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体现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盲目自信,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不懈追求文化自强,才能体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反思、觉悟和自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本质,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97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积淀的高度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才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不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是有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
文化自强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和追求。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实现文化自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起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自信取决于价值观的自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增强人们的价值观自信,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强化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加大对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活,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拓展实践途径。坚持不懈深化“五大创建”和各类道德实践活动,推动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营造良好道德环境。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发展优良家风家训、乡贤文化、企业文化,用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群众。
突出重点对象。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遵守公序良俗。坚持从家庭做起,持续开展“寻找最美家庭”“传扬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坚持从娃娃抓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四个讴歌”“三个精”“三个讲”的要求,不负时代召唤,无愧人民期待,推出更多文艺精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创作。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教育引导文艺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把人民群众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抒写抒情抒怀。
繁荣文艺创作。加强创作规划和选题策划,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电影《阿修罗》、电视剧《灵州盛会》《沙海绿洲》、纪录片《六盘山》《决战贫困》、秦腔现代剧《煤海丹心》、歌曲《都说变了样》等一批献礼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力作。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要求,加强文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定向培养、岗位培训、短期进修、资助扶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文艺人才的思想和艺术素养。
激发文化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着力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切实解决文化服务不精准、供给和需求错位等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总结推广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实现全区所有的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蓋全达标,市、县、乡文化场馆逐步达标,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整合政策、项目和资金,完善管理使用制度,让公共文化场馆和基层文化阵地“火”起来。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从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思想需求出发,量身定做、点菜上桌,提供精准、精良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深入开展送戏、送书、送文化、送欢乐下乡等活动,充分调动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文化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出台政策、提供服务、资金引导等举措,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重点在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下功夫,理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力求实现“四管”“两效”相统一,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田光锋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体现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盲目自信,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不懈追求文化自强,才能体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反思、觉悟和自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本质,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97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积淀的高度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才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不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是有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
文化自强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和追求。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实现文化自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起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自信取决于价值观的自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增强人们的价值观自信,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强化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加大对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活,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拓展实践途径。坚持不懈深化“五大创建”和各类道德实践活动,推动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营造良好道德环境。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发展优良家风家训、乡贤文化、企业文化,用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群众。
突出重点对象。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遵守公序良俗。坚持从家庭做起,持续开展“寻找最美家庭”“传扬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坚持从娃娃抓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四个讴歌”“三个精”“三个讲”的要求,不负时代召唤,无愧人民期待,推出更多文艺精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创作。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教育引导文艺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把人民群众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抒写抒情抒怀。
繁荣文艺创作。加强创作规划和选题策划,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电影《阿修罗》、电视剧《灵州盛会》《沙海绿洲》、纪录片《六盘山》《决战贫困》、秦腔现代剧《煤海丹心》、歌曲《都说变了样》等一批献礼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力作。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要求,加强文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定向培养、岗位培训、短期进修、资助扶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文艺人才的思想和艺术素养。
激发文化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着力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切实解决文化服务不精准、供给和需求错位等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总结推广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实现全区所有的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蓋全达标,市、县、乡文化场馆逐步达标,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整合政策、项目和资金,完善管理使用制度,让公共文化场馆和基层文化阵地“火”起来。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从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思想需求出发,量身定做、点菜上桌,提供精准、精良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深入开展送戏、送书、送文化、送欢乐下乡等活动,充分调动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文化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出台政策、提供服务、资金引导等举措,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重点在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下功夫,理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力求实现“四管”“两效”相统一,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田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