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的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必然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因而形成相对固定的融资模式。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融资模式
一、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
资金的流动过程可以借助金融资产来进行。金融资产包括货币以及货币索取证书或产权证书,如现金、存款单、债券和股票。在市场经济中,储蓄者只要积累金融资产,如持有现金和存款单,而投资者只要付出金融资产或者承受负债,即可实现投资活动。民营中小企业(以下统称为企业)的融资过程是融资主体和金融中介机构利用金融工具,采用信用和金融交易的形式实现融资客体的优化配置和增值的过程。企业的融资过程就是资金的供给者——政府、企业部门、居民个人,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向资金短缺的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资金流动,就是资金从赢余部门流向短缺部门,从个别收益率低的部门流向个别收益率高的部门,实现资金的增值。增值的资金以利息或者收益的形式流向资金赢余部门,而资金赢余部门将会给资金短缺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我们知道,资金的流动速度体现了资本的效率,资金的这样循环往复流动,可以不断的实现资金的增值,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资金的流动又必须借助金融的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其中,金融的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基金、保险机构、互助基金、投资基金等;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
资金是一种稀缺资源,资金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逐利性。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它的流动性。在自发的资源配置条件下,必然导致资源从非盈利和收益低的部门向盈利和收益高的生产部门流动。企业是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是社会总财富增加和资金增值的实质所在,而要实现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和资金价值的增值,必须将有限的资金配置于能高效使用资金的部门,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资金的流动过程也就是企业融资的过程,也就是资金(资源)的配置过程。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基于现实的经济体不可能满足完全市场经济环境的所有假设条件,可能会产生“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就显得必不可少,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在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上,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政府调节的重要作用。
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
企业的融资模式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对于不同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条件的选择偏好和倾向。融资模式是资金供求双方关系的总和。
(一)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包括留存盈利和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外源融资是指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看,企业融资先由内源融资开始,主要包括企业的折旧基金、留存盈利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的资金积累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后再通过外源融资,借助外部资金发展自己,当壮大到相当规模再逐步缩小外源融资总量,转而依靠自身雄厚的积累资金发展。内源融资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源泉,是企业取得外部融资的基本保证,外源融资的规模和风险必须与内源融资的能力来衡量。一般而言,企业的内源融资都具有数量少、速度慢等特点,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的条件下,企业的内源融资有时候根本不能满足企业迅速扩展的要求,此时,借助企业外部融资,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便快速捕捉市场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以债权和股票的形式向社会募集资金的渠道,是不需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的融资方式。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实现融资的,主要是指通过银行的各种短期和中长期的贷款来实现融资。外源融资对企业规模的扩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企业角度分析,间接融资的优点表现在:融资速度快、融资成本低、融资弹性大以及可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缺点表现在融资风险较高、使用期限较短、融资数量有限、没有融资主动权,且成本便高。直接融资的优势在于有助于实现投资——储蓄的有效转化、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有助于实现巨额资金的快速聚集和有效使用以及产权交易功能;其局限性表现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调控能力相对较弱、证券交易投机性强。一般来说,市场机制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资本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各项法规比较完备,信息相对公开,企业直接融资的交易费和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在外部融资中,企业更多依靠发行直接证券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
(三)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
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均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工业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虽然不断发展,但总的趋势是,股票发行额的增长速度大大慢于债券发行额的增长速度。据资料显示,1995年美国企业债券发行总额为4360亿美元,而同期股票发行额仅为1065亿美元。企业在融资方式选择中,不论发行何种证券,所需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保持与企业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维持合理的融资结构和财务弹性,从而确定最优的融资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融资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取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以及如何安排不同来源资金的比例关系,以便使企业风险与融资成本相匹配。本文所研究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相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体制、资产规模、财务信息、经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外部冲击的弱抵抗力等特点,采取何种融资方式,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特点、所涉足的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前景而定。对于资本实力弱小的民营中小企业,仅依靠自身的积累无疑会发展缓慢,而且难以应对较大的资本风险,因此外源融资,即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湘涛.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2,(02).
[2] 胡毅.民营企业筹资困境与出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5).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融资模式
一、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
资金的流动过程可以借助金融资产来进行。金融资产包括货币以及货币索取证书或产权证书,如现金、存款单、债券和股票。在市场经济中,储蓄者只要积累金融资产,如持有现金和存款单,而投资者只要付出金融资产或者承受负债,即可实现投资活动。民营中小企业(以下统称为企业)的融资过程是融资主体和金融中介机构利用金融工具,采用信用和金融交易的形式实现融资客体的优化配置和增值的过程。企业的融资过程就是资金的供给者——政府、企业部门、居民个人,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向资金短缺的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资金流动,就是资金从赢余部门流向短缺部门,从个别收益率低的部门流向个别收益率高的部门,实现资金的增值。增值的资金以利息或者收益的形式流向资金赢余部门,而资金赢余部门将会给资金短缺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我们知道,资金的流动速度体现了资本的效率,资金的这样循环往复流动,可以不断的实现资金的增值,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资金的流动又必须借助金融的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其中,金融的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基金、保险机构、互助基金、投资基金等;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
资金是一种稀缺资源,资金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逐利性。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它的流动性。在自发的资源配置条件下,必然导致资源从非盈利和收益低的部门向盈利和收益高的生产部门流动。企业是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是社会总财富增加和资金增值的实质所在,而要实现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和资金价值的增值,必须将有限的资金配置于能高效使用资金的部门,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资金的流动过程也就是企业融资的过程,也就是资金(资源)的配置过程。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基于现实的经济体不可能满足完全市场经济环境的所有假设条件,可能会产生“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就显得必不可少,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在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上,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政府调节的重要作用。
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
企业的融资模式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对于不同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条件的选择偏好和倾向。融资模式是资金供求双方关系的总和。
(一)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包括留存盈利和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外源融资是指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看,企业融资先由内源融资开始,主要包括企业的折旧基金、留存盈利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的资金积累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后再通过外源融资,借助外部资金发展自己,当壮大到相当规模再逐步缩小外源融资总量,转而依靠自身雄厚的积累资金发展。内源融资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源泉,是企业取得外部融资的基本保证,外源融资的规模和风险必须与内源融资的能力来衡量。一般而言,企业的内源融资都具有数量少、速度慢等特点,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的条件下,企业的内源融资有时候根本不能满足企业迅速扩展的要求,此时,借助企业外部融资,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便快速捕捉市场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以债权和股票的形式向社会募集资金的渠道,是不需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的融资方式。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实现融资的,主要是指通过银行的各种短期和中长期的贷款来实现融资。外源融资对企业规模的扩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企业角度分析,间接融资的优点表现在:融资速度快、融资成本低、融资弹性大以及可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缺点表现在融资风险较高、使用期限较短、融资数量有限、没有融资主动权,且成本便高。直接融资的优势在于有助于实现投资——储蓄的有效转化、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有助于实现巨额资金的快速聚集和有效使用以及产权交易功能;其局限性表现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调控能力相对较弱、证券交易投机性强。一般来说,市场机制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资本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各项法规比较完备,信息相对公开,企业直接融资的交易费和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在外部融资中,企业更多依靠发行直接证券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
(三)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
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均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工业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虽然不断发展,但总的趋势是,股票发行额的增长速度大大慢于债券发行额的增长速度。据资料显示,1995年美国企业债券发行总额为4360亿美元,而同期股票发行额仅为1065亿美元。企业在融资方式选择中,不论发行何种证券,所需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保持与企业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维持合理的融资结构和财务弹性,从而确定最优的融资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融资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取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以及如何安排不同来源资金的比例关系,以便使企业风险与融资成本相匹配。本文所研究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相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体制、资产规模、财务信息、经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外部冲击的弱抵抗力等特点,采取何种融资方式,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特点、所涉足的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前景而定。对于资本实力弱小的民营中小企业,仅依靠自身的积累无疑会发展缓慢,而且难以应对较大的资本风险,因此外源融资,即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湘涛.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2,(02).
[2] 胡毅.民营企业筹资困境与出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