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笔者尝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将问题分层设置,针对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利用问题分层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相应层次学生的能力的异步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问题 分层教学
问题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是在教学方法上的一种探索。它针对学生差异悬殊的实际,实施同班教学、分层提高、共同发展、分层达标的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物质的密度》一课为例。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也是本章的难点,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密度概念。而这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想要达成目标也是有着不同的难度。为此,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问题分层教学”的模式。
“问题分层”第一步: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能力状态等进行学生分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在上述方面存在的差异把学生划分成A、B、C三个层次(能力水平依次递减),甚至更多层次或相应亚层次,而这些层次要根据学生发展状态的不同而动态变化。分层之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按照组内搭配、组间平衡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例如,每个小组4人时可以是A、C层次各一人,B层次两人,并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特点来选出一名小组长。整个分层过程是隐性的,这有利于消除“标签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促使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同时,这样的分层方法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促使他们相互借鉴、相互激励、互助合作以达到最后的相互提高、共同进步。课前笔者根据学生现阶段水平,将班级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4~5人。
“问题分层”第二步:问题分层处理。
教学提问本身的层次性应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处理的要求。所谓分层化问题也就是用来反映教学思路的问题串。这些问题可分为一级问题、二级问题和三级问题等,其中二级问题的解决是一级问题的充分条件,而三级问题的解决又是二级问题的充分条件,这样每一级问题之间就形成了层次性。物理概念、规律、知识应用的教学任务都可以由此转换成一个个物理问题而解决。所以问题解决与教学目标达成是一致的。系列问题的目标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是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
在此基础上,再将问题进行提炼。没有层次性化的问题,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氛围。因此,本节备课的重点在于确定出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和任务,提出的问题语言要简练,题意要明确,便于学生理解,不需教师再三解释。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经得起推敲。在系列问题设置上,要删除“是不是……?”这样简单的低层次问题。
在本节《物质的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已经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却不清楚。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上,张同学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笔者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张同学的猜想。接着提问,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原来问题出在物体的体积上,应该规定物体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的多少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进行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让学生首先自主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两个假设: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器材?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再分组进行讨论,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求全求优,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记录在小白板上,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评价 ,抓住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把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以此展开讨论。
“问题分层”第三步:按照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学困生尽可能提出较基本、较浅显、较容易的问题;对中等生则提出适当思考即可回答、通过对比即可判断的问题;对优秀生可提出较难或较深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得。
如本节课教学中,让C层次学生回答怎样鉴别水和酒精?銅块和铁块如何区分?让B层次学生回答水和盐水如何区分?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是什么?让A层次学生在小组探究时,提出方案。这种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合理地“设疑”,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这种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体作用得到体现,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当然,教学中预先设计好的分层化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理解层次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一级问题不会有太大的变更,而子级问题要视课堂情形,根据学生反映出的实际随机应变,是可以更改、应变的。这样的教学,无形当中对教师的课堂操作能力、把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课题性问题,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同时还要判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困惑所在,适时调整子级问题以及提问对象,再创设学习环境。问题分层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满足相应层次学生的能力的异步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化工园区九龙中学教师)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问题 分层教学
问题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是在教学方法上的一种探索。它针对学生差异悬殊的实际,实施同班教学、分层提高、共同发展、分层达标的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物质的密度》一课为例。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也是本章的难点,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密度概念。而这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想要达成目标也是有着不同的难度。为此,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问题分层教学”的模式。
“问题分层”第一步: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能力状态等进行学生分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在上述方面存在的差异把学生划分成A、B、C三个层次(能力水平依次递减),甚至更多层次或相应亚层次,而这些层次要根据学生发展状态的不同而动态变化。分层之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按照组内搭配、组间平衡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例如,每个小组4人时可以是A、C层次各一人,B层次两人,并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特点来选出一名小组长。整个分层过程是隐性的,这有利于消除“标签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促使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同时,这样的分层方法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促使他们相互借鉴、相互激励、互助合作以达到最后的相互提高、共同进步。课前笔者根据学生现阶段水平,将班级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4~5人。
“问题分层”第二步:问题分层处理。
教学提问本身的层次性应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处理的要求。所谓分层化问题也就是用来反映教学思路的问题串。这些问题可分为一级问题、二级问题和三级问题等,其中二级问题的解决是一级问题的充分条件,而三级问题的解决又是二级问题的充分条件,这样每一级问题之间就形成了层次性。物理概念、规律、知识应用的教学任务都可以由此转换成一个个物理问题而解决。所以问题解决与教学目标达成是一致的。系列问题的目标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是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
在此基础上,再将问题进行提炼。没有层次性化的问题,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氛围。因此,本节备课的重点在于确定出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和任务,提出的问题语言要简练,题意要明确,便于学生理解,不需教师再三解释。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经得起推敲。在系列问题设置上,要删除“是不是……?”这样简单的低层次问题。
在本节《物质的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已经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却不清楚。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上,张同学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笔者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张同学的猜想。接着提问,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原来问题出在物体的体积上,应该规定物体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的多少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进行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让学生首先自主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两个假设: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器材?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再分组进行讨论,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求全求优,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记录在小白板上,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评价 ,抓住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把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以此展开讨论。
“问题分层”第三步:按照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学困生尽可能提出较基本、较浅显、较容易的问题;对中等生则提出适当思考即可回答、通过对比即可判断的问题;对优秀生可提出较难或较深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得。
如本节课教学中,让C层次学生回答怎样鉴别水和酒精?銅块和铁块如何区分?让B层次学生回答水和盐水如何区分?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是什么?让A层次学生在小组探究时,提出方案。这种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合理地“设疑”,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这种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体作用得到体现,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当然,教学中预先设计好的分层化问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理解层次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一级问题不会有太大的变更,而子级问题要视课堂情形,根据学生反映出的实际随机应变,是可以更改、应变的。这样的教学,无形当中对教师的课堂操作能力、把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课题性问题,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同时还要判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困惑所在,适时调整子级问题以及提问对象,再创设学习环境。问题分层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满足相应层次学生的能力的异步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化工园区九龙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