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学者李政道博士指出:“我们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不是“学答”,现在很多青少年很注意“学答”而不是“学问”。
的确,一切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重视精心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的解决问题(即“学答”)。而对学生能主动提问(即“学问”)积极进行探究和创造思维关注甚少,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比较欠缺,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纯接受状态,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能力没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而随着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是提高学生思维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主动问题,要从教材入手,以人文本,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注准,则是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从而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正是需要学习的开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求。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欲望由此增强。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要设某个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内在需要。教师应该结合自己设计的情境挖掘情境中的素材,创没悬念,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创造的情境会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我让学生随便出数,老师马上能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的悬念加深了由好奇变成主动思考,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信息提出质疑,马上提出问题:①被3整除数的特征与2.5一样吗?可以只看个位吗?②每一位都能被3整除就能被.整除吗?学生提出问题就是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自己的问题中主动获得真知。
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思中问
人的思维是由提问题开始,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产生这种欲望的条件。
3、创造操作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现代数学论很强调让孩子亲自动手做数学,做数学的方法绝非只是计算式演绎,而是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4、创设实践式情境,使学生用中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的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问兴趣,如:在学习“关于利息税“计算时,要求学生到附近的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的存款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的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并在实践中思考。学生提出了:①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②目前有哪些储蓄方式?③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④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让学生抛弃课本。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层次有课堂中解决问题转变为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像这样生活化的数学实践的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二、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问
会问是先引导,而善问则是本质。要想让孩子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孩子们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本质的东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同时要引导孩子们善于从同伴们的提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向同伴学习,学习同伴优秀的思维品质,学习同伴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使孩子们之间相互受到启发,一同进步,共同发展。
1、 质疑课题
好问与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份天性,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们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问题,从课题入手寻找问题,让学生看到一个课题,想一想,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并提出问题?如:在学习“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学生观察思考问:①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②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③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④为什么有中心的一点呢?学生结合课题围绕探究目标提出问题。学生的目标明确,学生的提问是建立在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又富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导与交流。
2、 质疑教材
现在的小学生将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应该具有创造的志向。创造才干的一代新人。创造的前提是思维的准确、敏捷、灵活和独创,数学作为思维担负着主要任务,只凭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这种做法不可取的。
3、 质疑解法
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对常规解决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如:在教学组合图形时,学生可以用分割法、添补法等使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现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4、 质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为实际生活服务,即使再生动有趣的数学假如只停留在课本上,不能用于生活,相信都会被学生渐渐遗忘。
5、 质疑课后
课后的质疑是指在学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后,让学生提出还没有学懂的问题,这样往往会激发他们的智力活动,使其思维飞跃、想象丰富。在学习完长方形周长之后,让学生质疑,有的提出:①平行四边形周长怎样计算?②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和长方形一样吗?有没有简便算法?质疑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质疑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手段,但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数学做好心理准备和探索准备,使他们的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的确,一切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重视精心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的解决问题(即“学答”)。而对学生能主动提问(即“学问”)积极进行探究和创造思维关注甚少,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比较欠缺,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纯接受状态,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能力没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而随着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是提高学生思维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主动问题,要从教材入手,以人文本,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注准,则是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从而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正是需要学习的开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求。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欲望由此增强。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要设某个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内在需要。教师应该结合自己设计的情境挖掘情境中的素材,创没悬念,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创造的情境会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我让学生随便出数,老师马上能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的悬念加深了由好奇变成主动思考,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信息提出质疑,马上提出问题:①被3整除数的特征与2.5一样吗?可以只看个位吗?②每一位都能被3整除就能被.整除吗?学生提出问题就是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自己的问题中主动获得真知。
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思中问
人的思维是由提问题开始,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产生这种欲望的条件。
3、创造操作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现代数学论很强调让孩子亲自动手做数学,做数学的方法绝非只是计算式演绎,而是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4、创设实践式情境,使学生用中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的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问兴趣,如:在学习“关于利息税“计算时,要求学生到附近的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的存款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的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并在实践中思考。学生提出了:①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②目前有哪些储蓄方式?③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④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让学生抛弃课本。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层次有课堂中解决问题转变为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像这样生活化的数学实践的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二、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问
会问是先引导,而善问则是本质。要想让孩子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孩子们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本质的东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同时要引导孩子们善于从同伴们的提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向同伴学习,学习同伴优秀的思维品质,学习同伴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使孩子们之间相互受到启发,一同进步,共同发展。
1、 质疑课题
好问与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份天性,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们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问题,从课题入手寻找问题,让学生看到一个课题,想一想,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并提出问题?如:在学习“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学生观察思考问:①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②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③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④为什么有中心的一点呢?学生结合课题围绕探究目标提出问题。学生的目标明确,学生的提问是建立在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又富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导与交流。
2、 质疑教材
现在的小学生将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应该具有创造的志向。创造才干的一代新人。创造的前提是思维的准确、敏捷、灵活和独创,数学作为思维担负着主要任务,只凭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这种做法不可取的。
3、 质疑解法
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对常规解决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如:在教学组合图形时,学生可以用分割法、添补法等使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现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4、 质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为实际生活服务,即使再生动有趣的数学假如只停留在课本上,不能用于生活,相信都会被学生渐渐遗忘。
5、 质疑课后
课后的质疑是指在学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后,让学生提出还没有学懂的问题,这样往往会激发他们的智力活动,使其思维飞跃、想象丰富。在学习完长方形周长之后,让学生质疑,有的提出:①平行四边形周长怎样计算?②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和长方形一样吗?有没有简便算法?质疑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质疑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手段,但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数学做好心理准备和探索准备,使他们的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