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郊区和乡村下垫面的CO2通量观测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和苏州两个典型城市的中心城区观测点、南京郊区观测点以及南京市溧水区乡村草地和农田观测点为期一年的CO2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不同下垫面之上CO2通量观测值的差异以及城市和郊区不同观测高度的CO2通量观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在CO2地气交换过程中的作用是碳源,而植被下垫面为碳汇;城市粗糙子层中CO2通量观测值随高度增大,上层观测值具有较好的局地代表性;郊区站两个观测高度处于惯性子层之中,CO2通量观测值比较接近,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则反映了各自高度所对应的不同源区域范围内排放和吸收的不同.依据观测数据估算了不同下垫面的单位面积CO2全年净排放/吸收量,南京和苏州市区全年净排放量分别是18.2 kg·m-2和15.5kg·m-2;农田和草地的全年净吸收量分别是2.9 kg·m-2和0.6 kg·m-2;郊区观测点25 m高度所对应的源区域内CO2全年净吸收量为0.5 kg·m-2,而50 m高度所对应的源区域内CO2全年净排放量为0.13 kg·m-2.
其他文献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协同分析长三角地区大气NO2和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揭示了长三角地区污染物和CO2高浓度地区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大气NO2和CO2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呈现了受化石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放等人为活动以及区域地形、地表覆盖、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结果.大气NO2和CO2高浓度值围绕太湖明显呈口对西南向的U字形分布,一致于围绕太
报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