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纳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对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全纳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将是未来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本研究认为全纳教师教育应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以培养全纳教师为宗旨的职前培养体系、制定全纳教师的专业标准、确立终身学习的全纳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全纳教育;全纳教师;教师教育
本研究由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资助,是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全纳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模式研究(2016-JSJYYB-139)”的课题成果。
一、全纳教育的兴起及意义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会议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的概念,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从此拉开了世界各国全纳教育的序幕。
当前,全纳教育的内涵已经超越了特殊教育的范畴,它的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残疾儿童,而是包括所有儿童。也就是说,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取消隔离、减少排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平等的参与各种学习和活动,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全纳教育的本质是强调教育公平,重视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均等和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它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全纳社会,实现教育民主化。
二、全納教育对现有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全纳教育理念的不断传播,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普通课堂的学生类型日益多元化,教师就需要面对更多差异的学生群体或个体,并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和发展需求,這显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实践中,全纳教育主要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进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随班就读学生人数不断上升,普通学校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的接纳程度也日益提高。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随班就读的质量问题依然严峻,一些随班就读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得到教师关注或者根本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虽然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方,随班就读的学生也可以每天获得一定时间的个别辅导,但短时间的个别辅导与这些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全纳教育师资资源的缺乏或者教师专业素质明显不足。因为直到现在,我国普通教师教育中还没有涉及全纳教育的内容,普通教师教育与特殊教师教育双轨并行仍然存在,直接造成普通学校的教师由普通师范院校进行培养,而特殊教育教师由特殊师范院校或者特殊教育院系进行培养的双轨制。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师教育模式,用全纳教育的视角审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积极促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一体化的融合形式。
三、全纳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将全纳教育的思想落实在教师教育之中已经成为国际上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英国制定了《全纳教育指南》,将全纳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融入到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中。美国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全纳教育,由教育部资助的教师培训中心提供免费的在线教学资源。欧盟将全纳教师教育作为优先发展项目,注重培训普通学校的所有教师如何在全纳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其他国家也已经开始研究并确定全纳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标准,设计培养全纳学校教师的课程。这些国家的有益探索都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借鉴的具体经验。
(一)构建以培养全纳教师为宗旨的职前培养体系
在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还没有意识到发展全纳教育、培养全纳教师的重要性,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学校教师分别培养的双轨制依然盛行。随班就读教师一般都是通过职后培训的方式进行,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远远不够。为此,我们需要从师范教育入手,构建以培养全纳教师为宗旨的职前教师教育体系。
1、改变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分别培养的双轨制
全纳教育对全纳教师的需求,意味着我们需要对传统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进行重新定位。我国现今的教师教育体制是二元化的,即普通教育的教师由普通师范院校来培养,特殊教育的教师由特殊师范院校或由普通师范院校下特设的特殊教育学院(系)来培养。两种教师职前培养体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径渭分明,很少存在互通性。故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教师教育,他们二者是一种“隔离”式的。这种隔离式的教师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人才与全纳型教师的要求存在显著差距,它已不能适应全纳教育对全纳型教师的需要。
2、明确全纳教师的培养目标
全纳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学生,即包括普通学生也包括各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因此全纳教育的内容既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教育也不同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其核心是接纳所有儿童、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因此,随着全纳教育的推广,全纳教师将成为今后所有教师的统称,也是教师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但是全纳教师的水平和层次则可以由需要其接受培训和参与全纳教育的实践经历来加以区分。这样,全纳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可以用“通识加专长”来概括。
3、构建全纳教师培养中的课程体系
在明确了全纳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之后,下一步就要从全纳教育的视角对教师教育的课程进行总体规划,以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使教师在入职前都能得到相应的全纳教育培训。具体来说,应该把普通教育知识和特殊教育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系。这样师范生不但能学到系统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还能从全纳的理念去统合这些知识,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灵活的课程调整能力,为以后胜任全纳教育做好综合素养方面的准备。
4、增加全纳教育的实践机会
全纳教师的培养仅靠在职前培养中增加几门特殊教育和全纳教育方而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不足以应对和处理全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对于普通儿童我们比较熟悉,但对于各类特殊儿童我们的了解远远不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身心特征,所以全纳教师的培养应该比普通教师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师范院校可以创建随班就读实验基地,为师范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场所;还可以组织开展义工、志愿者活动,到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或者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参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了解各种特殊儿童。 (二)制定全纳教师的专业标准,建立全纳教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在我国,教育部己经分别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这些专业标准分别从“师德为先、学生為本、能力为重、终身发展四个基本理念以及知识、态度和能力三大能力领域对教师标准进行了规定。然而,我国关于全纳教师专业素质及标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纳教师教育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出台,这将不利于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践推广。因此,我国在推动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之时,应尽快制定全纳教师的专业标准。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师资格制度还没有形成,特殊教育教师资格仍然在教师资格证分类中属于“其它”类型,除了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学生发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以外,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无法报考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也没有针对特殊教育的专业内容,更没有体现全纳教育的基本精神。目前的随班就读教师主要是普通教育教师在“兼职”,为了满足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需求,教育发达地区多是通过开展对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殊教育培训,或者是通过校内选拔资源教师,校外聘任巡回指导教师等形式来应对。随着全纳教育的深入发展,这些“兼职”教师或者临时聘请的教师显然难以满足数量越来越多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需要建立全纳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来进一步规范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三)确立终身学习的全纳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全纳教育发展早期阶段,我们在推行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职后培训进行,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特殊教育理念、知识、技能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普通学校教师面向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特殊教育的“补偿”教育。随着全纳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将有更多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这种单纯的靠短期“补偿”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将难以满足这些儿童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通过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来应对。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纳教育共享手册》中所指出的:“虽然小规模培训和一次性培训在全纳教育的早期阶段都很重要,但是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教师培训方案,不断为教师提供全纳教育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萨拉曼卡宣言一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EB/OL].1994.6
[2]黄志成.全纳教师教育:国外教师教育的新趋势[J].教师教育学报.2014.4
[3]兰繼军,于翔.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全纳型的教师[J].中国特殊教育.2006.1
[4]孟万金.全纳教育理念下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标准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5
[5]谭丹,周琴.欧洲全纳教师教育的进展及启示[J].教师教育学报.2015.8
关键词:全纳教育;全纳教师;教师教育
本研究由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资助,是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全纳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模式研究(2016-JSJYYB-139)”的课题成果。
一、全纳教育的兴起及意义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会议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的概念,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从此拉开了世界各国全纳教育的序幕。
当前,全纳教育的内涵已经超越了特殊教育的范畴,它的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残疾儿童,而是包括所有儿童。也就是说,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取消隔离、减少排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平等的参与各种学习和活动,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全纳教育的本质是强调教育公平,重视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均等和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它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全纳社会,实现教育民主化。
二、全納教育对现有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全纳教育理念的不断传播,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普通课堂的学生类型日益多元化,教师就需要面对更多差异的学生群体或个体,并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和发展需求,這显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实践中,全纳教育主要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进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随班就读学生人数不断上升,普通学校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的接纳程度也日益提高。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随班就读的质量问题依然严峻,一些随班就读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得到教师关注或者根本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虽然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方,随班就读的学生也可以每天获得一定时间的个别辅导,但短时间的个别辅导与这些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全纳教育师资资源的缺乏或者教师专业素质明显不足。因为直到现在,我国普通教师教育中还没有涉及全纳教育的内容,普通教师教育与特殊教师教育双轨并行仍然存在,直接造成普通学校的教师由普通师范院校进行培养,而特殊教育教师由特殊师范院校或者特殊教育院系进行培养的双轨制。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师教育模式,用全纳教育的视角审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积极促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一体化的融合形式。
三、全纳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将全纳教育的思想落实在教师教育之中已经成为国际上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英国制定了《全纳教育指南》,将全纳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融入到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中。美国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全纳教育,由教育部资助的教师培训中心提供免费的在线教学资源。欧盟将全纳教师教育作为优先发展项目,注重培训普通学校的所有教师如何在全纳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其他国家也已经开始研究并确定全纳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标准,设计培养全纳学校教师的课程。这些国家的有益探索都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借鉴的具体经验。
(一)构建以培养全纳教师为宗旨的职前培养体系
在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还没有意识到发展全纳教育、培养全纳教师的重要性,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学校教师分别培养的双轨制依然盛行。随班就读教师一般都是通过职后培训的方式进行,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远远不够。为此,我们需要从师范教育入手,构建以培养全纳教师为宗旨的职前教师教育体系。
1、改变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分别培养的双轨制
全纳教育对全纳教师的需求,意味着我们需要对传统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进行重新定位。我国现今的教师教育体制是二元化的,即普通教育的教师由普通师范院校来培养,特殊教育的教师由特殊师范院校或由普通师范院校下特设的特殊教育学院(系)来培养。两种教师职前培养体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径渭分明,很少存在互通性。故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教师教育,他们二者是一种“隔离”式的。这种隔离式的教师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人才与全纳型教师的要求存在显著差距,它已不能适应全纳教育对全纳型教师的需要。
2、明确全纳教师的培养目标
全纳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学生,即包括普通学生也包括各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因此全纳教育的内容既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教育也不同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其核心是接纳所有儿童、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因此,随着全纳教育的推广,全纳教师将成为今后所有教师的统称,也是教师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但是全纳教师的水平和层次则可以由需要其接受培训和参与全纳教育的实践经历来加以区分。这样,全纳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可以用“通识加专长”来概括。
3、构建全纳教师培养中的课程体系
在明确了全纳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之后,下一步就要从全纳教育的视角对教师教育的课程进行总体规划,以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使教师在入职前都能得到相应的全纳教育培训。具体来说,应该把普通教育知识和特殊教育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系。这样师范生不但能学到系统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还能从全纳的理念去统合这些知识,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灵活的课程调整能力,为以后胜任全纳教育做好综合素养方面的准备。
4、增加全纳教育的实践机会
全纳教师的培养仅靠在职前培养中增加几门特殊教育和全纳教育方而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不足以应对和处理全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对于普通儿童我们比较熟悉,但对于各类特殊儿童我们的了解远远不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身心特征,所以全纳教师的培养应该比普通教师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师范院校可以创建随班就读实验基地,为师范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场所;还可以组织开展义工、志愿者活动,到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或者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参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了解各种特殊儿童。 (二)制定全纳教师的专业标准,建立全纳教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在我国,教育部己经分别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这些专业标准分别从“师德为先、学生為本、能力为重、终身发展四个基本理念以及知识、态度和能力三大能力领域对教师标准进行了规定。然而,我国关于全纳教师专业素质及标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纳教师教育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出台,这将不利于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践推广。因此,我国在推动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之时,应尽快制定全纳教师的专业标准。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师资格制度还没有形成,特殊教育教师资格仍然在教师资格证分类中属于“其它”类型,除了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学生发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以外,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无法报考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也没有针对特殊教育的专业内容,更没有体现全纳教育的基本精神。目前的随班就读教师主要是普通教育教师在“兼职”,为了满足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需求,教育发达地区多是通过开展对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殊教育培训,或者是通过校内选拔资源教师,校外聘任巡回指导教师等形式来应对。随着全纳教育的深入发展,这些“兼职”教师或者临时聘请的教师显然难以满足数量越来越多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需要建立全纳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来进一步规范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三)确立终身学习的全纳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全纳教育发展早期阶段,我们在推行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职后培训进行,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特殊教育理念、知识、技能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普通学校教师面向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特殊教育的“补偿”教育。随着全纳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将有更多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这种单纯的靠短期“补偿”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将难以满足这些儿童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通过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来应对。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纳教育共享手册》中所指出的:“虽然小规模培训和一次性培训在全纳教育的早期阶段都很重要,但是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教师培训方案,不断为教师提供全纳教育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萨拉曼卡宣言一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EB/OL].1994.6
[2]黄志成.全纳教师教育:国外教师教育的新趋势[J].教师教育学报.2014.4
[3]兰繼军,于翔.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全纳型的教师[J].中国特殊教育.2006.1
[4]孟万金.全纳教育理念下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标准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5
[5]谭丹,周琴.欧洲全纳教师教育的进展及启示[J].教师教育学报.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