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莫扎特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欧洲乃至世界文化界徐徐拉开了规模非同寻常的“莫扎特年”纪念活动的帷幕。书店里醒目地陈列着各种莫扎特的传记和难以计数的、由许许多多著名指挥家、演奏家诠释的录音带和激光唱片。在莫扎特的出生地——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从1月27日他的诞生日开始,至他的忌日12月6日为止,在长达313天的时间内将把莫扎特有案可稽的全部626部作品上演一遍,仅在今年夏天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期间就将上演他的全部22部歌剧。用“排山倒海”来概括今年的纪念活动,可以说毫不夸张。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世界音乐界的旷世奇才。多少年来,关于莫扎特的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对他的作品的诠释分析形成众多流派。然而,越研究越分析,人们却发现越来越难以准确地把握莫扎特。莫扎特成了一个谜,变成了一个永恒的传奇。1984年上映的电影《阿马德乌斯》把莫扎特的传奇推到了一个新高潮。在电影中,莫扎特是被宫廷音乐家安东尼奥·萨里埃利出于妒忌而毒死的;他的妻子粗俗不堪;音乐家去世时风雨如晦,一个亲人都不在身边,被送葬的人胡乱埋在一个专门为穷人准备的墓地;他毕生作品丰富,却长期陷于贫困等等。这些故事通过这部风靡一时的电影深深地刻印到人们的脑海里。
  然而,这并非是那个真实的莫扎特。
  莫扎特本人是第一个声称被人下了毒的人。据他的第一个传记的作者说,他是从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策处听到这个说法的。但莫扎特夫人其实从未正式地表示过对有人谋害莫扎特的怀疑。
  那个故事其实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首先发明的,并写成一个悲剧于1832年在圣彼得堡大剧院上演。以后竟以讹传讹。萨里埃利在世时,多次企图洗刷这个不白之冤。他在74岁死前不久还发誓说,这都是谣言。其实萨里埃利本无必要下这个毒手,他收入颇丰,在宫廷里和同行中声誉都颇佳。也许后世非要为莫扎特的英年早逝找个替罪羊不可,所以普希金的这个“发现”竟被津津乐道地演绎了100多年。现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莫扎特是死于某种风湿症。
  事实上,1791年12月6日是晴朗的一天。莫扎特的棺木中午时分从他在维也纳的住宅运到著名的斯蒂凡大教堂,接受祝福。葬礼行列除抬棺者4人外,还有4个男孩擎着蜡烛陪伴,前面有人举着十字架开道。他夫人跟随在后面,可能还有其他作曲家,包括蒴里埃利。至于他下葬的圣马克斯墓地确非尊贵之处,但那是当时一个新的风俗,即丧葬简化。当时的奥地利皇帝约瑟夫号召改革丧葬,5/7的维也纳人响应这一号召,选择了维也纳以外的普通墓地。维也纳人得知其死讯后,成群地涌到斯蒂凡大教堂,为他流泪甚至痛哭。在此后的几天,他的崇拜者们在欧洲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和音乐会,出席者数以万计。
  莫扎特也并不穷,恰恰相反,他很富有,但他不善理财的程度据说仅次于贝多芬,所以后来他经常举债也是事实。他的歌剧《唐乔瓦尼》在布拉格和维也纳上演,给他带来的收入折合当今的欧元约为3.8万。1784年他在维也纳的收入为3720盾(1盾的购买力相当于30欧元至45欧元)。莫扎特喜好奢华,他拥有自己的马车和马匹。他妻子康斯坦策也并非平庸粗俗之辈,她流利地掌握三种语言,懂音乐,很有教养。
  莫扎特短短一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多产和创作形式的多样,他的快捷,他对音乐艺术内在逻辑的把握都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天才。自从莫扎特于1762年不到7岁作为“神童”前往维也纳,几乎有9年的时间全在旅途之中。他的足迹遍及欧洲。旅行中他广泛接触了欧洲各地的音乐家及其作品,这正是莫扎特能于日后创作出永不过时的音乐的重要原因。在18世纪能像莫扎特这样远途旅行的人并不多。
  他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以一个持开放心态的世界观察家的态度,消化整理来自各方的文化影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堂兄弟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在其论文《论音乐界的伟大》中提出,谁能把整个历史都吸收到自己身上,而又能把它重新忘掉,他就是伟大之人。莫扎特正是这样的人。
  曾有些音乐行家认为“简单”是莫扎特音乐的特点,言外之意是他没有高深之处。莫扎特的音乐当然不简单,不像它表面听起来那么轻松。用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西蒙·拉特尔的话说,莫扎特音乐的真相在于它既常常地富有激情,却又是“黑暗的”和“危险的”,同时又是“欢快的”。他的音乐自然到演奏家必须把规矩抛到脑后的地步。也许正是这样,才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对莫扎特的音乐作出自己的诠释,每一代人都在重新发现着莫扎特。
  重新发现莫扎特是为自己而发现。正如《新苏黎世报》的一篇评论所说,纪念莫扎特只跟莫扎特部分地有关,更多的大概是跟我们自己有关。莫扎特到底是什么人,我们充其量只能画出他的一幅肖像——一幅我们所理解的肖像。因此,每一代人都在“设计”着他们自己的莫扎特。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又是一次“设计”莫扎特形象的尝试。至于这一次21世纪初的“设计”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人们只能拭目以待了。人们将再次提出这个被提了千百次的问题:莫扎特,你是谁?人们还将在欣赏莫扎特的同时反躬自问:你了解莫扎特吗?
  编辑/李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