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能否率先摆脱数字崇拜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314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历史的指针定格在2012,世界体坛的目光汇聚于伦敦,四年一度的奥运“大考”如期而至。
   与以往相比,此次赴考的中国军团将面对更多议论与更大挑战。毕竟,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缔造过一张“无与伦比”的成绩单,51枚金牌、100枚奖牌、首次跃居“金牌榜”第一……这些曾印证荣耀的数字,而今却在压迫中国体育的敏感神经。
   我们究竟能拿多少金牌——这是中国体育出征世界大赛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许多人的惯性思维里,似乎只有量化的数字才能衡量事业发展的成败,只有上扬的指标才能彰显中国体育的价值。对于金牌的盲目崇拜与刻板追求,在蒙蔽体育本真的同时,也成为悬在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路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体育界对自身发展模式急功近利并非没有觉察。曾有业内人士直言,今日衡量中国竞技体育的水平应是多元化、国际化的,切不可被金牌数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体育作用与功效的认识也在逐渐形成共识:对当代中国而言,依靠金牌提振民族自信的时代早已远去,体育理应担纲与国力相匹配的角色和使命。站在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十字路口,如何破除数字崇拜,亟待中国体育破题。
   数字背后失去了什么?
   对于中国军团出征伦敦奥运会的前景,目前媒体传递的声音均是“不容乐观”。在实现连续4届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持续增长之后,发挥已近极致的中国体育似乎再难找到新的发力点。
   毋庸置疑,这些年高举“举国体制”的大旗,中国体育确实交出了一张数字可观的成绩单。从1984年的洛杉矶到2008年的北京,中国体育健儿总共拿到163枚奥运金牌,在冬季奥运会上也有9枚金牌入账,至于其他国际大赛的金牌,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金牌数量的快速增长,却无法掩盖项目结构失衡、生产方式单一、金牌成色不足的现实。在我国自1984年出征奥运会所收获的奖牌中,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射击和羽毛球这6个传统优势项目摘取的金牌数,竟然占到金牌总数的7成以上。几大传统优势项目的持续坚挺,不但令对手惊叹不已,而且也与基础大项的不见起色、三大球项的日渐低迷和弱势项目的积重难返形成鲜明反差。
   令人担忧的是,在实际运行中,奖牌榜的数字已与名誉、地位、利益直接挂钩,金牌在很多时候被异化
  为相关部门的政绩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区和部门为片面追求奖牌数的增加,甚至不惜以“牺牲全民健身”、“荒废民生体育”为代价。“唯金牌论”和功利体育的大行其道,致使篡改年龄、服用禁药、黑哨假球等体坛乱象屡禁不止,致使国民体质连年滑坡的趋势始终得不到有效遏制。可以说,这样的体育发展模式,已经与推进公共体育、强健群众体魄渐行渐远。
  
   我们能挣脱金牌捆绑吗?
   最近,某网站推出一项调查:如果中国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的金牌数大幅缩水,你会如何看待?
   这样的假设如果放至不同的时间维度,答案将截然不同。24年前,当中国军团从汉城(首尔)奥运会铩羽而归,国人爆发的强烈失意令人刻骨铭心。作家张石山当时如此描述,“炎黄子孙,谁不渴盼民族的振兴,哪怕仅仅是在全民输血重点保障的体育战线上大获全胜?我们渴望胜利,渴望成功,我们再也输不起”。而如今,人们看待金牌的视角早已发生改变,时间锻造出更为包容、理性的国民心态。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国人对于体育的认同感和价值判断,不再仅仅寄托于比赛输赢或金牌多寡,而更多取决于攸关民生的大众体育、取决于国民体质的切实提升。
   与此同时,更多人开始反思不计成本的金牌生产方式,以及“以成绩论英雄”的体育价值观。花大代价捞取含金量低的金牌到底有何意义?脱离大众的精英培养机制是否扭曲了体育的本质?倾斜过度的奥运金牌战略何时才能得以扭转?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为何始终难与世界接轨?在不断追问中,“改革现有发展模式、让体育回归大众”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中国体育摆脱数字崇拜的民意基础已然形成。
   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也意识到这种民意表达,固守多年的体育发展方针开始发生松动。北京奥运会后,“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发展目标的确立,更使中国体育迎来战略转型的最佳契机。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人近几年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奥运金牌数量已经达到预期,在衡量体育综合实力方面,金牌数量不应是唯一指标。官方声音传递的信号表明,中国体育发展方向已经具备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的现实可能,政府和公众对如何发展体育运动的思路也已日渐趋同。
   进一步而言,中国体育之前奉行的追求奖牌数量重于全民体育普及的发展思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确实发挥过改变弱势地位、重塑国家形象、提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但如果从体育发展的本质规律看,依靠行政手段选择性发展某些项目,以谋取金牌数量最大化,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位体育官员曾经直言:为了追逐金牌数量竭泽而渔、功利主义、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做法,将给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从这个意义上,挣脱金牌枷锁和寻求战略转型已是中国体育顺应时势、合乎民意的必然选择。
  
   拿什么破除数字崇拜?
   体育系统对于金牌数量的痴迷,与某些地方政府挥之不去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情结如出一辙。片面追求数字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利益在作祟。
   有一个说法,运动员脖子上的牌子,等于自己的房子、教练的票子、领导的位子和地方的面子。一块金牌背后,往往可以牵出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国家层面是奥运会,省一级是全运会,这两场赛事决定了体育官员的经费、奖金、职称和待遇。
   若要斩断金牌与政绩之间的利益纠葛,改革现有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就成为一种必然。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一位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今后对各级体育部门官员考核的评价体系将向群众体育倾斜。在广东省等一些发达地区,已开始淡化“金牌考核”,市、县以下的体育部门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群众体育上。应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政策信号,当政绩考核方案不再以金牌数量为单一衡量标准,官员才有动力把精力和财力真正投向群众体育。
   不过,有地方体育官员表示,在体育考核项目中,除了竞技体育可以量化外,其余的项目都不是很好评定。鉴于此,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并正在试行针对群众体育的“刚性”评价体系。也许就像一位网友所畅想的,今后考核体育官员就看他修了多少块免费球场、建了多少乒乓球台、组织了多少拔河比赛……对百姓来说,锻炼条件得到改善、健身需求得到满足,远比“金牌榜”上的数字游戏来得更实在、更有意义。
   当然,这种新评价体系能否落实到位,将有赖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完备的执行机制。令人欣慰的是,“金牌至上”的评价体系在一些大型运动会上已得到纠正:城运会、全国体育大会等赛会不再设置“金牌榜”、参加世界大运会由“挂牌”大学生改为真正大学生……这些让体育回归本源的尝试,也让人更加确信:尽管纠偏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按规律办事、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行,中国体育依然前景向好。
   拿什么破除数字崇拜?这不只是体育职能部门一家的事,更需要全社会做出改变、形成合力。当媒体不再死盯着“金牌榜”上的数字变化,当运动员不再遭遇“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尴尬,当更多人自觉落实“大体育”和“大健康”的理念,中国才会由体育大国真正迈向体育强国。
   (摘自《人民日报》 作者:郑铁 等)
其他文献
让你不想要奢侈品的原因有很多。把自己在这些富裕象征物方面的匮乏看成是一种政治觉悟,你会感觉好受得多。大多数时候,你买一个高级牌子货,只不过是让人家允许你多付些钱。   最明显的例子之一就是20世纪80年代风行的“由专门设计师设计的牛仔裤”。牛仔裤最开始是矿工们穿的,是典型的工人装束,低档货,随后成了青少年“文化粗野”的象征,直到两个出生在以色列的纽约设计师纳卡什兄弟创立了“JORDACHE”
期刊
过去常说,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这是阶级斗争时代的斗争哲学,在当时也很有道理,但到了当今时代,敌我界限已经大乱,斗争哲学的影响依然很深。我在书里说,“斗争,两军对垒,双方必有同构性和对称性,而且是越打越有”。我还说,“立场是由反对决定,刺激是由厌倦产生”。这些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的精神体会。我想说的道理是,敌人吃饭不吃屎,你怎么反对?你总不能光吃屎,不吃饭吧?很多
期刊
“通常国际经验认为,房价和居民家庭收入之比为3~5倍之间是一个可承受的房价。而若以中国2011年数据来看,这一比例远远不止10倍。但为什么此前房地产市场火爆,房价居高不下?”在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举办的高端论坛上,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实际收入差距显著大于统计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原因是一部分高收入居民有大量的隐性收入。”王小鲁解
期刊
关于里斯本,我并没有太多的计划,看看里斯本攻略,我决定下午去贝伦区转转。糊涂人有糊涂命,我正四处乱转呢,刚刚好就看到有去贝伦区的E15电车,于是美颠颠地去了贝伦区。公交车没有报站实在是令人不爽,没办法,问呗,好在经人指点及时下了车。   下车往前走,根本不用找,路边就是赫赫有名的葡式蛋挞发源地Pasteis de Belem,蓝白相间的装饰,再加上门口一堆排队的人,分外惹眼,想错过都很难啊。
期刊
从“富二代”的“炫富”到“官二代”的“炫父”,各种版本的“我爸”事件在网络上的流传可谓花样百出。2010年红遍网络、影响甚巨的“李启铭事件”将“我爸是李刚”诠释成一个经典句式后,各种随之而来的相似情境再次在网络炸开了锅,“我爸是××”句式固定下来并成为一些有权者后代的叫嚣口号和护身法宝。细数2011年发生的这些“雷人”事件,我们盘点一下这一句式的经典应用。   2011年2月,有网友在“大河
期刊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     下放农村   1949年9月4日,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父亲是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的高材生,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母亲则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
期刊
2011年9月3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刚刚揭晓不久,我与老伴漫步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的友谊路上,在一个路口被某个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小书摊吸引住了。身穿迷彩服的小伙子吆喝着:“快来看那,老便宜啦!”又招呼我说:“老先生不挑两本看看?”我便好奇地到堆放在一辆板车上的书堆中翻看,果然有些奇特的发现:这里既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教科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有《坏蛋是怎样炼成的》;既有雨果的《悲惨世界》,
期刊
有“民国第一清官”之誉的石瑛在担任南京市市长时,曾假扮卖菜老农去街上“钓鱼”执法,身后带了两名便衣警卫,把一名向其勒索5块钱的警察和警察厅副厅长搞下了台。     抗日英雄赵登禹在冯玉祥手下当兵时,长得身高马大。某次,冯问:“你长这么高个儿,敢不敢跟我摔跤?”赵说:“把你摔坏了怎么办?”冯说:“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于是,赵毫不客气地把冯摔了3个跟头。赵的同伴吓得面如土色:“赵登禹,你敢摔将
期刊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其所写的《狄公案》中这样称赞狄仁杰:“父母官,天子臣。朱笔直,乌纱正。冰心千古昭日月,铁面无私惊鬼神。”也正因为他的著作,使得“Judge Dee”(狄公)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西方人心目中“中国的福尔摩斯”。   狄仁杰,字怀英,于公元607年(一说生于630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早年的狄仁杰并没什么出众之处,
期刊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不知不觉间,2011年即将走过。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自进入12月便开始了年终奖的各种讨论及猜测。在“百度贴吧”,微博网友们纷纷以“晒”年终奖的方式品味着所有快乐以及忧愁。       有“技巧”的发放   自2011年9月1日起,新“个税法”正式实施,工资、薪金的免征额调至3500元。出于减轻个人纳税负担考虑,国家对年终奖采取了优惠计税的特殊方式。但在发放的过程中往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