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笔者根据自己一年来对以活动为主的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就活动教学的对策作的研究,谈一些看法。
一、活动的内容
1.内容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
本课程旨在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让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因而,教材内容编排时都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活动,但是有许多活动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加以调整,从而真正做到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如第一册《品德与生活》中《我的爸爸妈妈》教学时,有一个活动环节是通过介绍父母的职业培养对父母的自豪感。然而,从本校学生家长的职业调查来看,很多家长都没有职业或是没有固定职业,若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培养自豪感较困难。针对实际情况,处理教材时,不妨通过夸夸父母的特长、父母的本领的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又如第二册《上超市》一课,教材介绍的是上大型超市的一般步骤,对于大城市中的学生来说较实用,而农村学生接触的是一些小超市甚至是小卖部,根据实际情况,农村学生应重点去了解学习、体验小超市的一些规矩,对上大型超市的规矩作一般了解,真正体现活动的实效性。
2.内容要注意联系和连续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呈现给儿童的是彼此联系的活动和体验,因而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与以往活动、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例如教学第一册《麻烦事,我不怕》,当遇到迟到了、忘了带学习用品等这些麻烦事时,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心情、想办法、找原因去克服,再以类似的方法,扩展到解决平时生活中与同学、与家长发生矛盾的烦恼,从而明白困难、烦恼事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的道理。
二、活动的过程
1.促进学生脑“动”
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
2.激发学生口“动”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辨明真伪。
3.诱发学生心“动”
新世纪、新形式,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也必然有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课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使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又进一步“学会生活”。《实话实说》等类的电视节目都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很有创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因此我们的思品课堂也应多一些类似的创意,通过开放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品德课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真正诱发学生心“动”起来了。
4.引导学生手“动”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教学《春天来了》,我设计了“我们播种春天”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积极地参加小种植活动。再教学《品德与生活》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瞧,这是我种的蒜苗!”“老师,我种的茉莉花籽已经长出小苗了!”“看,这是我的观察记录!”……此外,我还通过让孩子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培养孩子的劳动和操作技能。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三、活动的延续
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把校内外、课内外各种有用的资源调动起来,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教学,进而达到本课程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服务这一目的,如教学《家人的爱》,邀请家长们也一起参加,通过多次与父母的互动,如向父母说一句话和父母做游戏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与父母亲近,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这样多渠道的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激活《品德与生活》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动”策略,真正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动”起来,能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活动的内容
1.内容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
本课程旨在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让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因而,教材内容编排时都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活动,但是有许多活动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加以调整,从而真正做到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如第一册《品德与生活》中《我的爸爸妈妈》教学时,有一个活动环节是通过介绍父母的职业培养对父母的自豪感。然而,从本校学生家长的职业调查来看,很多家长都没有职业或是没有固定职业,若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培养自豪感较困难。针对实际情况,处理教材时,不妨通过夸夸父母的特长、父母的本领的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又如第二册《上超市》一课,教材介绍的是上大型超市的一般步骤,对于大城市中的学生来说较实用,而农村学生接触的是一些小超市甚至是小卖部,根据实际情况,农村学生应重点去了解学习、体验小超市的一些规矩,对上大型超市的规矩作一般了解,真正体现活动的实效性。
2.内容要注意联系和连续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呈现给儿童的是彼此联系的活动和体验,因而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与以往活动、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例如教学第一册《麻烦事,我不怕》,当遇到迟到了、忘了带学习用品等这些麻烦事时,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心情、想办法、找原因去克服,再以类似的方法,扩展到解决平时生活中与同学、与家长发生矛盾的烦恼,从而明白困难、烦恼事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的道理。
二、活动的过程
1.促进学生脑“动”
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
2.激发学生口“动”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辨明真伪。
3.诱发学生心“动”
新世纪、新形式,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也必然有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课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使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又进一步“学会生活”。《实话实说》等类的电视节目都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很有创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因此我们的思品课堂也应多一些类似的创意,通过开放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品德课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真正诱发学生心“动”起来了。
4.引导学生手“动”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教学《春天来了》,我设计了“我们播种春天”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积极地参加小种植活动。再教学《品德与生活》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瞧,这是我种的蒜苗!”“老师,我种的茉莉花籽已经长出小苗了!”“看,这是我的观察记录!”……此外,我还通过让孩子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培养孩子的劳动和操作技能。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三、活动的延续
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把校内外、课内外各种有用的资源调动起来,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教学,进而达到本课程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服务这一目的,如教学《家人的爱》,邀请家长们也一起参加,通过多次与父母的互动,如向父母说一句话和父母做游戏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与父母亲近,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这样多渠道的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激活《品德与生活》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动”策略,真正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动”起来,能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