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1日至6日,第3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我国举行。会议期间,几乎全国所有的媒体都派出了精英强将,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宣传,全方位向受众发布信息。中非合作论坛不仅凸现了我
国的外交实力,媒体对整个事件的跟踪报道也显示其宣传策略是成功的。
面对不和谐声音,坚持用事实说话
2000年我国提出举办中非合作论坛时,一些西方媒体就对此持否定态度。随着中非合作论坛规模的扩大,中国在非洲影响的增强,中非合作使他们担心损害西方国家的切身利益。有些媒体称中国同非洲发展关系就是为了攫取非洲的能源,并将此称为中国在非洲的新殖民主义,重新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媒体对此迅速进行了反击。在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报道原则下,媒体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文献等方法进行说明,如关于中国医疗队的事迹、中国在非洲投资项目的报道、多年来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无偿援助等。同时,采访非洲国家的高官,用来自非洲的声音来驳斥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非洲能力培养基金会执行秘书长、马里前总理苏马纳·萨科就表示,没有任何数据说明非洲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失掉了什么,相反,非洲只有获益。南非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南非斯坦伦布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马丁·戴维斯博士强调,中国没有在非洲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殖民活动,双方没有历史恩怨。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也对“中国威胁论”不以为然,“非洲过去从未见过来自中国的所谓威胁,将来也不会见到①。”
不仅如此,中国媒体还深入到非洲民间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们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在非洲国家发展中中国带来的切身利益和中非之间的深厚友谊。连有的西方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给非洲带来的巨大利益,正如一美国记者撰文称中国投资正改变非洲大陆。(见《环球时报》2006年9月15日 第6版)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质问“非洲新殖民主义者究竟是谁?”将这一问题成功抛还给西方媒体。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追溯,中国媒体报道了英国如何在非洲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并联系当今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只开采、不付出的行为,其结论显而易见。
中西媒体在此次峰会中虽然并没有展开正式的论战,但是中国媒体掌握了大量事实,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宣传,不
仅维护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更使我国的立场和主张得到了广泛宣传。
两面宣传,主动出击
两面宣传,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既突出自己的意见与主张,同时也不掩盖矛盾和问题,在报道对立方的缺陷与谬误时,不忌讳其也有某些优点与长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宣传对象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进行两面宣传比较有效。这是因为, 受过良好教育的宣传对象可能已经了解到正面、反面若干问题, 或者可能已分析推测出这些问题。仅仅反映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会令受众心理产生疑问,从而在对立方寻求解答。社会心理学指出,最早提供的信息,不管正确与否,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鲜明的印象,并且影响着对以后所得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而事实上,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媒体应抓住时机,主动报道矛盾和问题,表明我方正视矛盾且寻求解决之道的立场。
《南方周末》发表的《中非关系中新障碍等待清除》一文指出,随着中非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个别企业急功近利,带来了新问题。2005年4月,中国参与投资的赞比亚查比希铜矿的46名工人在爆炸中罹难,工厂忽视工人权益的事实随之曝光。一些中国人在当地建立的严重污染企业也埋下了与当地关系恶化的隐患。在全国媒体一致为中非关系唱赞歌的时候,《南方周末》从中国的长远利益出发,主动曝光中国企业在非的不良行为,不但为中国未来与非洲的合作敲响了警钟,而且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非的行为予以区分,显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对于中非合作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国媒体也没有回避,并借用了埃塞俄比亚外长塞尤姆·梅斯芬观点,“我们之间的伙伴关系固然也不完美,但是我们想说的是,作为合作伙伴,我们会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我们会不断地处理发展过程中在本国和各个地区中出现的问题②。”最为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问题与矛盾,西方媒体也会“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将其局部放大,造成中国在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假象。中国媒体的主动出击,就能获得首因效应。
除此之外,对于西方媒体的公正报道,中国媒体也予以了肯定。《理性应对吹向中非关系的冷风》一文中指出,虽然有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纽约时报》提所谓“新殖民主义”,但也有德国《经济周刊》等认为,“中国的崛起为非洲创造了融入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历史机遇”“非洲有史以来首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为这块大陆创造这一绝佳契机的正是中国人。”即便在《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上,也不乏客观评价中非关系的文章③。这篇报道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西方媒体对我国的报道立场,其两面宣传的策略体现了我国媒体对公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媒体宣传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小结
我国媒体对中非论坛的报道体现了我国对外宣传策略的逐渐成熟。事实证明,合理运用宣传策略和传播规律是达到宣传有效性的必要手段。然而,在此次宣传中依然有很多不足:首先,媒体大多各自为政,未能充分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新闻信息资源,削弱了宣传报道的整体影响力。各个媒体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对外难以形成合力。
其次,虽然部分媒体能够正视矛盾,主动报道负面消息,但从整体上看,负面报道仍然微乎其微。中国媒体长期以来过分倚重正面报道,淡化甚至忽视负面报道是缺乏国际公信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正视负面现象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也能够展现我国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
再者,从此次的宣传中可以看出,在报道中我国更多地体现官方观点,宣传意味较浓,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中国媒介应懂得在官方和民间观点间取得平衡,而不是一味地为政府唱赞歌或辩解。
以上这些问题也与中国国情和宣传机制有关,有长期重视内宣的原因,我国对内宣传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对外宣传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②http://news.sina.com.cn/z/chinaafrica/
③美国侨报:理性应对吹响中非关系的冷风http://hi.baidu.com/tugou90/blog/ item/ 813ccc3d6133f702bba16789.html
参考资料:
《南方周末》2006年11月9日
《环球时报》2006年9月15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z/chinaafrica/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系)
国的外交实力,媒体对整个事件的跟踪报道也显示其宣传策略是成功的。
面对不和谐声音,坚持用事实说话
2000年我国提出举办中非合作论坛时,一些西方媒体就对此持否定态度。随着中非合作论坛规模的扩大,中国在非洲影响的增强,中非合作使他们担心损害西方国家的切身利益。有些媒体称中国同非洲发展关系就是为了攫取非洲的能源,并将此称为中国在非洲的新殖民主义,重新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媒体对此迅速进行了反击。在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报道原则下,媒体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文献等方法进行说明,如关于中国医疗队的事迹、中国在非洲投资项目的报道、多年来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无偿援助等。同时,采访非洲国家的高官,用来自非洲的声音来驳斥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非洲能力培养基金会执行秘书长、马里前总理苏马纳·萨科就表示,没有任何数据说明非洲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失掉了什么,相反,非洲只有获益。南非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南非斯坦伦布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马丁·戴维斯博士强调,中国没有在非洲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殖民活动,双方没有历史恩怨。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也对“中国威胁论”不以为然,“非洲过去从未见过来自中国的所谓威胁,将来也不会见到①。”
不仅如此,中国媒体还深入到非洲民间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们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在非洲国家发展中中国带来的切身利益和中非之间的深厚友谊。连有的西方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给非洲带来的巨大利益,正如一美国记者撰文称中国投资正改变非洲大陆。(见《环球时报》2006年9月15日 第6版)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质问“非洲新殖民主义者究竟是谁?”将这一问题成功抛还给西方媒体。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追溯,中国媒体报道了英国如何在非洲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并联系当今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只开采、不付出的行为,其结论显而易见。
中西媒体在此次峰会中虽然并没有展开正式的论战,但是中国媒体掌握了大量事实,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宣传,不
仅维护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更使我国的立场和主张得到了广泛宣传。
两面宣传,主动出击
两面宣传,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既突出自己的意见与主张,同时也不掩盖矛盾和问题,在报道对立方的缺陷与谬误时,不忌讳其也有某些优点与长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宣传对象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进行两面宣传比较有效。这是因为, 受过良好教育的宣传对象可能已经了解到正面、反面若干问题, 或者可能已分析推测出这些问题。仅仅反映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会令受众心理产生疑问,从而在对立方寻求解答。社会心理学指出,最早提供的信息,不管正确与否,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鲜明的印象,并且影响着对以后所得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而事实上,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媒体应抓住时机,主动报道矛盾和问题,表明我方正视矛盾且寻求解决之道的立场。
《南方周末》发表的《中非关系中新障碍等待清除》一文指出,随着中非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个别企业急功近利,带来了新问题。2005年4月,中国参与投资的赞比亚查比希铜矿的46名工人在爆炸中罹难,工厂忽视工人权益的事实随之曝光。一些中国人在当地建立的严重污染企业也埋下了与当地关系恶化的隐患。在全国媒体一致为中非关系唱赞歌的时候,《南方周末》从中国的长远利益出发,主动曝光中国企业在非的不良行为,不但为中国未来与非洲的合作敲响了警钟,而且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非的行为予以区分,显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对于中非合作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国媒体也没有回避,并借用了埃塞俄比亚外长塞尤姆·梅斯芬观点,“我们之间的伙伴关系固然也不完美,但是我们想说的是,作为合作伙伴,我们会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我们会不断地处理发展过程中在本国和各个地区中出现的问题②。”最为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问题与矛盾,西方媒体也会“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将其局部放大,造成中国在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假象。中国媒体的主动出击,就能获得首因效应。
除此之外,对于西方媒体的公正报道,中国媒体也予以了肯定。《理性应对吹向中非关系的冷风》一文中指出,虽然有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纽约时报》提所谓“新殖民主义”,但也有德国《经济周刊》等认为,“中国的崛起为非洲创造了融入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历史机遇”“非洲有史以来首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为这块大陆创造这一绝佳契机的正是中国人。”即便在《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上,也不乏客观评价中非关系的文章③。这篇报道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西方媒体对我国的报道立场,其两面宣传的策略体现了我国媒体对公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媒体宣传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小结
我国媒体对中非论坛的报道体现了我国对外宣传策略的逐渐成熟。事实证明,合理运用宣传策略和传播规律是达到宣传有效性的必要手段。然而,在此次宣传中依然有很多不足:首先,媒体大多各自为政,未能充分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新闻信息资源,削弱了宣传报道的整体影响力。各个媒体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对外难以形成合力。
其次,虽然部分媒体能够正视矛盾,主动报道负面消息,但从整体上看,负面报道仍然微乎其微。中国媒体长期以来过分倚重正面报道,淡化甚至忽视负面报道是缺乏国际公信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正视负面现象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也能够展现我国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
再者,从此次的宣传中可以看出,在报道中我国更多地体现官方观点,宣传意味较浓,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中国媒介应懂得在官方和民间观点间取得平衡,而不是一味地为政府唱赞歌或辩解。
以上这些问题也与中国国情和宣传机制有关,有长期重视内宣的原因,我国对内宣传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对外宣传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②http://news.sina.com.cn/z/chinaafrica/
③美国侨报:理性应对吹响中非关系的冷风http://hi.baidu.com/tugou90/blog/ item/ 813ccc3d6133f702bba16789.html
参考资料:
《南方周末》2006年11月9日
《环球时报》2006年9月15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z/chinaafrica/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