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毛泽东“又红又专”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新的要求,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在继承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上提出了“四有”新人、“四化”人才的人才全面发展思想和“三个面向”人才培养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了许多关于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为新时代政治引领的人才思想的形成、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建立、人才综合评价机制的创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四有”新人;“四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5-0013-13
[作者]李炳安,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福建福州 350007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的重要论述,并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立德树人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之中,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加强青年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②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为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人才提供理论指导。
一、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精髓。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植根于生产实践中,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人。他从社会实践出发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根本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和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劳动活动和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劳动是人获得自身的全面本质的最基本途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无非是人通过劳动获得自己的全面本质的历史过程。通过社会劳动,使人“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①。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而实现的,但要实现劳动活动和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就要克服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致“个人是受分工所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②。只有克服了勞动异化,人才会变成真正“富有的人”③,也就是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人的价值贬值的内在根源,因此只有消除异化劳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指出,劳动异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暂时现象,当“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④的时候,劳动就能消除资本的限制。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就会使每一个成员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⑤。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体现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①要实现人的需要全面发展,就要全面发展人的各方面的才干,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发展人的全面能力。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完全实现。共产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②,“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③。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④。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表现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全面发展,自由的人格和能力全面提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度。制度一旦从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不仅强化了特定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和普遍性,而且形成了稳定的社会联系、结构和秩序功能,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⑤共产主义就是人全面发展的制度和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⑥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根植于为人民服务之中,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在为他人工作的过程中,自身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⑦因此,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⑧,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要依靠教育。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实现的重要途径。“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①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与社会结合、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教育要与劳动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充实、提高自身。“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②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构建了以人的本质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理论、人才的素质理论、人才实现理论和价值理论等组成的人才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评价、选拔和使用的理论基础,也是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毛泽东“又红又专”的人才思想
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这里的“社会主义觉悟”就是人才培养的政治标准和目标。后来,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把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简要概括为“又红又专”。其中,“红”是首要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④。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必须要有社会主义的政治觉悟,其核心内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提出明确的要求:“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都要努力争取变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⑤同时,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团结和依靠专业人才,无产阶级必须要有自己庞大的专业技术队伍,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⑥。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文中指出:“凡是真正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都应当给予信任”,“使他们得以积极地发挥他们的才能”。⑦
在“又红又专”的培养内容上,毛泽东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对干部要保存他教育他。教育包括业务教育和理论、思想教育”⑧。毛泽东认为,艰苦朴素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他指出:“学校要大力进行思想教育,进行遵守纪律、艰苦创业的教育。学生要能耐艰苦,要能白手起家。”⑨
在教育方式上,毛泽东虽然重视人才的理论水平,但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①毛泽东主张通过具体社会实践形式来培育和选拔各类人才,号召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②,“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③。他要求人才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学习,在实践中去锻炼,把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④
总之,毛泽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创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又红又专”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方针和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国家“站起来”的现实需要,为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强调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⑤,所以“要发现专家,培养专家,重用专家”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要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⑦。各级党委要保证能够培养、选拔和选举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都团结在党的周围。
(一)“四化”人才标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出了“四化”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⑧。
革命化是政治标准,是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人才的政治品质和思想作风方面的总要求,是德才兼备的“德”,是前提。具体来说,在人才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上,要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①在工作态度和目的上,就是要“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②。各类人才要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利益和根本宗旨,要“讲党性,不搞派性”③。
年轻化是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年龄标准,就是要大胆使用年富力强的实干家,克服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邓小平指出:“我们就是要建立这样一套制度,使那些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人,被选拔到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工作岗位上来。”④他认为要给年轻人多压担子,“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⑤。他要求在实践中培养年轻人的才干,鼓励他们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⑥。为此,就要解放思想,打破年龄和资历的限制,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他明确提出:“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⑦
知识化和专业化强调的是德才兼备的“才”,是人才的能力标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邓小平指出:“要按照专业的要求组织整个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并且领导广大群众,按照专业的要求,去学习和工作。”⑧
邓小平“四化”人才思想是对毛泽东“又红又专”人才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四个方面是辩证的、全面的、不可偏废的。“只红不专”最终也无法达到“红”的标准,“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⑨。因此,邓小平强调:“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⑩因为不专,就无法更好地“为人民造福”?,而为人民造福就是用人的政治标准。同时,“专”与“红”又是相互联系的,“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红”的表现,“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說是红的表现”?。邓小平的“红”与“专”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二)“四有”新人思想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中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在继承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上,提出了“四有”新人思想,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①“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②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但理想和纪律更具有重要性。“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③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④有理想,“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⑤,这是党和人民的精神力量,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⑥。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就要依靠和加强党的领导,为人才全面成长保驾护航。“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⑦
有道德和有理想是一致的。有道德就是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邓小平指出:“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⑧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没有这种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的建设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⑨因此,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⑩。
有纪律,就是要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制观念,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制度保证。邓小平指出,理想和纪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基础,理想是目标,纪律则是实现目标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①要遵守纪律,首先要遵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所以,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②。
有文化,就是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基础。邓小平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④。
(三)“三个面向”人才培养思想
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并把教育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他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⑤忽视教育的领导者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⑥。为了抓好教育,邓小平提出了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⑦。
面向现代化,就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结构上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面向世界,就是立足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提供人才支持。邓小平指出,要“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⑧。面向未来,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⑨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人才培养思想强调了“专”的全面性,人才的知识结构既要满足现实的需要,也要满足面向世界发展的人才需要,还要考虑人才知识结构的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在总结我们党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才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提出了“四有”新人、“四化”人才和“三个面向”人才培养思想,并把“三个有利于”贯穿于对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和评价的全过程中,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实事求是的人才观,是国家“富起来”的客观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全面准确把握人才发展的新动向,提出了关于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①
(一)“三個第一”论述中的人才观
2018年3月,习近平在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即“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②。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强起来就要靠创新,而创新就要依靠创新性人才。“三个第一”重要论述引领人才素质培养,落实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突出人才的创造力素质。
“三个第一”重要论述中,人才是基础,培养创新性人才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同时,高质量发展又为人才的创新培养提供强大动能。习近平指出,要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③。只有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才能培养更多和更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国际竞争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④,“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⑤。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因此,国家要强起来,就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人才。
当前,随着我国创新经济的发展,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还不能满足国家强起来的发展需要。“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①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2016年初,中共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习近平在《意见》出台时指出:“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②
(二)“三有”青年的人才观 习近平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③在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中,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需要大量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要培养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及其他各类青年人才。“三有”青年培养是增强国家创新活力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需要。
“德者,才之帅也。”(司馬光:《资治通鉴》)有理想,是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就是要求青年一代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要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青年的理想要同中国的现实实践相结合,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④。有本领是“专”的要求,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有担当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要求青年一代在新时代负责任地接过交接棒,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成为“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⑤。要践行“三个第一”、“三有”人才思想,关键在于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性资源,要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⑥。
(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习近平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推进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针的基础上,习近平还提出了当前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①通过这“六个下功夫”,通过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综合教育,培养志向高远、敢于担当、追求真理、体质强健、审美素养丰富、崇尚劳动的全面发展人才。
习近平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是在工业4.0背景下,立足于解决我国人才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提出来的,是国家“强起来”的发展需要,是深化和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是邓小平人才全面思想的当代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四、新时代践行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为了做好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首先要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②学校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努力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一)构建政治引领的全面人才培养教材体系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中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就提出了革命化标准,即政治标准,是对人才的政治品质总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把人才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增强人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新时代的政治引领的人才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教材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专门研制和编写的文本,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是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关系到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目的的达成。“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①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政治引领教材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当前,中小学义务教育通过《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主干课程,可以培养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的德育、法治观念,通过推进“大语文”课程的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修订的高中教材不仅全面突出“立德树人”的理念,而且还增加了选修类目及配套教材,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实施的“马工程”教材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和重要载体,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覆盖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专业,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供了保障,为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打造立德树人的“金课”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在继承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上,提出了“四有”新人思想,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时代,习近平又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把立德树人融人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形成集“政治素养、品格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建设的首先抓手是教师。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人才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②为了引导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本职,更好发挥课堂育人、课程育人主渠道功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了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指示,要把“水课”转变成有思想、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政治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高阶性就是品德、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克服过去“被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局限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创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①,这也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新时代新形势,习近平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人才的培养,不断使人才培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扭转不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来评价人才,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机制。②新时代,国际人才竞争和国家发展更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要突出品德评价。为此,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单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将邓小平的人才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和评价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对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等现象实现零容忍,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
(责任编辑 肖雪莲)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②《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9-310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0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5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11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4-22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頁。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9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7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7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9頁。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0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83页。
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3页。
③《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6年,113页。
④《中国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2页。
⑤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页。
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7页。
②习近平:《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民日报》2016年5月7日。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50页。
⑤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4页。
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②《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②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9页。
[关键词]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四有”新人;“四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5-0013-13
[作者]李炳安,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福建福州 350007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的重要论述,并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立德树人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之中,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加强青年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②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为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人才提供理论指导。
一、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精髓。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植根于生产实践中,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人。他从社会实践出发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根本转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和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劳动活动和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劳动是人获得自身的全面本质的最基本途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无非是人通过劳动获得自己的全面本质的历史过程。通过社会劳动,使人“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①。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而实现的,但要实现劳动活动和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就要克服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致“个人是受分工所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②。只有克服了勞动异化,人才会变成真正“富有的人”③,也就是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人的价值贬值的内在根源,因此只有消除异化劳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指出,劳动异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暂时现象,当“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④的时候,劳动就能消除资本的限制。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就会使每一个成员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⑤。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体现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①要实现人的需要全面发展,就要全面发展人的各方面的才干,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发展人的全面能力。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完全实现。共产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②,“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③。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④。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表现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全面发展,自由的人格和能力全面提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度。制度一旦从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不仅强化了特定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和普遍性,而且形成了稳定的社会联系、结构和秩序功能,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⑤共产主义就是人全面发展的制度和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⑥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根植于为人民服务之中,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在为他人工作的过程中,自身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⑦因此,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⑧,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要依靠教育。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实现的重要途径。“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①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与社会结合、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教育要与劳动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充实、提高自身。“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②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构建了以人的本质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理论、人才的素质理论、人才实现理论和价值理论等组成的人才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评价、选拔和使用的理论基础,也是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毛泽东“又红又专”的人才思想
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这里的“社会主义觉悟”就是人才培养的政治标准和目标。后来,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把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简要概括为“又红又专”。其中,“红”是首要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④。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必须要有社会主义的政治觉悟,其核心内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提出明确的要求:“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都要努力争取变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⑤同时,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团结和依靠专业人才,无产阶级必须要有自己庞大的专业技术队伍,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⑥。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文中指出:“凡是真正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都应当给予信任”,“使他们得以积极地发挥他们的才能”。⑦
在“又红又专”的培养内容上,毛泽东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对干部要保存他教育他。教育包括业务教育和理论、思想教育”⑧。毛泽东认为,艰苦朴素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他指出:“学校要大力进行思想教育,进行遵守纪律、艰苦创业的教育。学生要能耐艰苦,要能白手起家。”⑨
在教育方式上,毛泽东虽然重视人才的理论水平,但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①毛泽东主张通过具体社会实践形式来培育和选拔各类人才,号召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②,“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③。他要求人才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学习,在实践中去锻炼,把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④
总之,毛泽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创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又红又专”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方针和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国家“站起来”的现实需要,为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强调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⑤,所以“要发现专家,培养专家,重用专家”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要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⑦。各级党委要保证能够培养、选拔和选举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都团结在党的周围。
(一)“四化”人才标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出了“四化”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⑧。
革命化是政治标准,是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人才的政治品质和思想作风方面的总要求,是德才兼备的“德”,是前提。具体来说,在人才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上,要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①在工作态度和目的上,就是要“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②。各类人才要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利益和根本宗旨,要“讲党性,不搞派性”③。
年轻化是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年龄标准,就是要大胆使用年富力强的实干家,克服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邓小平指出:“我们就是要建立这样一套制度,使那些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人,被选拔到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工作岗位上来。”④他认为要给年轻人多压担子,“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⑤。他要求在实践中培养年轻人的才干,鼓励他们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⑥。为此,就要解放思想,打破年龄和资历的限制,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他明确提出:“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⑦
知识化和专业化强调的是德才兼备的“才”,是人才的能力标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邓小平指出:“要按照专业的要求组织整个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并且领导广大群众,按照专业的要求,去学习和工作。”⑧
邓小平“四化”人才思想是对毛泽东“又红又专”人才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四个方面是辩证的、全面的、不可偏废的。“只红不专”最终也无法达到“红”的标准,“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⑨。因此,邓小平强调:“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⑩因为不专,就无法更好地“为人民造福”?,而为人民造福就是用人的政治标准。同时,“专”与“红”又是相互联系的,“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红”的表现,“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說是红的表现”?。邓小平的“红”与“专”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二)“四有”新人思想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中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在继承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上,提出了“四有”新人思想,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①“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②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但理想和纪律更具有重要性。“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③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④有理想,“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⑤,这是党和人民的精神力量,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⑥。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就要依靠和加强党的领导,为人才全面成长保驾护航。“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⑦
有道德和有理想是一致的。有道德就是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邓小平指出:“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⑧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没有这种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的建设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⑨因此,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⑩。
有纪律,就是要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制观念,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制度保证。邓小平指出,理想和纪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基础,理想是目标,纪律则是实现目标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①要遵守纪律,首先要遵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所以,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②。
有文化,就是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基础。邓小平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④。
(三)“三个面向”人才培养思想
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并把教育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他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⑤忽视教育的领导者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⑥。为了抓好教育,邓小平提出了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⑦。
面向现代化,就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结构上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面向世界,就是立足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提供人才支持。邓小平指出,要“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⑧。面向未来,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⑨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人才培养思想强调了“专”的全面性,人才的知识结构既要满足现实的需要,也要满足面向世界发展的人才需要,还要考虑人才知识结构的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在总结我们党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才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提出了“四有”新人、“四化”人才和“三个面向”人才培养思想,并把“三个有利于”贯穿于对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和评价的全过程中,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实事求是的人才观,是国家“富起来”的客观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全面准确把握人才发展的新动向,提出了关于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①
(一)“三個第一”论述中的人才观
2018年3月,习近平在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即“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②。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强起来就要靠创新,而创新就要依靠创新性人才。“三个第一”重要论述引领人才素质培养,落实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突出人才的创造力素质。
“三个第一”重要论述中,人才是基础,培养创新性人才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同时,高质量发展又为人才的创新培养提供强大动能。习近平指出,要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③。只有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才能培养更多和更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国际竞争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④,“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⑤。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因此,国家要强起来,就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人才。
当前,随着我国创新经济的发展,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还不能满足国家强起来的发展需要。“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①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2016年初,中共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习近平在《意见》出台时指出:“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②
(二)“三有”青年的人才观 习近平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③在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中,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需要大量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要培养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及其他各类青年人才。“三有”青年培养是增强国家创新活力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需要。
“德者,才之帅也。”(司馬光:《资治通鉴》)有理想,是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就是要求青年一代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要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青年的理想要同中国的现实实践相结合,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④。有本领是“专”的要求,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有担当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要求青年一代在新时代负责任地接过交接棒,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成为“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⑤。要践行“三个第一”、“三有”人才思想,关键在于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性资源,要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⑥。
(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习近平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推进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针的基础上,习近平还提出了当前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①通过这“六个下功夫”,通过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综合教育,培养志向高远、敢于担当、追求真理、体质强健、审美素养丰富、崇尚劳动的全面发展人才。
习近平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是在工业4.0背景下,立足于解决我国人才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提出来的,是国家“强起来”的发展需要,是深化和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是邓小平人才全面思想的当代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四、新时代践行邓小平人才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为了做好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首先要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②学校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努力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一)构建政治引领的全面人才培养教材体系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中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就提出了革命化标准,即政治标准,是对人才的政治品质总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把人才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增强人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新时代的政治引领的人才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教材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专门研制和编写的文本,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是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关系到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目的的达成。“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①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政治引领教材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当前,中小学义务教育通过《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主干课程,可以培养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的德育、法治观念,通过推进“大语文”课程的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修订的高中教材不仅全面突出“立德树人”的理念,而且还增加了选修类目及配套教材,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实施的“马工程”教材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和重要载体,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覆盖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专业,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供了保障,为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打造立德树人的“金课”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在继承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上,提出了“四有”新人思想,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时代,习近平又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把立德树人融人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形成集“政治素养、品格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建设的首先抓手是教师。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人才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②为了引导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本职,更好发挥课堂育人、课程育人主渠道功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了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指示,要把“水课”转变成有思想、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政治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高阶性就是品德、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克服过去“被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局限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创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①,这也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新时代新形势,习近平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人才的培养,不断使人才培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扭转不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来评价人才,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机制。②新时代,国际人才竞争和国家发展更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要突出品德评价。为此,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单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将邓小平的人才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和评价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对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等现象实现零容忍,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
(责任编辑 肖雪莲)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②《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9-310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0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5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11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4-22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頁。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9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7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7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9頁。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0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83页。
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3页。
③《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6年,113页。
④《中国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2页。
⑤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页。
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7页。
②习近平:《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民日报》2016年5月7日。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50页。
⑤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4页。
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②《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②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