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概念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判断、推理证明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数学问题的解决很多事建立在对概念的理解基础上的,而小学生因知识基础和经验方面的不足,加之概念的抽象性,故而对概念的理解就存在困难,这就自然影响了问题解决。如何让学生证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我们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运用 概念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日益发展、更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被放在前所未有的地位。然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自学能力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难以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学生更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如何结合不同数学概念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解和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认识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概念对于相对年龄小、知识少的小学生确实太抽象了,如果仅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也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效果和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此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依托形象思维进行逻辑思维。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既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现成的概念硬加到到学生头脑中,不论学生能否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先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以后的运用过程中慢慢消化;也不能让学生在反复的自我认知和交流中,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适当合理地选用直观教具,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逐渐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先布置学生寻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动手自制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动手、观察、触摸等方法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使他们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既为后面要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概念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有了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对定义进行科学、严谨的讲解,使得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讲授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概念教学的方法
1.直观引入概念,为理解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着手,充分应用教具、多媒体、获得、图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正确、完整的从生活的具体到概念的一般,而应避免抽象式的描述。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学生对分数没有概念,无法正确描述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接着中秋吃月饼的情境,然后利用圆形图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感受分数。当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不仅对分数有了认识,对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分数的大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利用前移来引导学生在对已有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概念,因为概念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數”。同样,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如在梯形的面积学习中,教师就可结合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2.形成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首先,要注重通过引导学生用概念语言来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概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别掌握概念所拥有的属性,然后从具体到一般,逐渐进行归纳。如在“循环小数”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先通过举例来对循环小数的属性进行分点概况,如“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 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抓住这两点在探究的基础上来归纳而得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的概念。其次,要注意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概念间是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在教学中,只有分清了概念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最后,还要借助变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如在三角形概念的学习中,教师通过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的面积、形状、位置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对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在新旧联系中系统化概念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概念更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及时对概念进行归类整理,逐步形成概念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教学概念认知结构,一方面教师要按照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不同的知识情景下的不同意义和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同样是表示一半,可以用小数0.5、分数二分之一、百分数50%、对折等不同形式加以表现;对同一数量关系可以用式题、文字题和应用题的形式加以表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运用 概念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日益发展、更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被放在前所未有的地位。然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自学能力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难以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学生更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如何结合不同数学概念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解和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认识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概念对于相对年龄小、知识少的小学生确实太抽象了,如果仅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也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效果和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此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依托形象思维进行逻辑思维。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既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现成的概念硬加到到学生头脑中,不论学生能否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先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以后的运用过程中慢慢消化;也不能让学生在反复的自我认知和交流中,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适当合理地选用直观教具,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逐渐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先布置学生寻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动手自制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动手、观察、触摸等方法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使他们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既为后面要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概念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有了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对定义进行科学、严谨的讲解,使得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讲授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概念教学的方法
1.直观引入概念,为理解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着手,充分应用教具、多媒体、获得、图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正确、完整的从生活的具体到概念的一般,而应避免抽象式的描述。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学生对分数没有概念,无法正确描述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接着中秋吃月饼的情境,然后利用圆形图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感受分数。当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不仅对分数有了认识,对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分数的大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利用前移来引导学生在对已有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概念,因为概念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數”。同样,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如在梯形的面积学习中,教师就可结合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2.形成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首先,要注重通过引导学生用概念语言来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概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别掌握概念所拥有的属性,然后从具体到一般,逐渐进行归纳。如在“循环小数”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先通过举例来对循环小数的属性进行分点概况,如“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 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抓住这两点在探究的基础上来归纳而得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的概念。其次,要注意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概念间是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在教学中,只有分清了概念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最后,还要借助变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如在三角形概念的学习中,教师通过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的面积、形状、位置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对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在新旧联系中系统化概念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概念更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及时对概念进行归类整理,逐步形成概念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教学概念认知结构,一方面教师要按照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不同的知识情景下的不同意义和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同样是表示一半,可以用小数0.5、分数二分之一、百分数50%、对折等不同形式加以表现;对同一数量关系可以用式题、文字题和应用题的形式加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