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愈加紧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许多人集中于对新技术带来的信息碎片化、文化表浅化以及传统文化缺失等的文化焦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放远目光,理性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大众媒体身为时代文化的传播者,更应兼收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精华,守护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警戒线,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关键词]大众媒体 信息时代 文化传媒化 文化焦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17-01
一.文化传媒化将成为事实
很多学者已明确指出,文化的传媒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文化事实,周宪在其《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现理性》一文中说,技术给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文化的媒介化,或者说,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是正在转向媒介化的文化;有的学者甚至指出,中国当前最富活力的大众文化就是传媒介入的结果,甚至认为大众文化就是一种媒介文化,并使得中国当前的文化版图走向复杂化。
文化传媒化,细分来有两个层次及。从浅层来说,是指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与信息都是藉由大众媒体来发行和传播的,因而得以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流通面世。在这种认知层面上,传媒只是文化流通的载体和渠道,它对于文化产品的内容和性质并没有影响。陈力丹认为,与其他渠道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承和融合。就深层来说,文化的传媒化是指传媒对文化的重塑,也就是说,传媒不仅是载体,更是一种催化剂,改变着文化的形态和性质。麦克卢汉就是这一认识的代表人,他认为,文化的变迁在根本上是由媒介形态决定的,而且人的感知方式本身也由技术媒介加以塑造成型。他举例说,电灯出现的真实意义不在于它所带来的光明,而更在于它对传统时空关系的改变,以及对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方式的重构。后来的法国学者鲍德里亚说得更为明确:“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所传送的画面,而是它所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 [1]
二.新技术带来新挑战
诚如《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一文中提到的,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不止微信,还有QQ、微博、博客等诸多现代通信媒体,皆成为如今当代文化的传播交流的主渠道。就积极意义而言,传媒在促进人们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方面,提供了快捷多样的形式。拒绝传媒是愚蠢的,然而同时又必须看到,大众传播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又在不断地造成各种新的问题。
1.大众化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受控性带来主流文化缺失、文化传播世俗化
弗洛姆说,过去的危险是人成为奴隶,现在的危险是人成为机器。早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忧虑地预言:“人们整日的生活都花在一些简单的操作上,其结果总是相似或相近;人们没有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通常会变得愚蠢无知,而人是有可能变成那样子的。”现代科技完成了都对自然的全盘机械化和格式化,人们对事实、文化的认知都是来自于大众媒体,新闻代替了事实。选择代替了自由,数据库代替了思想。[2]
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是单向度属性的活动,是一种“无回应”缺乏反馈的话语输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批评道,在机器工业化发展的当代背景下,技术理性成为宰制社会的主要力量;这种横扫一切的力量之下,政治经济、艺术文化、语言文化越来越趋于同质化。
尼尔·伯兹曼指出,电视将人们带入一个娱乐至死年代,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淹没。“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摆脱奴役,而电视却成为一条最便捷的“通往奴役之路”。如今的传播媒介之发达,早已远甚于电视机,在精英文化没落的同时,知识正在走向大众化、世俗化,从而导致另一个问题主流文化缺失的出现。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曾指出:低俗文化的流行,折射出主流文化缺失明确的价值诉求和清晰的价值观。对大众来说,被时潮所裹挟、盲从低俗也许是不经意的,甚至无可厚非,问题是主流文化如何对盲从低俗作出有效的引导?主流文化明晰的价值观应成为社会的一个尺度,然而,当下的某些主流文化(包括主流媒体)被时潮裹挟着炒作热点,致使某些界域内的大众文化一时间成了主流文化的榜样。多元文化思潮激荡中,主流价值诉求的模糊和大众媒体的扰乱视听,使主流文化中的价值引导力不强、声音弱小,诱使大众认同时潮的影响。
2.大众传媒时代文化产业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缺位
传媒势力的拓展使文化成为一种生产,正如肖鹰所说:文化工业的时代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机械复制时代。人的创造能力和想象空间在无所不能的数码机器面前变得微不足道。传媒的大众化以及其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文化推向了商品化发展,当文化成为一项产业,一种商品,受到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的冲击,传统文化已经被推至边缘地带。
在纸质书出现之前,中国人使用竹简和木简,如“学富五车”;孔子周游列国载了半车书,实际不过几本书而已。数字化的电子书比纸质书的出现更具革命性,文字影像构成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实物状态,以比特的形式抽象化存在和传播,汗牛充栋将成为往事;有一天我们将怀揣着一个硬币大小的软盘,它存储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全部藏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的人们有远比古人丰富的知识,但却失去了古人的诗意。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三.信息时代中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
1.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开创了人类社会文化交往的新时代
与以往的文化变迁不同,电子媒介几乎在瞬间就完成了对文化、价值、态度的整体传递。马克思说,随着生存日益社会化,历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21世纪初西方国家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60年代的美国建立了吧全国连成一体的洲际高速公路网,而当代遍布全球的各种信息网络则把全世界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球村。
2.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人类文化传播与产生机制的新发展
信息网络促进了文化民主意识的发展,网络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培养出“平等文化”。在未来的网络社会,人们最缺乏的将不再是信息资源,而是如何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准确选择的能力。网络将冲淡空间距离造成的地域聚集群体观念,创造出超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
四.结语
传媒是社会机体的器官,承接着社会新陈代谢的作用。传承着文化,转达着意识,表达着观点,显现着疮疽,忧患着人世。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閉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参考文献
[1] 论大众传媒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EB/OL].http://li-hch.blog.sohu.com/94536075.html,2008-07-14/2014-02-28.
[2] 杜君立.机器时代的文化焦虑[J/OL].21CN文化大家谈,2013-08-29.
[关键词]大众媒体 信息时代 文化传媒化 文化焦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17-01
一.文化传媒化将成为事实
很多学者已明确指出,文化的传媒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文化事实,周宪在其《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现理性》一文中说,技术给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文化的媒介化,或者说,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是正在转向媒介化的文化;有的学者甚至指出,中国当前最富活力的大众文化就是传媒介入的结果,甚至认为大众文化就是一种媒介文化,并使得中国当前的文化版图走向复杂化。
文化传媒化,细分来有两个层次及。从浅层来说,是指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与信息都是藉由大众媒体来发行和传播的,因而得以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流通面世。在这种认知层面上,传媒只是文化流通的载体和渠道,它对于文化产品的内容和性质并没有影响。陈力丹认为,与其他渠道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承和融合。就深层来说,文化的传媒化是指传媒对文化的重塑,也就是说,传媒不仅是载体,更是一种催化剂,改变着文化的形态和性质。麦克卢汉就是这一认识的代表人,他认为,文化的变迁在根本上是由媒介形态决定的,而且人的感知方式本身也由技术媒介加以塑造成型。他举例说,电灯出现的真实意义不在于它所带来的光明,而更在于它对传统时空关系的改变,以及对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方式的重构。后来的法国学者鲍德里亚说得更为明确:“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所传送的画面,而是它所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 [1]
二.新技术带来新挑战
诚如《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一文中提到的,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不止微信,还有QQ、微博、博客等诸多现代通信媒体,皆成为如今当代文化的传播交流的主渠道。就积极意义而言,传媒在促进人们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方面,提供了快捷多样的形式。拒绝传媒是愚蠢的,然而同时又必须看到,大众传播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又在不断地造成各种新的问题。
1.大众化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受控性带来主流文化缺失、文化传播世俗化
弗洛姆说,过去的危险是人成为奴隶,现在的危险是人成为机器。早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忧虑地预言:“人们整日的生活都花在一些简单的操作上,其结果总是相似或相近;人们没有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通常会变得愚蠢无知,而人是有可能变成那样子的。”现代科技完成了都对自然的全盘机械化和格式化,人们对事实、文化的认知都是来自于大众媒体,新闻代替了事实。选择代替了自由,数据库代替了思想。[2]
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是单向度属性的活动,是一种“无回应”缺乏反馈的话语输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批评道,在机器工业化发展的当代背景下,技术理性成为宰制社会的主要力量;这种横扫一切的力量之下,政治经济、艺术文化、语言文化越来越趋于同质化。
尼尔·伯兹曼指出,电视将人们带入一个娱乐至死年代,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淹没。“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摆脱奴役,而电视却成为一条最便捷的“通往奴役之路”。如今的传播媒介之发达,早已远甚于电视机,在精英文化没落的同时,知识正在走向大众化、世俗化,从而导致另一个问题主流文化缺失的出现。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曾指出:低俗文化的流行,折射出主流文化缺失明确的价值诉求和清晰的价值观。对大众来说,被时潮所裹挟、盲从低俗也许是不经意的,甚至无可厚非,问题是主流文化如何对盲从低俗作出有效的引导?主流文化明晰的价值观应成为社会的一个尺度,然而,当下的某些主流文化(包括主流媒体)被时潮裹挟着炒作热点,致使某些界域内的大众文化一时间成了主流文化的榜样。多元文化思潮激荡中,主流价值诉求的模糊和大众媒体的扰乱视听,使主流文化中的价值引导力不强、声音弱小,诱使大众认同时潮的影响。
2.大众传媒时代文化产业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缺位
传媒势力的拓展使文化成为一种生产,正如肖鹰所说:文化工业的时代是大众传媒的时代--机械复制时代。人的创造能力和想象空间在无所不能的数码机器面前变得微不足道。传媒的大众化以及其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文化推向了商品化发展,当文化成为一项产业,一种商品,受到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的冲击,传统文化已经被推至边缘地带。
在纸质书出现之前,中国人使用竹简和木简,如“学富五车”;孔子周游列国载了半车书,实际不过几本书而已。数字化的电子书比纸质书的出现更具革命性,文字影像构成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实物状态,以比特的形式抽象化存在和传播,汗牛充栋将成为往事;有一天我们将怀揣着一个硬币大小的软盘,它存储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全部藏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的人们有远比古人丰富的知识,但却失去了古人的诗意。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三.信息时代中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
1.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开创了人类社会文化交往的新时代
与以往的文化变迁不同,电子媒介几乎在瞬间就完成了对文化、价值、态度的整体传递。马克思说,随着生存日益社会化,历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21世纪初西方国家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60年代的美国建立了吧全国连成一体的洲际高速公路网,而当代遍布全球的各种信息网络则把全世界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球村。
2.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人类文化传播与产生机制的新发展
信息网络促进了文化民主意识的发展,网络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培养出“平等文化”。在未来的网络社会,人们最缺乏的将不再是信息资源,而是如何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准确选择的能力。网络将冲淡空间距离造成的地域聚集群体观念,创造出超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
四.结语
传媒是社会机体的器官,承接着社会新陈代谢的作用。传承着文化,转达着意识,表达着观点,显现着疮疽,忧患着人世。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閉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参考文献
[1] 论大众传媒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EB/OL].http://li-hch.blog.sohu.com/94536075.html,2008-07-14/2014-02-28.
[2] 杜君立.机器时代的文化焦虑[J/OL].21CN文化大家谈,201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