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作者以常人心态、轻松的笔调记录以康德、歌德、席勒、海涅、尼采……为代表的一批德国精英们在光辉照耀前的挣扎、修炼,并使耳熟不能详的遥远精英,在当下语境里,有了鲜活的气息。
把历史文化名人拉下“神坛”,用世俗烟火和普遍人性矫正时间和想象对他们的“过度阐释”,是很多文化随笔惯用的手段。如今,借助电视这样的强势媒体,“文化随笔”变身为“百家讲坛”,历史人物和经史典籍变身为成败哲学、为人机巧、办公室人际关系辩证等等一系列的“当下文本”。不管学者专家如何质疑这种富有娱乐色彩的变化,但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确实让历史和典籍走近了“下里巴人”。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这是成功的策略。或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德语专家、教授虎头才把自己的文体特征定义为“小样儿”,让这些德意志文化英雄,这些在人类的文化版图中闪耀着钻石光芒的大师们:尼采、歌德、席勒、马丁·路德、爱因斯坦、巴赫、康德、海涅……用普通人的方式展示自己传奇性的昔日风流和评说不尽的永恒魅力。
尽管这本书有作者丰厚的专业知识作为依托,也有作为德语专家原文资料阅读的便利,但它不是考据,也不是一板一眼的学术研究。因而,对于每个人物的生活轨迹和在各自领域中的成就,没有“革命性”的发现和评价。或者说,书的重点根本就不在于此。重点在于,在大量丰沛的细节中,重组资料,然后用独有的切入角度,“再展示”这些大师的个性与尊严、自由与抗争、浪漫与才情。让知道这些大师的名字,却怎么也搞不清楚他们何以如此伟大的人,经历一次“知其所以然”的发现之旅。
于是,这些大师的经历和成就,变成了可阅读、可想象的“故事”。而在故事的重述过程中,又始终有作者在场,他时不时地打通故事和现实、德国和中国、大师和自己、大师和读者、此大师与彼大师之间的界限,用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戏谑搞怪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故事性”和“阅读感”。在个体参与程度极深的写作中,虎头甚至经常会冒出一些“名言警句”。比如《她们的歌德》中,讲到伍碧丝对歌德的遵从。书里写道:“名人离婚经常不是因为没有爱——结婚10年,本来就不可能再有初恋时的那种爱——而是因为缺少尊重和倾听。”故事的结尾,又有这样一段话:“所有的男人都是因为女人才存在。我指的不是肉体,而是精神。设想一下没有凯丝的普希金,没有尤丽的裴多菲,没有克拉拉的舒曼,没有唐婉儿的陆游,没有陆小曼的徐志摩,没有隆儿的郁达夫,没有卡蜜儿的罗丹……”书中类似这样纵论古今中外的语言众多,每每写到情感充沛处,都会有如此酣畅淋漓、雄壮无比的表达。
虎头的这本随笔集确实有一种雄性气质。且不论他格外注重这些大师作为男性与女性的交往,格外关注大师们的婚姻、情感生活对他们成就的影响这些内容上的因素,单是他的表达风格,就沾染了很多“雄激素”。他用“爷们儿”的立场讲马丁·路德,用欣赏的姿态讲“用宽厚火热的胸脯”创造歌德的女人,用艳羡的语气讲席勒坐拥冷氏姐妹的运气,带着向往和拒绝交织的矛盾讲尼采身边的莎乐美,用支持和鼓励的语调讲爱因斯坦的艳遇……相较于揣度、忧思、推敲相交织的“苦旅”、“品”、“心得”这些“阴性气质”十足的流行文本,虎头的随笔以它个性十足的插入式判断,带来了一种“蛮而有理”的新鲜阅读体验。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水准相当高的随笔集。每一篇,都让人抱有期待,这些大师是那么富有个性的人,他们的专业成功、人格魅力、性格缺陷都会在虎头的笔下生出“花样的韵味”。同时,更让人期待的是,他们傲立于世界文化星空之下的不同身姿,被虎头描绘的惟妙惟肖,虎虎生风。
把历史文化名人拉下“神坛”,用世俗烟火和普遍人性矫正时间和想象对他们的“过度阐释”,是很多文化随笔惯用的手段。如今,借助电视这样的强势媒体,“文化随笔”变身为“百家讲坛”,历史人物和经史典籍变身为成败哲学、为人机巧、办公室人际关系辩证等等一系列的“当下文本”。不管学者专家如何质疑这种富有娱乐色彩的变化,但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确实让历史和典籍走近了“下里巴人”。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这是成功的策略。或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德语专家、教授虎头才把自己的文体特征定义为“小样儿”,让这些德意志文化英雄,这些在人类的文化版图中闪耀着钻石光芒的大师们:尼采、歌德、席勒、马丁·路德、爱因斯坦、巴赫、康德、海涅……用普通人的方式展示自己传奇性的昔日风流和评说不尽的永恒魅力。
尽管这本书有作者丰厚的专业知识作为依托,也有作为德语专家原文资料阅读的便利,但它不是考据,也不是一板一眼的学术研究。因而,对于每个人物的生活轨迹和在各自领域中的成就,没有“革命性”的发现和评价。或者说,书的重点根本就不在于此。重点在于,在大量丰沛的细节中,重组资料,然后用独有的切入角度,“再展示”这些大师的个性与尊严、自由与抗争、浪漫与才情。让知道这些大师的名字,却怎么也搞不清楚他们何以如此伟大的人,经历一次“知其所以然”的发现之旅。
于是,这些大师的经历和成就,变成了可阅读、可想象的“故事”。而在故事的重述过程中,又始终有作者在场,他时不时地打通故事和现实、德国和中国、大师和自己、大师和读者、此大师与彼大师之间的界限,用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戏谑搞怪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故事性”和“阅读感”。在个体参与程度极深的写作中,虎头甚至经常会冒出一些“名言警句”。比如《她们的歌德》中,讲到伍碧丝对歌德的遵从。书里写道:“名人离婚经常不是因为没有爱——结婚10年,本来就不可能再有初恋时的那种爱——而是因为缺少尊重和倾听。”故事的结尾,又有这样一段话:“所有的男人都是因为女人才存在。我指的不是肉体,而是精神。设想一下没有凯丝的普希金,没有尤丽的裴多菲,没有克拉拉的舒曼,没有唐婉儿的陆游,没有陆小曼的徐志摩,没有隆儿的郁达夫,没有卡蜜儿的罗丹……”书中类似这样纵论古今中外的语言众多,每每写到情感充沛处,都会有如此酣畅淋漓、雄壮无比的表达。
虎头的这本随笔集确实有一种雄性气质。且不论他格外注重这些大师作为男性与女性的交往,格外关注大师们的婚姻、情感生活对他们成就的影响这些内容上的因素,单是他的表达风格,就沾染了很多“雄激素”。他用“爷们儿”的立场讲马丁·路德,用欣赏的姿态讲“用宽厚火热的胸脯”创造歌德的女人,用艳羡的语气讲席勒坐拥冷氏姐妹的运气,带着向往和拒绝交织的矛盾讲尼采身边的莎乐美,用支持和鼓励的语调讲爱因斯坦的艳遇……相较于揣度、忧思、推敲相交织的“苦旅”、“品”、“心得”这些“阴性气质”十足的流行文本,虎头的随笔以它个性十足的插入式判断,带来了一种“蛮而有理”的新鲜阅读体验。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水准相当高的随笔集。每一篇,都让人抱有期待,这些大师是那么富有个性的人,他们的专业成功、人格魅力、性格缺陷都会在虎头的笔下生出“花样的韵味”。同时,更让人期待的是,他们傲立于世界文化星空之下的不同身姿,被虎头描绘的惟妙惟肖,虎虎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