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古戏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戏台上,古代英雄们的伟业还在被吟唱,平民巷里的悲欢离合还在上演。这些故事不知从何时起,就已存在于此地老人们的记忆中,并传递给也将成为老人的下一代。
  在京郊门头沟区,有一个名叫斋堂的小镇,从镇上向西望去,可看到层叠的山脉连绵,延伸到无限的远方;沿着公路环山爬行,经过一些小小的村落,灰色的房屋零散地坐落在两侧的山坡上,家家屋前都有些果树,可以瞥见红澄澄的柿子,偶尔还可听见狗吠鸡鸣声,更显山中生活的宁静缓慢。一直向上走去,经过双石头村、爨底下村,穿过一条名为爨里安口的峡谷,原来的公路便成了碎砂石子路,再步行上将近一个小时,就可看到前方的又一个小村——柏峪。
  戏就在这里唱。这里是古时京西进出北京唯一的关口,要是再向上,就可见到古长城的城墙了。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进村的碎砂石路把村子从中间分成两半,路的两侧就是高高的山脉,房屋从平地起沿着山坡缓缓地一层层升高。老房子不多,屋子多为抗战后重建,因抗日战争时期,本村曾是日军驻扎的据点,所有的老屋都被烧毁,无一幸免。引人注意的是,在路边的一侧,有一处被围起来大大的空场,空场中有一个可容纳百人的大礼堂。这里原先是一个大戏台,与老屋一起被炮火化为灰烬,解放后重建为室内的礼堂,是村里逢年节时唱大戏的专用场地。
  这里的村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被称为“柏峪大秧歌”或“柏峪秧歌戏”,并且有自己的秧歌剧团。在这远离尘嚣的小山村里,历史与文化以其不同于外界的独特方式进行着延续。
  
  山村的独特古戏
  
  柏峪村现存的村戏有两种,一种是秧歌戏,另一种是山梆子。在这之前还有一种“蹦蹦儿戏”,但今已失传,无人会唱。而山梆子却并不少见,这山中的附近其他村落也有梆子戏,翻过山去再远些还有河北梆子。这是因为梆子戏是解放后镇上请了老师来教的,山里几个村子的梆子戏都是一师之徒;但秧歌戏就不同了,尽管有的剧种也有“秧歌”这一名称,但柏峪村的唱腔十分独特,在全国目前只发现本村一处,再无其他,而且与远近各个剧种的唱腔均不相似。
  秧歌戏是声腔式戏曲,其唱腔被村民们形容为“九腔十八调”,极言其多。笔者一天晚上在团长陈永禄家里拜访时,正巧赶上5位村民陆续来串门,他们都是剧团里的骨干成员,时令已是立冬,往年这时已经开始为春节的大戏排练了,但今年村里要通太阳能,活还没有忙完,村民秋收之后每天还在山上“打坑”,因此排练迟迟没有开始。说起“九腔十八调”,老艺人们就纷纷数起各种调式来。
  秧歌戏里唱得最多的两种调子是“水胡”腔和“娃娃”腔,分为男水胡、女水胡和男娃娃、女娃娃,这里的男、女是指剧中角色的性别,而非演唱者本身,同样分为男女腔调的还有头行板子、哭糜子和还魂片子,各分男女,韵律有所不同。有些调式因为通常男唱的多,女腔就慢慢被忘记了,如大清阳子、二清阳子、甩炮、秃爪龙、贵芝相、山坡羊,多为男唱;通常是女唱的有莲花落和二板起腔。这些调式的特点和作用各不相同,例如二板起腔只有一句,用于一段唱词的开头,起引入、过渡的作用;而哭糜子调多用于唱悲腔时,而还魂片子多用于人物临死之前的独白。
  尽管是山野村戏,在角色行当、动作表演、剧情结构、人物性格、语言特色方面,秧歌戏丝毫不逊于文人创作的舞台剧本。其角色行当和京剧类似,分为生、旦、净、末、丑,生下又分老生、小生、武生等,旦下又分老旦、小旦、武旦等,行当周全。人物的服饰、行头、脸谱也与京剧大致相同,个别角色如徐延昭、包拯的脸谱在细节上略有分别。
  交谈的时候,陈永禄团长从床下拉出一个纸箱,里面全是笔记本和各色纸张,记录着十几出戏的台词,其中梆子剧本有《算粮登殿》,秧歌剧本有《罗衫记》、《卖水》、《水牛阵》、《狮子洞》、《遨山灯》、《烧骨记》、《小金缎》、《渡林英》、《过山》、《还魂带》等等。老艺人陈文良告诉我,他最爱唱《卖水》,这出戏讲的是赵美荣女扮男装进京赶考,得了状元后让自己的丈夫顶替,不慎被人发现,触怒了皇帝,下谕旨斩首,是包公救了美荣的命。老人回味说,这是过年时的经典剧目,二板起腔后,30多个角儿轮番登场,高亢豪放的唱腔每每都让乡亲们忘记白天黑夜,忘记了严冬的寒冷,只听得戏台上火热的表演和不断的叫好声。
  当晚,几位老人就在团长家里为我们唱了起来。秧歌戏以四弦胡琴伴奏,临时找不到,61岁的陈有发老人便以二弦胡琴暂时代替;没有鼓、锣、镲,老人们便以口发声模拟乐团,为我们演唱了《罗衫记》里“苏云辞母”和《邀山灯》里的“圆梦”片断。笔者有幸听到这古老的秧歌剧种,浑厚,苍凉,高亢,古朴、豪放。秧歌戏的唱词接近于文言白话,有诗文名句,也有番情俚语。可是,村里喜欢这些故事的年轻人不多,能够理解这些唱词的人就更少了;过去山民们大多不识字,许多老人连唱了一辈子的唱词也说不清是什么意思。
  除了已经记下的剧本以外,柏峪秧歌里还有很多已经唱不全的戏,如《西河沿》、《木鱼》等等:而最后一位会唱《田氏劈棺》的老人已于今年夏天去世,这出戏已经整本失传。
  
  古戏渊源——口述的记忆
  
  在所有人的眼里,秧歌戏的起源都是一个谜,据考证有可能是受江西“弋阳腔”影响下而产生的“高腔”。高腔自明代开始流传各地,并与各地声腔结合形成不同流派,但因为所有剧目都是口传的,没有剧本,所以这一说法也并未发现可考的文字依据。至于这种声腔是如何传入这偏僻的小山村的,老艺人们说:从柏峪村沿山路继续向上走不远,有被当地人称作“黄草梁”的古长城遗址;中有一个关口名为天津关,明朝时有官兵把守,据说士兵中的浙江人较多,秧歌戏就是由他们传入的。
  几百年来,秧歌戏的留传并非世袭,而是有兴趣者即可参加,往往是农闲时节,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休息时,有兴趣者即可自己向会唱的老人请教,慢慢学的多了,就可以加强训练参加下一次的演出了。但是这其中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柏峪秧歌戏的传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也正是为何秧歌戏只在柏峪村独有,而没有流传到其他村落的原因。
  在追溯秧歌戏历史源头的时候,团长陈永禄的说法是,秧歌戏自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原名为“燕歌”,也俗称“秧歌”、“燕乐”,因地处古燕国地区而得名。但是,这种说法很难得到证实,仅凭这一名称而认为起自燕国,证据不够充分。不过,秧歌戏原名“燕歌”戏是得到了所有老艺人的肯定的,因为秧歌戏所有的剧目、唱词都是一代代口头流传下来的,所以关于唱词、调式等等 的具体写法至今都无法确认是哪个汉字,所以“燕歌”流传得久了,就软化为常说的“秧歌”戏。笔者还想追问再多的细节,老艺人们却连连摆手,所有的信息都是从老辈人口里传下来的,如今年代已远,无人能详了。
  关于“燕歌”和“燕乐”,史书确有记载:“燕乐”始见于《周礼·春宫》,指天子与诸侯宴饮宾客使用的民间俗乐。《元史》载:元代有宫县登歌,分文、武,舞于太庙。称“燕乐”,民称“燕歌”,雅俗兼备。据了解,在清代、民国时,柏峪燕歌戏经常应邀外出“卖台”,曾到过天桥、矾山、怀来、涿鹿、蔚县和周边村落,据《清史》记载,乾隆帝庆祝60大寿时还调过燕歌戏。这是燕歌戏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了。
  
  盛况不再
  
  从前,柏峪村村民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秧歌戏。无论大小节日都要唱台戏,二月二龙抬头,七月十五,八月十五,过年时最为隆重,要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唱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昼夜不停;一部《卖水》能唱上一个昼夜,《罗衫记》也要十几个小时,这样的剧目有上百出,过完年了也不会重复,村民几乎人人能登台。剧团有五六十人的规模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
  然而,曾经名声大噪的戏班如今只剩下5位老艺人,最年轻的也63岁了。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上学,村里只有老人们日日生活,能够静下心来跟着老人们学习唱念做打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剧团现有编制演员30人,平均年龄是50多岁。而且,很多演员也是才学戏不久,刚刚起步,唱腔尚拿捏不准,一旦失去老人们脑海中的记忆,谁都无能为力,柏峪秧歌戏面临着濒危的处境。陈永禄团长为此深深担忧,他自己买了笔记本,平时干完地里的活,闲暇时就找村里会唱的老人们把唱词和相关的演出要求、状况记录下来。老人们回忆,从前的剧目大约有100多出,但在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时期里,很多剧目因为久不演唱已经失传,很多老演员也因多年不唱而记不清台词,如今有存目的是30多出,而能够完整唱下来,台词不残的就剩下十几出了。
  原来的上百出剧目,每出都有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字的唱词,号称有“九腔十八调”的十几种唱腔,生、旦、净、末、丑几个行当,舞台布置,道具,演员的动作、表情,从前都是一代代口耳相传,没有任何文字的记载,全凭演员的记忆。去年,几位老演员相继辞世,这更使团长感到保存剧种的紧迫,“会唱戏的老人一个个都走了”,剧目尚未整理,几十出已经失传,仅存名目而不知腔调、台词,后继无人的局面令人扼腕叹息,却无能为力。患有眼疾的老团长只能以记录剧本的方式进行力所能及的挽救,“现在就是要抢时间,多整理一些资料,总要传下去呀!”
  还有一位80多岁的抗战老英雄谭永真,家里珍藏着他过年时在戏台上唱秧歌戏的剧照:和他一同参加过抗战的另一位老人谭永茂,当年是村上最好的旦角,现今床边还放着胡琴,提起唱戏激动不已,为我们讲述当年为十里八村演出的盛况,并连连唱了几段,气韵丝毫不减;还有他的叔伯兄弟陈文良,这位年近70岁的“青衣”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却又遗憾地说,近十年没有登台的他永远也无法扮成婀娜的角色亮出嗓子唱戏了:“我的眼睛坏了!”
  秧歌戏早就在城市舞台上消声匿迹,却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京西深山老村里扎根了几百年。它是山民几百年来自娱自乐的方式,也承载着记录历史的责任。从说不清的传入,到最为辉煌繁盛的兴旺年代,再到如今日趋冷清衰微,戏文传唱的本身就是一部历史。面临唱腔的失传,唱词成了纸上的活化石,演出从逢年过节都唱减少到只有过年才唱,有了新的戏台之后观众却不如从前等等堪忧的状况,抢救是紧迫的;但是,在扼腕叹惜之余和努力改变之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和面对的,也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是,在整个社会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中,古老文明的生活土壤在缩减,农村本土文化生存空间对于城市的他者文化的让位,是否就是文化和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所自然选择的延续方式?
  [责任编辑]常汝先
其他文献
并非所有奥斯卡奖获得者都会迎来职业生涯的一片坦途。有时候,奥斯卡也会适得其反关于奥斯卡得主平步青云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得够多了。 Not all Oscars winners will find t
秸秆浑身是宝,它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是有机肥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含有氮、磷、钾和钙、镁、硫、硼、铁等微量元素,还有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长素和活性物质,能为作物生长提供一个平衡的
燃料品质对现在及未来发动机的排放和控制系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高排放水平的汽车需要高质量的燃料。虽然汽车能源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由于资源、技术、成本、效益和
交际教学法,顾名思义即以交际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交际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同时学生通过这种交际过程,掌握和学习语言。当今交际法虽已广为应用,但由于受传统
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整整30年。作为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突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得益于改革
目的 探讨及分析中国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及病因分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中山眼科中心葡萄膜炎诊室接诊的1200例(男性690例,女性510例)葡萄膜炎患者 根据解剖特点进行了临床分
秘密特工伊森·亨特自从上次事件后,隐藏了身份,准备过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他的女友偶然卷入了一宗军火走私案,为了保护女友,伊森只身击退了犯罪分子,然而这场战斗
这是一部国际化班底制作、供全球怀旧的娱乐大片,故事俗套、笑料生硬,只不过它恰到好处地打开了集体记忆的闸门漫画英雄“忍者神龟”14年后重返大银幕,继续干着拯救世界的活
清秀机敏、干练利落的厉玲给外界的印象是:她永远在挑战自我,人生路上永不停息,是一个喜欢在风口浪尖上张扬的女人。在群英荟萃的巾帼豪杰中,厉玲幸运地被中央电视台选为“
一种新型抛秧机械——水稻钵苗行栽机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研制成功。它解决了传统的抛秧机械不能使秧苗有序成行的难题,为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5月13日,这项“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