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技论文数量高速增长,高等院校是主力军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8200多种重要期刊,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为主,同时收录部分基础教育、大众科普等,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全文文献总量2200多万篇。按年查询就可以获得该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表1(截至2008年5月29日)显示,科技论文数从1997年的100.4万篇增加到2006年的231.4万篇,10年间增加了1.3倍;在收录的论文数量中,在作者中用“学院”或“大学”查询,就可以得到高等院校作者的论文,从1997年的25.4万篇到2006年的93.0万篇,高等院校的论文数增加了2.66倍,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97年的25.3%增加到2006年的40.2%。2007年的数据目前仍在变化,但从2007年的总体比例来看,高等院校的论文比例仍然在升高,达到42.04%。在2006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论文数为40.5万篇,高等院校的论文数就占到66.07%。表2显示:2006年SCI、EI、ISTP三系统中国的收录论文总数达到17.2万篇,占国际论文总数的8.4%,按照国际论文数量的排序,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006年高等院校为14.37万篇,占国际论文总数的83.7%,而2004年这个比例为80.7%。2006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7.1万篇,排在世界第5位。2006年高等院校占SCI、EI、ISTP三系统的比例分别为78.83%、83.71%和86.26%,高等院校论文在国际科技论文中所占比例很高。
高校的科研论文服务面向的不仅是科研申报、职称评定,也包括岗位考核、职务考核、研究生毕业或答辩,还包括本科院校的评估论文。当在网上看到武汉某高校教师用编织袋送科研成果时,开始还觉得惊奇,但从近几年高速增长的科技期刊论文发表统计数据和我们期刊编辑统计及处理的论文稿件数量情况发现,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
高校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数低
文献计量学奠基人加菲尔德曾依据数据,发现引文计量是人才评价的有效工具,通过计量科研人员的论文被引数,可以衡量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经验来进行。一篇学术价值很高的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后,迟早总会引起同行的关注和引证。一般情况下,质量高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就多。按SCI网络版数据库统计,2001年~2005年SCI收录论文总数前6个国家论文、引文及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见表3。2006年与2005年以相同的口径相比,中国SCI论文的总数增加了4.3%,被引次数由13.3万次增加到17.1万次,按1997年~2006年的统计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为3.93,比上一年度统计的3.85略有增长。论文价值可以用学术价值和形式价值来衡量。论文的学术价值是由其内容决定的,是指论文在内容上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在写作技巧上则要求文字简洁、观点鲜明、图表恰当等。论文的形式价值,主要体现在科技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和论文发表后带来的附加效应,如论文被收录和转载、引用和论文获奖等。中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低,宏观上也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国际论文的整体价值与论文水平。通过对2005年排名前20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被SCI收录论文统计数据对比发现,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累计被引次数贡献率明显低于科研机构。
基本科学指标所统计的中国十大高校从1997年1月到2007年8月31日所发表的论文总数、总被引用次数和每篇平均引用次数(或称引用率),都大大低于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显示了我国高校和国外著名高校在科技创新力上的巨大差距。高等院校科技论文是高等院校科技环境和科研能力的体现,也代表了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科技论文引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三:其一,管理制度上有缺陷,以数量统计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过分依赖量化的考核迫使教师围着“论文”转。其二,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于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理等不同学科,忽略了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其三,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模仿跟踪多,自主创新少,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原始创新的成果更加少,且封闭的研究环境导致了许多高校之间进行大量的重复研究工作。
当大量的高质量论文走向国际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期刊面对的又是怎样的环境呢?尽管我们知道科技无国界.但从科技文献引用的统计分析数据来看,熟悉的语言和容易获取的渠道是被引用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世界优秀科技期刊相差很大。而一些国际性知名期刊和出版发行机构纷纷进军中国。争夺优秀稿源和市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朱作言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时指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任重而道远。国际上通常用“影响因子”来衡量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数字越高表明期刊的学术水平越高。国外一些国际权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能达到20~30,可中国的期刊被引用率还很低,除个别能达到4,大多数都只有1或零点几。朱作言认为,这远远不能反映中国的学术水平。“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舞台,没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就不能得到完整体现。”
科技论文发展状况的探讨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温家宝总理在大连200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词中说,要“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的确,创新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词。自从20多年前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以来,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标志之一的科学论文,其数量一直在上升。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确定:到2020年,我国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要进入世界前5位。很明显,未来的科学论文的统计更多地侧重于以论文的被引篇数和次数为依据。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也就是10年多一点的时间,要想达到《纲要》的要求,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与排在世界第5的法国之间的差距是显著的。
高速增加的论文数量和低的引用率,反映了我国高校科研在目前制度下的弊端。在各个高校竞争激烈的情景中,能否得到政府的重点资助,能否申报到课题,能否发表数量多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处境。有研究显示,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高水平的教师,工作的重点并不是在科研工作上,而是在跑科研项目上。而得到的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其研究项目绝大多数靠研究生来完成,且一个项目分多个题目完成,同一题目又有多个研究生共同研究,而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获得答辩权,多个研究生基本内容相同的论文分别投向不同的期刊。同时,为职称评审、申报课题增加论文数量的砝码,将一篇内容的论文分为几篇论文发表。记得有位社会学专家说过.一种错误行为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主要原因应当从当事人自己身上找,如果发生在许多人身上,主要原因就应当从制度中找。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国内好的稿件普遍外流。因为高水平的论文一旦在国外的某些影响大的期刊上发表以后,被国际同行关注、引用的几率更大,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葛墨林表示,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稿件质量是关键。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建议,国内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学者要身先士卒,把优秀稿件优先投到国内的期刊上。“我们自己都不支持,谁来支持。”
近几年来,一方面随着高等院校科技环境的不断改善,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国际交流渠道不断扩大,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参与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论文的作者和科技期刊越来越重视参考文献的著录,参考文献的著录日益规范,科技期刊论文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这是我国科学研究环境改善和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的体现。我们不应神话SCI,但SCI收录的论文及统计数据,从宏观上反映出国际论文的状况。我国大量的SCI收录论文未被引用、且篇均被引次数一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编校 郑艳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8200多种重要期刊,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为主,同时收录部分基础教育、大众科普等,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全文文献总量2200多万篇。按年查询就可以获得该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表1(截至2008年5月29日)显示,科技论文数从1997年的100.4万篇增加到2006年的231.4万篇,10年间增加了1.3倍;在收录的论文数量中,在作者中用“学院”或“大学”查询,就可以得到高等院校作者的论文,从1997年的25.4万篇到2006年的93.0万篇,高等院校的论文数增加了2.66倍,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97年的25.3%增加到2006年的40.2%。2007年的数据目前仍在变化,但从2007年的总体比例来看,高等院校的论文比例仍然在升高,达到42.04%。在2006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论文数为40.5万篇,高等院校的论文数就占到66.07%。表2显示:2006年SCI、EI、ISTP三系统中国的收录论文总数达到17.2万篇,占国际论文总数的8.4%,按照国际论文数量的排序,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006年高等院校为14.37万篇,占国际论文总数的83.7%,而2004年这个比例为80.7%。2006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7.1万篇,排在世界第5位。2006年高等院校占SCI、EI、ISTP三系统的比例分别为78.83%、83.71%和86.26%,高等院校论文在国际科技论文中所占比例很高。
高校的科研论文服务面向的不仅是科研申报、职称评定,也包括岗位考核、职务考核、研究生毕业或答辩,还包括本科院校的评估论文。当在网上看到武汉某高校教师用编织袋送科研成果时,开始还觉得惊奇,但从近几年高速增长的科技期刊论文发表统计数据和我们期刊编辑统计及处理的论文稿件数量情况发现,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
高校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数低
文献计量学奠基人加菲尔德曾依据数据,发现引文计量是人才评价的有效工具,通过计量科研人员的论文被引数,可以衡量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经验来进行。一篇学术价值很高的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后,迟早总会引起同行的关注和引证。一般情况下,质量高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就多。按SCI网络版数据库统计,2001年~2005年SCI收录论文总数前6个国家论文、引文及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见表3。2006年与2005年以相同的口径相比,中国SCI论文的总数增加了4.3%,被引次数由13.3万次增加到17.1万次,按1997年~2006年的统计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为3.93,比上一年度统计的3.85略有增长。论文价值可以用学术价值和形式价值来衡量。论文的学术价值是由其内容决定的,是指论文在内容上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在写作技巧上则要求文字简洁、观点鲜明、图表恰当等。论文的形式价值,主要体现在科技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和论文发表后带来的附加效应,如论文被收录和转载、引用和论文获奖等。中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低,宏观上也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国际论文的整体价值与论文水平。通过对2005年排名前20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被SCI收录论文统计数据对比发现,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累计被引次数贡献率明显低于科研机构。
基本科学指标所统计的中国十大高校从1997年1月到2007年8月31日所发表的论文总数、总被引用次数和每篇平均引用次数(或称引用率),都大大低于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显示了我国高校和国外著名高校在科技创新力上的巨大差距。高等院校科技论文是高等院校科技环境和科研能力的体现,也代表了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科技论文引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三:其一,管理制度上有缺陷,以数量统计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过分依赖量化的考核迫使教师围着“论文”转。其二,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于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理等不同学科,忽略了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其三,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模仿跟踪多,自主创新少,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原始创新的成果更加少,且封闭的研究环境导致了许多高校之间进行大量的重复研究工作。
当大量的高质量论文走向国际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期刊面对的又是怎样的环境呢?尽管我们知道科技无国界.但从科技文献引用的统计分析数据来看,熟悉的语言和容易获取的渠道是被引用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世界优秀科技期刊相差很大。而一些国际性知名期刊和出版发行机构纷纷进军中国。争夺优秀稿源和市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朱作言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时指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任重而道远。国际上通常用“影响因子”来衡量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数字越高表明期刊的学术水平越高。国外一些国际权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能达到20~30,可中国的期刊被引用率还很低,除个别能达到4,大多数都只有1或零点几。朱作言认为,这远远不能反映中国的学术水平。“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舞台,没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就不能得到完整体现。”
科技论文发展状况的探讨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温家宝总理在大连200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词中说,要“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的确,创新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词。自从20多年前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以来,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标志之一的科学论文,其数量一直在上升。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确定:到2020年,我国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要进入世界前5位。很明显,未来的科学论文的统计更多地侧重于以论文的被引篇数和次数为依据。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也就是10年多一点的时间,要想达到《纲要》的要求,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与排在世界第5的法国之间的差距是显著的。
高速增加的论文数量和低的引用率,反映了我国高校科研在目前制度下的弊端。在各个高校竞争激烈的情景中,能否得到政府的重点资助,能否申报到课题,能否发表数量多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处境。有研究显示,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高水平的教师,工作的重点并不是在科研工作上,而是在跑科研项目上。而得到的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其研究项目绝大多数靠研究生来完成,且一个项目分多个题目完成,同一题目又有多个研究生共同研究,而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获得答辩权,多个研究生基本内容相同的论文分别投向不同的期刊。同时,为职称评审、申报课题增加论文数量的砝码,将一篇内容的论文分为几篇论文发表。记得有位社会学专家说过.一种错误行为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主要原因应当从当事人自己身上找,如果发生在许多人身上,主要原因就应当从制度中找。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国内好的稿件普遍外流。因为高水平的论文一旦在国外的某些影响大的期刊上发表以后,被国际同行关注、引用的几率更大,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葛墨林表示,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稿件质量是关键。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建议,国内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学者要身先士卒,把优秀稿件优先投到国内的期刊上。“我们自己都不支持,谁来支持。”
近几年来,一方面随着高等院校科技环境的不断改善,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国际交流渠道不断扩大,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参与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论文的作者和科技期刊越来越重视参考文献的著录,参考文献的著录日益规范,科技期刊论文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这是我国科学研究环境改善和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的体现。我们不应神话SCI,但SCI收录的论文及统计数据,从宏观上反映出国际论文的状况。我国大量的SCI收录论文未被引用、且篇均被引次数一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编校 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