾问)。不久,以庚子赔款为基金,创办了湖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后改为省立医科大学),自任校长兼病理学及外科学教授,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27年经邬聘三、马春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相继任湖北省立医院院长,武汉市医师公会会长,组织会员学习革命理论,掩护地下党员活动。1931年后,任上海同济大学秘书长兼医学院院长,上海九江路瑞士汽巴洋行药厂推销员,国民政府司法院法规委员会名誉秘书,利用特殊身份,为红军采购药品,掩护中共中央直属电台,搜集情报,开展统战工作。1947年1月1日在上海不幸病逝。
萧楚女(1891—1927),原名萧秋,字树烈,笔名丑侣、楚侣、初遇、抽玉等。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人。1910年到湖北新军卫戍第一镇入伍当兵。1911年参加了武昌起义和汉阳保卫战。退伍后,考入武昌新民实业学校,开始探索实业救国之路。1915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出任《大汉报》、《崇德报》编辑、主笔,撰文揭露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先后加入利群书社、共存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参与领导学生运动。1922年由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任重庆公学行政委员会委员兼《新蜀报》主笔,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以教员作掩护,领导重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四川的革命斗争。1925年赴上海,参与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并参加了“五卅”运动。不久,调任中共豫陕区委宣传部部长,协助组建河南青年协社,主编党的机关刊物《中州评论》。1926年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兼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教授,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撰写革命檄文,与国民党右派展开斗争。1927年4月22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史鼎新(1890—1954),原名史宗铭,化名丁丕杨。甘肃省临洮县人。1908年考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了辛亥武昌起义。后到保定军校第一期、北京陆军大学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历任西北边防军第一师参谋,甘肃督军公署新军训练处副主任,陇南讲武堂教育长,陇南边防军别动队副总队长、工兵营营长,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部第八路军参谋长。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参加了陕西大荔、凤翔、河南洛阳等地的战斗。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十师参谋长,洛阳工兵学校教育长,甘肃讨逆军第四路司令,兰州绥靖公署新十四师参谋长。1931年因不满当时政治的黑暗,愤然辞职还乡。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少将参议,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高参。1937年底,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参加了反蒋团体大众生产合作互助社。1941年在兰州发起成立西北民主政团,并任主任委员;参与策划甘南农民起义,反抗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将西北民主政团改建为中国民主同盟甘肃支部。1947年由葛曼、王新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以国民党中将参议的身份,协助中共陇右工委开展地下斗争,策反国民党军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商业厅副厅长、省工商联筹备处主任委员,民建兰州市分会筹委会主任委员。1954年1月23日在兰州逝世。 鲁自诚(1893—1969),字鸣三。浙江省绍兴县人。1910年成为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旅)的一名战士。1911年参加了武昌起义。后到武昌民国公学、武昌高级师范附中、北京工业学校、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继续寻求革命真理。1924年回国后,由李立三、江竹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了天津市工人总罢工。不久,虽因被捕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仍在湖北省总工会、宁沪杭铁路工会开展工作。1931年经刘健生、阮啸仙介绍重新入党,到上海从事工运工作和情报工作,任上海总工会组织委员、中共党团书记,中共上海市沪东区委书记、杭州市委代理书记、无锡市委书记。1937年抗战爆发后,根据党的指示,出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少将副参谋长、皖南游击司令部(新四军的外围组织)司令员,国民党中央训练团中将设计委员,中国工矿银行常务董事,积极开展统战、策反和秘密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贸易处处长、西南工业部驻京办事处主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顾问,国务院参事。1969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李六如(1887-1973),原名李运恒,字韵生,化名抱浪、宝良、训生。湖南省平江县人。1908年到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一营左队当兵,并加入了反清革命团体文学社。1911年参加了武昌首义和阳夏战役。先后任湖北军政府秘书、新军第四镇第十六标标统(相当于团长)。1913年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1918年毕业后,任湖南省平民教育促进会副董事长,湖南省县报联合会会长,创办工厂和平民学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尝试。1921年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岳阳第一个共产党员。而后,历任中共湘区委员会文委委员,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党务处处长、第二军军校政治部指导主任兼政治教官、第二军四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平江创办报纸,组织农民武装,策划秋收暴动。因遭到通缉,乃赴新加坡从事革命活动,任中共南洋临委宣传部部长,《天秤日报》总编辑。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干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内务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财经人民委员部税务局局长、国家银行总行副行长兼银行专修学校校长。1936年在江西吉安被国民党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奔赴延安,任毛泽东办公室秘书长,中共中央财经部副部长,中共热河省委常委兼省政府秘书长,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经学校校长,东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长兼法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全国政协常委。1973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
陶峙岳(1892—1988),原名陶纪常,字岷毓,化名陶锄。湖南省宁乡县人。1911年考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参加了武昌首义,被编入湖北军政府警卫队。次年返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年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深造。毕业后,任湖南省督军公署上尉参谋,湘军第六混成旅步兵第一营营长,湖南陆军第一师十九团团长,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和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的作战。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三旅一团团长,率部在湘鄂边境马回岭、安徽当涂一带与北洋军展开激战。大革命失败后,任国民党第四十军三师副师长、师长,第三十七军八师师长。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率部在蕴藻浜一带坚守阵地22天,赢得“抗日名将”的美誉。此后,相继任国民党第七十六军、第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河西警备司令,西北行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新疆警备总司令。1949年9月在新疆率部起义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南省人大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为新疆的建设与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2月26日在长沙逝世。
周武彝(1888-1989),字光有。湖北省广济县 (今武穴市)人。1910年考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参加了文学社的反清救国活动。1911年参加了武昌起义,并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军事检查员。1912年入保定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任湘军游击营连长,湘军讲武堂战术教官,湖南陆军第四师军官教导队队长。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最先率部攻入长沙城内。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二师第二补充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第三十六军参谋长,第四军副军长,暂编第二师师长,第五十三师参谋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历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驻上海中将专员兼京沪杭铁路局军事专员办公室主任,粤汉铁路局专员办公室主任,军事委员会铁道运输司令部粤汉线司令部中将司令,亲临前线指挥调度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1948年底,在北平随平津区铁路管理局起义。随后,又参与策划了湖南起义,保护了长沙附近的捞力河、浏阳河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任衡阳铁路局长沙办事处处长,武昌铁路分局、衡阳铁路分局副局长,湖南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2月13日在广州逝世。
刘子通(1885—1924),又名刘通、刘子栋。湖北省黄冈县(今黄州市)人。1905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回国后,任成都铁道学堂教习,参与领导了学生运动。1911年10月参加了辛亥武昌首义。随后,根据湖北军政府的指示,组织革命人光复黄州,成立鄂东军政支部,并任政务科长兼交际。后因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思想极为消沉,先后赴河南省教育厅、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中华大学、武汉中学工作,进行“教育救国”的探索。当共产主义小组在武汉成立后,他参加了武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各种活动,并由陈潭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后,参与创办《武汉星期评论》,以湖北省女子师范学校教师作掩护,在广大师生中建立党、团组织,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培养妇女运动骨干,开展党的秘密工作。1924年3月在黄冈病逝。197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耿丹(1892—1927),字仲钊。湖北省安陆县人。1910年考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同时加入了反清革命团体共进会,积极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11年10月10日,以学生军大队长的身份,率陆军第三中学学生参加了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禁卫军标统(团长)、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窃取,他又与湖北革命党人成立湖北改进团,参加了反袁军事行动,任湖北革命军第五师团长。1913年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相继任北京大学经济学讲师,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武昌大学代理校长,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及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学生运动。1926?年9月,当北伐军抵达武汉后,策动鄂军第二师师长刘佐龙倒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并出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武昌光复后,兼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汉口特别市党部青年部部长,并由董必武、吴玉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第十五军副军长。“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后,公开声明,辞去本兼各职,并准备到鄂东地区组织武装暴动。8?月11日在武汉被刘佐龙杀害。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陈雨苍(1889-1947),字少峰,又名陈少云、陈晓峰、陈晓云。湖北省荆门县人。1911年在湖北陆军军医学堂毕业后,随新军工兵第八营参加了武昌起义和阳夏战役,相继任起义军救护队队长,湖北安襄郧荆军军事参议、民事参谋、卫生科科长兼野战医院院长。后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柏林医科大学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期间,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0年归国后,任北京政府内务部卫生司行走(相当于顾问)。不久,以庚子赔款为基金,创办了湖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后改为省立医科大学),自任校长兼病理学及外科学教授,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27年经邬聘三、马春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相继任湖北省立医院院长,武汉市医师公会会长,组织会员学习革命理论,掩护地下党员活动。1931年后,任上海同济大学秘书长兼医学院院长,上海九江路瑞士汽巴洋行药厂推销员,国民政府司法院法规委员会名誉秘书,利用特殊身份,为红军采购药品,掩护中共中央直属电台,搜集情报,开展统战工作。1947年1月1日在上海不幸病逝。
萧楚女(1891—1927),原名萧秋,字树烈,笔名丑侣、楚侣、初遇、抽玉等。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人。1910年到湖北新军卫戍第一镇入伍当兵。1911年参加了武昌起义和汉阳保卫战。退伍后,考入武昌新民实业学校,开始探索实业救国之路。1915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出任《大汉报》、《崇德报》编辑、主笔,撰文揭露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先后加入利群书社、共存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参与领导学生运动。1922年由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任重庆公学行政委员会委员兼《新蜀报》主笔,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以教员作掩护,领导重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四川的革命斗争。1925年赴上海,参与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并参加了“五卅”运动。不久,调任中共豫陕区委宣传部部长,协助组建河南青年协社,主编党的机关刊物《中州评论》。1926年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兼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教授,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撰写革命檄文,与国民党右派展开斗争。1927年4月22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史鼎新(1890—1954),原名史宗铭,化名丁丕杨。甘肃省临洮县人。1908年考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了辛亥武昌起义。后到保定军校第一期、北京陆军大学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历任西北边防军第一师参谋,甘肃督军公署新军训练处副主任,陇南讲武堂教育长,陇南边防军别动队副总队长、工兵营营长,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部第八路军参谋长。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参加了陕西大荔、凤翔、河南洛阳等地的战斗。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十师参谋长,洛阳工兵学校教育长,甘肃讨逆军第四路司令,兰州绥靖公署新十四师参谋长。1931年因不满当时政治的黑暗,愤然辞职还乡。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少将参议,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高参。1937年底,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参加了反蒋团体大众生产合作互助社。1941年在兰州发起成立西北民主政团,并任主任委员;参与策划甘南农民起义,反抗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将西北民主政团改建为中国民主同盟甘肃支部。1947年由葛曼、王新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以国民党中将参议的身份,协助中共陇右工委开展地下斗争,策反国民党军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商业厅副厅长、省工商联筹备处主任委员,民建兰州市分会筹委会主任委员。1954年1月23日在兰州逝世。 鲁自诚(1893—1969),字鸣三。浙江省绍兴县人。1910年成为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旅)的一名战士。1911年参加了武昌起义。后到武昌民国公学、武昌高级师范附中、北京工业学校、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继续寻求革命真理。1924年回国后,由李立三、江竹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了天津市工人总罢工。不久,虽因被捕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仍在湖北省总工会、宁沪杭铁路工会开展工作。1931年经刘健生、阮啸仙介绍重新入党,到上海从事工运工作和情报工作,任上海总工会组织委员、中共党团书记,中共上海市沪东区委书记、杭州市委代理书记、无锡市委书记。1937年抗战爆发后,根据党的指示,出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少将副参谋长、皖南游击司令部(新四军的外围组织)司令员,国民党中央训练团中将设计委员,中国工矿银行常务董事,积极开展统战、策反和秘密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贸易处处长、西南工业部驻京办事处主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顾问,国务院参事。1969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李六如(1887-1973),原名李运恒,字韵生,化名抱浪、宝良、训生。湖南省平江县人。1908年到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一营左队当兵,并加入了反清革命团体文学社。1911年参加了武昌首义和阳夏战役。先后任湖北军政府秘书、新军第四镇第十六标标统(相当于团长)。1913年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1918年毕业后,任湖南省平民教育促进会副董事长,湖南省县报联合会会长,创办工厂和平民学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尝试。1921年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岳阳第一个共产党员。而后,历任中共湘区委员会文委委员,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党务处处长、第二军军校政治部指导主任兼政治教官、第二军四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平江创办报纸,组织农民武装,策划秋收暴动。因遭到通缉,乃赴新加坡从事革命活动,任中共南洋临委宣传部部长,《天秤日报》总编辑。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干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内务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财经人民委员部税务局局长、国家银行总行副行长兼银行专修学校校长。1936年在江西吉安被国民党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奔赴延安,任毛泽东办公室秘书长,中共中央财经部副部长,中共热河省委常委兼省政府秘书长,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经学校校长,东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长兼法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全国政协常委。1973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
陶峙岳(1892—1988),原名陶纪常,字岷毓,化名陶锄。湖南省宁乡县人。1911年考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参加了武昌首义,被编入湖北军政府警卫队。次年返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年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深造。毕业后,任湖南省督军公署上尉参谋,湘军第六混成旅步兵第一营营长,湖南陆军第一师十九团团长,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和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的作战。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三旅一团团长,率部在湘鄂边境马回岭、安徽当涂一带与北洋军展开激战。大革命失败后,任国民党第四十军三师副师长、师长,第三十七军八师师长。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率部在蕴藻浜一带坚守阵地22天,赢得“抗日名将”的美誉。此后,相继任国民党第七十六军、第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河西警备司令,西北行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新疆警备总司令。1949年9月在新疆率部起义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南省人大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为新疆的建设与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2月26日在长沙逝世。
周武彝(1888-1989),字光有。湖北省广济县 (今武穴市)人。1910年考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参加了文学社的反清救国活动。1911年参加了武昌起义,并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军事检查员。1912年入保定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任湘军游击营连长,湘军讲武堂战术教官,湖南陆军第四师军官教导队队长。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最先率部攻入长沙城内。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二师第二补充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第三十六军参谋长,第四军副军长,暂编第二师师长,第五十三师参谋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历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驻上海中将专员兼京沪杭铁路局军事专员办公室主任,粤汉铁路局专员办公室主任,军事委员会铁道运输司令部粤汉线司令部中将司令,亲临前线指挥调度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1948年底,在北平随平津区铁路管理局起义。随后,又参与策划了湖南起义,保护了长沙附近的捞力河、浏阳河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任衡阳铁路局长沙办事处处长,武昌铁路分局、衡阳铁路分局副局长,湖南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2月13日在广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