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心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eng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朝思想家李翱任朗州刺史时,知道自己管辖的地界有一位著名的药山禅师,就请他来府里做客,但是这位药山架子很大,拒绝登门。于是李翱就亲自到山里拜访药山。找了许久,终于在山中的一棵松树下见到了药山。李翱喜出望外,毕恭毕敬地向药山问道。不料药山根本不理睬他,眼睛盯着手中的经书,对李翱连看都不看一眼。李翱气坏了,心想我好歹也是一个刺史,这地界都归我管,你怎么对我这么不客气?于是气哼哼地甩了一句:“见面不如闻名”,说完就要拂袖而去。
  这时药山开口了:“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你为什么这样相信耳朵听到的东西,而不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呢?
  李翱一听有深意,连忙回头施礼,请教药山:“请问究竟什么是道呢?”
  药山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问李翱:“明白吗?”
  李翱回答:“不明白。”
  药山指点他:“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心中一亮,若有所悟,随口吟诗一首,赞颂药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头两句是说药山仙风鹤骨的气象,必须说“炼得身形似鹤形”,不能说“炼得身形似鸭形”,如果说“炼得身形似鸭形”就俗了。
  “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最妙,它揭示的就是一种纯任自然的境界。云在天上飘,时卷时舒,任凭太空寥廓。水在瓶中装,可方可圆,全看瓶子形状。天上地下,俱是无尽的自然。
  李翱还有一首赞颂药山的诗写得也极有禅宗气象: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是说药山投入自然,跳出滚滚红尘。不用今天欢迎这个局长,明天欢送那个部长了。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这句太有境界了,它十分传神地道出了药山的心灵融入自然、啸傲风月的潇洒境界。
  最高的存在都通往自然。老子告诉我们“道法自然”,儒家也讲“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看那天地万物的存在,都是那样的怡然自得,春夏秋冬的交替、季节的讴歌和人的向往自然的心,合成了一首美丽的生命诗篇。禅宗力求实现自然的生命境界和儒道的追求异曲同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将“禅”理解为一种追求自然的文化使命。
  苏东坡有首《观潮》诗,特别能帮助我们理解禅宗的自然心: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无余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钱塘大潮,都是天下人向往的壮丽风光。没有领略庐山烟雨,没有观赏钱塘大潮时,千般遗憾,万般向往。等到見过庐山雨,看过钱塘潮,心境呢,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没有了心灵躁动,没有了胡思乱想,你对这大自然的天工造化,却有了深情的默契和领悟。
  禅的自然心,体现为人生的顺其自然,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顺其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好像“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狐狸精的故事
  百丈禅师上课,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他的铁杆粉丝,每堂课必到,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位老人的来历。
  一天下课后,大家都走了,只有这位老人留了下来,向百丈交代了自己的来历。
  “我也曾经是一个得道之人。一次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得道的人还受不受因果律的支配呢?我回答,不落因果,意思是不受因果律的支配。不料我的回答是错误的,因此被罚变成了一只狐狸精。但是我始终搞不明白我究竟错在哪里。因此化作人形来听您老讲课。您能指点我一下,我究竟错在哪里吗?”
  百丈答道:“那个人问您的问题,您再问我一遍吧!”
  老人问道:“得道的人还遵守因果吗?”
  百丈回答:“不昧因果。”
  百丈的答案和老人的答案只差一字。老人说“不落因果”,就是错误的。百丈说“不昧因果”,就是正确的。为什么呢?
  “不落因果”是不遵守因果规律。任何人,不管你怎么得道,也没有这个特权,因此这位老人就答错了。“不昧因果”,昧是昏昧、不明白的意思。不昧因果告诉我们,得道的人不是不遵守因果规律,而是对任何事物的原因和结果都清清楚楚。这就对了。这就符合禅宗的自然心。任何人都得遵守自然规律,能够体悟自然,顺其自然,就进入了禅家的境界。
  禅的自然心,又体现为自然生意的体悟追求,因此禅家说:“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看这样一番禅宗的师徒问答:
  “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春来草自青”,“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这是多么美丽的问答,这样的问答,只能出自禅的自然心境。
  因此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杜甫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因此明代学者袁宏道在进入山林时要说:“丘壑日近,吏道日远,弟之心近痴矣,狂矣!”
  山山水水离我越来越近,官场那一套离我越来越远,我的心啊,已经陶醉的要发狂了!
  因此才有“天下名山僧占多”。
  日本禅的境界
  日本禅的俳句最能传神地体现禅的自然境界:“晨光啊!牵牛花把井边小桶缠住了。我借水。”
  舍不得扯断那牵牛花,舍不得破坏那自然的生意、宁静和美丽,宁肯去借水。
  如果人人都有这样一颗禅心,何来环境污染,何来生态危机?何来臭氧层空洞,地球升温?
  禅宗对自然境界的追求,深刻地揭示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审美和科学的某种差异。先来看两首诗:
  第一首是日本17世纪著名俳句诗人芭蕉的作品:
  当我细细看,   啊,一颗荠花,
  开在篱墙边。(芭蕉)
  你瞧,这朵花,诗人连碰都舍不得碰它一下,诗人发现的,诗人向我们展示的,就是那完整的、圆满的、纯净的、原汁原味的自然。
  第二首是英国19世纪诗人但尼生的作品:
  墙上的花,
  我把你從裂缝中拔下;
  握在掌中,拿到此处,连根带花。
  小小的花,如果我能了解你是什么,
  一切一切,连根带花。
  我就能夠知道神是什么,人是什么。
  这就不仅是碰了,而且是拔掉了,甚至要拿到显微镜底下去研究了。
  芭蕉的诗,体现的是审美的态度,自然的态度。但尼生的诗,体现的是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态度。
  科学和艺术
  科学和艺术,犹如人类文化之两轮。科学是人类智慧的伟大成果,但科学的成果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成比例地威胁人类、残害人类。人类在科技的武装下空前强大的同时,也在科技异化的威胁下空前脆弱。例如原子能的利用。可以用它来发电,也可以用他来制造毁灭人类的原子弹。科学发展到今天,这把双刃剑的两端都越来越锋利。
  21世纪流行的、日新月异、最有前景的三种高科技为:1.电子自动化,也就是电脑;2.生物基因工程;3.纳米技术。戴尔的一位电脑权威严肃地指出,正是这三种高科技将威胁人类的生存,致命的地方是它们都有一个发展潜能,都有一个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共同特征:可以自我复制。也就是说,这些人所制造的科技产品可能有一天会脱离人的控制,实现智力的自我升级,升级到一定程度,就超过了人的智力。第二条,理论上我们可以逆着时光走回过去,也可以超越时光进入未来。这听着像神话,是吗?但是霍金又告诫我们,不要轻率地那样做,因为那将因果颠倒,不知道带来多大麻烦。
  但是人类能听霍金的吗?
  如果说高科技对人类生存的根本威胁还不是眼前的事,那么它对人类的文化本质,也就是人之为人的的挑战,颠覆,却已经堂而皇之地发生了。对克隆技术造成的道德伦理问题,人类的反应,政府的对策,显得那么地惊慌失措,从美国总统到欧洲议会,都只能仓促上阵。前景如何?难以预料。说到底,问题还都是人的问题。如同人们经常指控的金钱的“罪恶“都不过是人的“罪恶”,科技的“可怕”其实也都是人的“可怕”。
  因此,关键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如何在全新时代全新环境中使人类具有更加自觉的责任心,具有更加高尚的文化意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课题。当然,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科技的伟大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科学的进步,因此我反对对科学采取感伤主义的否定态度。但是科学态度对于人生毕竟只具有工具的意义,而审美态度才是回到生命自身。我们只有用审美态度来引导科学态度,科学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有益人类。
  从这个意义上讲,禅宗的心灵建设,正是科技畸形发展的解毒剂。
  真善美到了最高境界,就成了一个境界。科学家告诉我们,科学智慧到了最高境界,竟可以和禅宗的智慧融合。例如霍金的宇宙弦理论,就和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先生说得妙:当科学家千辛万苦地爬到峰顶时,他发现,佛教的大师早已经坐在那里等他了。
  当然,搞禅学的、搞哲学的不能听到这句话就沾沾自喜,科学自有科学的伟大价值,科学家的艰辛非一般人能够理解,科学家的智慧也非一般人能够企及。无论多少高妙的哲学见解,也不能代替那一麻袋一麻袋的数学演算公式。无论你念叨多少遍“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发明不了蒸汽机、计算机,无论你念叨多少遍“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也发明不了汽车和飞机。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禅宗的自然心,是对人生的一种安顿,是一种实现人和宇宙和谐统一的文化诉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天人合一”。禅对宇宙,不像未来派诗人那样狂妄,如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宣言》宣称:我们站立在世界的峰巅,再一次向星辰提出挑战。
  禅对宇宙有深情,有瞩望,就像唐诗所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禅宗的自然心到了极致,就像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诗云: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
  这就是禅宗讲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它是瞬刻中现永恒,有限中藏无限的审美境界。
  它是打破生死、跳出轮回的大彻大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禅所开拓的人生境界,与儒的价值取向殊途同归,体现了两种伟大智慧的合流,共同滋润着人间生活,如《坛经》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台湾那位著名的证言法师竟然说,人死不要死在医院里,不要死在陌生人中,而应该死在家里,死在亲人的环绕中。连姓都改了,都六亲不认了,为什么还要死在亲人的怀抱里?因为禅宗和儒家合流了。儒家倡导的伦理亲情,就这样融进佛家的关怀中。
  禅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境界,一种特别有情味的活法儿。离开生活没有禅,禅又使生活真的有意义,有价值。
  让我们在喧嚣不堪的名利场中时时出来透透气,静静心。一颗慈悲心,会让你的人性放射出佛的光辉,令人间温暖无比。一颗平常心,会让你甘于淡泊,随遇而安。一颗清净心,会让你心平如镜,神清气爽。一颗自由心,会让你得大自在,处处无碍。一颗自然心,会让你道通天地有形外,回到生命本源,获得最美的安顿。这样你才能战胜人生旅程中的迷惘、虚妄,自由地舒展地快乐地生活。
  因此,我们要以禅清心。
其他文献
游刃  我上大学时,同室的女孩画画,每天捧着《芥子园画谱》。我便随手翻,看到李渔二字,又看到他的书《闲情偶寄》。  我那时尚年少,只喜欢西方哲学和看不懂的艺术,翻了翻,只觉是春花秋月、吃喝玩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轰轰烈烈的时代,社会和人心都是热的,我们还用手写信,还坐绿皮火车千里万里去看一个人,还那么坚信诗和远方。  忽然人至中年,忽然到今日。扑面而来的是种种应接不暇的相亲节目、极度娱乐化节目…
期刊
远古,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称为“乐舞”。这些乐舞与先民们的日常生活、战争等多方面有关。在乐舞的艺术长河中,汉朝的乐舞以清新、苍劲、壮美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在歷经春秋战国的纷争之后,汉朝的乐舞以热烈的姿态,展示了泱泱风采。  汉:清新苍劲,泱泱风采  和先秦乐舞的雍容典雅不同,汉朝长安的乐舞之风洋溢着豪放、质朴的艺术魅力,焕发出泱泱中华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之后的勃勃生机。汉朝时,中国传
期刊
编者按:在中国风盛行的今天,有一位设计师将古风元素化零为整,更好的融入当下时代,他的设计天分就如同他对艺术的热爱,天生而不造作,对于比例、色彩的掌控具有精致、高超的掌握技巧。他就是创立青岛木子壹麟服装设计有限公司的任立忠先生。通过与任立忠先生简洁的一问一答,我们能学习到的,不止是服饰之美、设计之辛,更重要的是那于实践中丝丝入扣的中国匠心……  名家简介:任立忠,1990年毕业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江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突然想起多年前大家熟知的一则广告文案:“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如果我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展到原始社会,当黑夜降临,世间万物都隐匿在一片深沉的夜色中时,能让我们的先民感知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恐怕就只有声音了。所以我们也就能够十分理解东坡居士夜半乘兴泛舟时所发出的那句感慨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清风明月如果只有画面而缺少
期刊
又到农历八月十五钱江观潮时节,想起了北宋诗人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是写海宁潮奇观的词,酒泉子是词牌的名称。作者潘阆,北宋大名人氏,词风清新爽利,海宁潮也称钱江潮。  这首词可分四节。第一节,一二两句,以十分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幅万人观潮的风
期刊
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贵族心态  《淇奥》中描述的男子自然是出身贵族,所以在生产力极其
期刊
白先勇青春版经典昆曲《牡丹亭》来本地文化中心演出,激动不能自抑的心持续到入场,杜丽娘从600年前的梦里款款行来,清秀婉丽之外,声腔更醉心,“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书生小姐,梦中相会,衣饰华美,舞姿摇曳。那柳梦梅眼波流转、温情脉脉唤一声:“啊,zie zie——”姐姐二字,重叠于唇齿
期刊
痴迷  想来我与戏曲的缘分也真是深。少年时稀里糊涂迷上戏,也说不清个为什么,只觉得心里扑通扑通地跳,一听见人家唱戏就嗓子眼痒痒——我小时候的梦想是跟着野戏班子跑码头,当个江湖上的人,唱唱戏,喝喝小酒,就这样过一生。  就这样散淡地喜欢看戏曲,它也喜欢着我,从摇滚女青年到泡一壶老茶、听西皮二黄的人,从喜欢青衣到痴迷老生,从京剧、昆曲、梨园戏、越剧、上党梆子、黄梅戏、豫剧、河北梆子、秦腔……凡是入我耳
期刊
“家训”是家里的长辈对后代的要求,一般由父系中的男性长者所确立。我曾经留心过两位文人的家训,一是嵇康,一是鲁迅,觉得特别有意思。  嵇康是三国曹魏人,曾娶沛王曹林的女儿长乐亭主为妻,是标准的皇亲贵戚,曾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此君极有才华,他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说他是音乐家一点没有夸张。他是其时杰出的文学家,诗歌立意高洁,语言清峻,有飘逸之气。他也
期刊
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  无非是因为贪著,因为心对外境粘得太紧,对财富和权力粘得太紧。  当我们有十分在乎时,会带来十分的压力;而当我们有一百分在乎时,就会带来一百分的压力;当这种在乎超过一百分时,我们就会被自己制造的在乎彻底压垮。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家庭中,都有各种身不由己的责任,随便一句“放下”,不是不负责任吗?  须知,不粘著不等于不努力,而是在积极努力的同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