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李白手中的一杯酒,是那一枝出墙的红杏,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中学语文课,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课堂,其意义非同于自然学科:“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中学语文课堂就是精神家园的培养基地。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以人为本”,正如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世界。
一、走进教材,走进人文
新编语文教材在指导思想中规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并在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的同时,还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课本中佳作连篇,几乎每篇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熏陶。日积月累,无疑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习惯。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言文化历史悠久,语汇丰富,几千年来,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经典,俯身可撷。畅游文学的历史长河,可以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升华。古代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忠心耿耿,发自肺腑;陶渊明“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孤高风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近代的如《背影》中的父子挚爱,《人琴俱亡》的手足情深,这些都是洗涤人类灵魂的文学佳作。
二、走进课堂,挖掘人文性
语文课本就像一位白须飘飘的老者,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充满着人文的故事。《藤野先生》让一个无政府无国界无歧视的,具有博大胸怀的学者来震撼读者;《孔乙己》、《范进中举》通过塑造扭曲的人性把矛头直指反人性的封建科举制度,作者内心发出了对健康人性,自由、多样化人生的深深渴望……这些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教师如若能潜心挖掘,精心设计,带领学生专心品味,对培养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质、全面的个性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如《中国人,不跪的人》这首诗作为《谈骨气》的导入时,老师范读了一遍后,激发出了学生极高的朗读热情,教师因势利导,同时播放出这首诗的音频朗读。朗读极大程度感染了学生,师生陶醉其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更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共鸣,通过语言文学这个信息载体,使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将语文文化内涵变成学生的一种人文修养。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给学生讲李白醉酒让杨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的故事把学生带到一个李白蔑视权贵的情境中,然后引用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名句,让学生感受李白的傲骨,进而引导学生明白“人应该有傲骨,不能苟且偷生做人”的道理,从而学会做人。
三、走进自我,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学校是塑造灵魂的场所,学校的人文文化最主要的体现应是爱的教育。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若没有了崇高的人文情怀,只一味强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们的教师又怎能将真正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呢?常言道:“最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强调教育“到心灵”,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通过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学会赞美、赏识孩子,学会宽容、理解孩子,带着浓郁的人文素养走向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让孩子感到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促进孩子自主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进行倾心的精神交流,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受到基本的道德意识、人格精神、人生理想、处世之情直至生存意识等的教育,从而学会认识社会、现实、人生,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培养既有不屈传统和权威的个性,又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敏锐。如让学生走进《三国演义》,领略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仰慕苏轼豁达宽广的胸襟;走进《背影》,感悟朱自清浓浓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走进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精髓的传递,人文精神的传递。
总之,拯救语文,就是拯救中华文明,就是拯救炎黄子孙圣洁的心灵和智慧的大脑。人文教育要求语文教学从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以真善美的东西来感染人,使未来的学生富有创造力,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和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语文教学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得以充分、淋漓尽致地体现,让中学语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健康前行。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中学语文课,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课堂,其意义非同于自然学科:“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中学语文课堂就是精神家园的培养基地。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以人为本”,正如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世界。
一、走进教材,走进人文
新编语文教材在指导思想中规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并在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的同时,还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课本中佳作连篇,几乎每篇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熏陶。日积月累,无疑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习惯。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言文化历史悠久,语汇丰富,几千年来,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经典,俯身可撷。畅游文学的历史长河,可以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升华。古代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忠心耿耿,发自肺腑;陶渊明“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孤高风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近代的如《背影》中的父子挚爱,《人琴俱亡》的手足情深,这些都是洗涤人类灵魂的文学佳作。
二、走进课堂,挖掘人文性
语文课本就像一位白须飘飘的老者,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充满着人文的故事。《藤野先生》让一个无政府无国界无歧视的,具有博大胸怀的学者来震撼读者;《孔乙己》、《范进中举》通过塑造扭曲的人性把矛头直指反人性的封建科举制度,作者内心发出了对健康人性,自由、多样化人生的深深渴望……这些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教师如若能潜心挖掘,精心设计,带领学生专心品味,对培养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质、全面的个性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如《中国人,不跪的人》这首诗作为《谈骨气》的导入时,老师范读了一遍后,激发出了学生极高的朗读热情,教师因势利导,同时播放出这首诗的音频朗读。朗读极大程度感染了学生,师生陶醉其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更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共鸣,通过语言文学这个信息载体,使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将语文文化内涵变成学生的一种人文修养。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给学生讲李白醉酒让杨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的故事把学生带到一个李白蔑视权贵的情境中,然后引用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名句,让学生感受李白的傲骨,进而引导学生明白“人应该有傲骨,不能苟且偷生做人”的道理,从而学会做人。
三、走进自我,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学校是塑造灵魂的场所,学校的人文文化最主要的体现应是爱的教育。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若没有了崇高的人文情怀,只一味强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们的教师又怎能将真正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呢?常言道:“最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强调教育“到心灵”,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通过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学会赞美、赏识孩子,学会宽容、理解孩子,带着浓郁的人文素养走向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让孩子感到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促进孩子自主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进行倾心的精神交流,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受到基本的道德意识、人格精神、人生理想、处世之情直至生存意识等的教育,从而学会认识社会、现实、人生,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培养既有不屈传统和权威的个性,又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敏锐。如让学生走进《三国演义》,领略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仰慕苏轼豁达宽广的胸襟;走进《背影》,感悟朱自清浓浓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走进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精髓的传递,人文精神的传递。
总之,拯救语文,就是拯救中华文明,就是拯救炎黄子孙圣洁的心灵和智慧的大脑。人文教育要求语文教学从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以真善美的东西来感染人,使未来的学生富有创造力,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和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语文教学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得以充分、淋漓尽致地体现,让中学语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健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