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通过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手段,才能符合当前新课改形势的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变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本文将从这一主旨入手来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导学案?提问技巧?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64-01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的展开,如何适应新课改形势下历史教学的需要,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实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深刻体会素质教育的实际,明确新课改的要求,同时要在课堂教学上做文章。
要准备出一份好的教学导学案。从而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要实现效果俱佳的历史教学,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教材框架上下好功夫,准备出一份符合教学实际的导学案好的导学案要从内容上下功夫,从而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重备课编写,实现历史教学的方向性、确定性、原则性。搞清楚备导学案的原则是做导学案并使之完美的首要前提。
第一,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新课改下的高中教材时分专题分单元的形式编排的,这样有利于导学案按课时安排的编写。第二,问题化原则。新课改后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讲究的是三维目标的体现,如何将所教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有必要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第三,方法化原则。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第四,层次化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第五,开放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上也必须要注意高考的动态,教师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精讲解析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六,导学性原则。之所以称之为导学案,精髓就在于一个“导”字,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最终师生在课堂共同参与,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第七,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锻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思,思中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将课堂完完全全的还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导学案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备课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化、合理化、最大化。
第一,提前备课。笔者认为只有提前到周末备课才能有效的完成下周的教学计划。周末也是备课的最佳时机,同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第二,集体研讨。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设计出一份符合学生学习的导学案。第三,轮流主备。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拿到集体研讨的时候再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定稿,最终制成正式文案。第四,优化学案。导学案必须提前1~2d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提前预习,然后教师在上课前把导学案收起来进行批阅,对学生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具体情况对导学案进行优化,从而帮助教学的完成。
课堂提问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能巧妙置疑设问,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往里面“钻”。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提问。
知识性的问题:(1)直观设问法。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2)综合归纳法。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容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
开放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求教师关注史学界的研究动态,了解各种观点,以保证问题设计的质量以及思路点拨的恰当、到位。
层层剖析法。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历史的本质。对比区别法。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这种提问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要确定好对比项,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达到解疑析难的目的。联系现实法。如针对日本否认二战罪行,参拜靖国神社这一控诉。请同学们运用史实,谈谈自己的感想。”这几句话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对“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的控诉之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加强了历史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质疑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并探索解疑的方法,是进行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通过“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师生多元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强化基础,掌握内涵。首先,必须对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有关知识抓实、抓全;其次,对于重点知识、具有共性和启示性的内容,要进行加工整理,组合重构,浅析新课改形势下的实现历史有效教学
杨玉成
(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6300)
摘?要: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通过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手段,才能符合当前新课改形势的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变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本文将从这一主旨入手来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导学案?提问技巧?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64-01纵横贯通,有序贮存;再次,对于知识点本身要穷追不舍,深入剖析,绝不因为一个现成的结论而轻易地渡越本来是难以渡越的思维空间;最后,要善于从众多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加以总结、比较,得出正确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既便于记忆贮存,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我们说,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低品位的堆积,而应该寻找联系,在联系中认识历史。而要寻找联系,就不能不关注历史知识的“发散点”。
(三)提高对历史思想方法的认识及应用意识。信息社会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们自觉地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 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要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解析头脑和洞察眼光。历史知识是历史 思想方法的载体,历史思想方法又是历史知识得以合理组合、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不仅体现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间内部所固有的规律,还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总之,有效教学应该是一个永恒教学研究课题,比如,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教学的效果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有效教学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思考,积极探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
[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导学案?提问技巧?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64-01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的展开,如何适应新课改形势下历史教学的需要,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实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深刻体会素质教育的实际,明确新课改的要求,同时要在课堂教学上做文章。
要准备出一份好的教学导学案。从而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要实现效果俱佳的历史教学,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教材框架上下好功夫,准备出一份符合教学实际的导学案好的导学案要从内容上下功夫,从而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重备课编写,实现历史教学的方向性、确定性、原则性。搞清楚备导学案的原则是做导学案并使之完美的首要前提。
第一,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新课改下的高中教材时分专题分单元的形式编排的,这样有利于导学案按课时安排的编写。第二,问题化原则。新课改后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讲究的是三维目标的体现,如何将所教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有必要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第三,方法化原则。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第四,层次化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第五,开放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上也必须要注意高考的动态,教师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精讲解析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六,导学性原则。之所以称之为导学案,精髓就在于一个“导”字,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最终师生在课堂共同参与,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第七,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锻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思,思中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将课堂完完全全的还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导学案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备课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化、合理化、最大化。
第一,提前备课。笔者认为只有提前到周末备课才能有效的完成下周的教学计划。周末也是备课的最佳时机,同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第二,集体研讨。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设计出一份符合学生学习的导学案。第三,轮流主备。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拿到集体研讨的时候再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定稿,最终制成正式文案。第四,优化学案。导学案必须提前1~2d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提前预习,然后教师在上课前把导学案收起来进行批阅,对学生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具体情况对导学案进行优化,从而帮助教学的完成。
课堂提问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能巧妙置疑设问,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往里面“钻”。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提问。
知识性的问题:(1)直观设问法。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2)综合归纳法。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容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
开放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求教师关注史学界的研究动态,了解各种观点,以保证问题设计的质量以及思路点拨的恰当、到位。
层层剖析法。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历史的本质。对比区别法。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这种提问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要确定好对比项,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达到解疑析难的目的。联系现实法。如针对日本否认二战罪行,参拜靖国神社这一控诉。请同学们运用史实,谈谈自己的感想。”这几句话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对“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的控诉之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加强了历史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质疑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并探索解疑的方法,是进行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通过“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师生多元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强化基础,掌握内涵。首先,必须对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有关知识抓实、抓全;其次,对于重点知识、具有共性和启示性的内容,要进行加工整理,组合重构,浅析新课改形势下的实现历史有效教学
杨玉成
(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6300)
摘?要: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通过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手段,才能符合当前新课改形势的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变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本文将从这一主旨入手来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导学案?提问技巧?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64-01纵横贯通,有序贮存;再次,对于知识点本身要穷追不舍,深入剖析,绝不因为一个现成的结论而轻易地渡越本来是难以渡越的思维空间;最后,要善于从众多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加以总结、比较,得出正确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既便于记忆贮存,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我们说,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低品位的堆积,而应该寻找联系,在联系中认识历史。而要寻找联系,就不能不关注历史知识的“发散点”。
(三)提高对历史思想方法的认识及应用意识。信息社会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们自觉地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 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要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解析头脑和洞察眼光。历史知识是历史 思想方法的载体,历史思想方法又是历史知识得以合理组合、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不仅体现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间内部所固有的规律,还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总之,有效教学应该是一个永恒教学研究课题,比如,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教学的效果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有效教学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思考,积极探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
[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