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探索历程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p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挥五种经济成份的积极作用
  
  建国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的现代工业经济只占10%左右,落后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90%左右,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是党在革命时期和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在建国后的经济政策上,全会指出,新中国包括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社会主义经济、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与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全会规定对私人资本主义必须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
  1949年解放初,国家商业部门就着手对私营工业企业收购商品(主要是纱布、面粉等)。在工业中的加工订货逐渐发展起来。农村大规模开展土改运动。国家通过扩大加工订货,减轻税收负担,适当收缩国营商业,大量收购农副产品提高农民购买力,教育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帮助私营工商业,限制繁荣市场。
  由于党和政府的扶持政策,使私营工商业有很大的发展。1951年,民族资本家所赚利润超过了国民党统治下22年中的任何一年。同时,它对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解放生产力
  
  1952年,迅速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迫切的要求,可是,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却受到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束缚,对此,就必须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改造。
  首先看农业,土改后,中国农村有一亿一千万户个体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但生产规模狭小,生产资金短缺,生产资料不足。在这个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就产生了个体农民的第二个特点: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两个基本特点决定了中国的个体农民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它的落后性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无力抵御自然灾害,更无力进行农田的基本建设、兴修水利、采用新技术,不仅难以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无法维持。第二,除自己消费外,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商品,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也不能成为工业的广阔市场。
  其次是资产主义工商业。当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非常弱小,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大,而且主要是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工业资本较少;而在工业中又绝大部分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重工业很少。第二,落后,规模狭小,发展水平低,雇工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只占0.1%,69.7%的工厂工人不足10人,79.1%的工厂是手工劳动。所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绝大部分还处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工场手工阶段,用动力机械生产的只是少数。而且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与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尖锐,资本家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冲击甚至破坏国家计划,不履行合同,偷工减料,盗窃国家资财。在市场上抢购物资、套购商品、哄抬物价,牟取暴利。1953年9月4日,北京的一些粮商在两个小时内就把市场上的面粉和其它粮食抢购一空。这些情况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矛盾不解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不利影响。
  再次是手工业。我国的手工业行业多,从业人员多,遍布城乡。发展的最高峰是1954年,从业人员多达891万人,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10.1%。同农业一样,它也是个体经济,规模小,工具落后,资金短缺,在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方面往往要受中间商人的盘剥。有的行业还存在着淡季闲、旺季忙、不能均衡生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
  针对农业、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现状,我国于1956年全部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由于50年代,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我国国情的认识还不深刻、不全面,以致“三大改造”带来下述缺点和主要不足:(一)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脱离生产力的发展,盲目求纯,提出要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要让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绝种,并且“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单一”。忽视了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保持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因此,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了一套实际上是严格限制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以至取消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三)在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照搬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忽视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以致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问题突出,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确立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
  
  党的八大对市场、计划等经济问题认识取得高度统一。
  1956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在商业方面,由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为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决议》在第八部分中指出:为了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而由生产单位直接按照原料和市场的情况进行生产,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同样,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是实行集中经营的,但是也需要有一定范围的分散经营为补充。在对于公私合营的工商业和合作化了的手工业、小商业、农村副业进行经济改组的时候,必须根据各行各业的具体情况,正确地解决集中经营或者分散经营的问题。如果把应当分散经营的勉强地合并起来集中经营,那也就不合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陈云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党的八大确定的上述“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方针来调整各种经济关系,是具有新的探索和发展意义的,但这一正确方针、政策可惜没有很好地执行,而被“一大二公”人为地取消个体私营经济,“文化大革命”中更是把个体经济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进行取缔和打击,使得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我国人为地全部消灭。这种状况,严重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拨乱反正继承“八大”个体经济的补充地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胜利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在党的文献中记录和确立了个体经济的补充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以来,党中央开始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再认识。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问题”,并指出:“要鼓励和发展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只有多种经济形式的合理配置和发展,才能繁荣城乡经济,方便人民生活”。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三资企业”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并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思想,指出“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广泛发展全民、集体、个体经济相互之间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和经济联合”。
  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全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把“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写进宪法,确立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同时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明确了中外合作企业的法律地位。同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至此,有关“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法规基本完备。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了要支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第一次提出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决定》指出:“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并依法加强管理”。“同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五、历史性的突破与创新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的实践,实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确立了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明确了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更对非公有制经济问题的认识实现了重大突破,首先,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多种所有制经济”,并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认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就是把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公有制经济形式并列起来,成为相互平等的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大家庭中的一员,给了非公有制经济一个公正的定位,并明确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论断。第二,提出股份制经济的新概念,认为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企业是私有制或公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六、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003年12月28日,新华网说:“非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率达50%”。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发展,化解了国有体制改革带来的职工下岗的问题,为社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越的重大贡献,应予以充分肯定。
  首先,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其次,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依靠两大经济力量,一是具有雄厚经济技术基础和庞大规模的国有经济,一是处在快速增长中的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填补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所留下来的市场供求空白,承接了一部分以往由国有经济所包揽下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职能和任务,繁荣了市场,活跃了竞争,促进了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大大减缓了国有经济所面临的压力和矛盾,与此同时,其本身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这是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探索前进中的科学定位,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要继续按照十六大的需求,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其他文献
目前,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正处于机遇空前的快速上升阶段。文章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简述了该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中医医疗服务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