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的主体、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唯一主体。文章指出沈阳科技创新主体的现状,是基于对现已公布数据分析得出的;指出沈阳科技创新主体所面临的风险,是基于对各种数据、排名、指标的解读得出的;提出培育沈阳科技创新主体的建议是基于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得出的。
关键词:科技创新主体;企业;产业结构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的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决策部署,并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举措。为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次会议提出以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为其重要途径。当前,在“科技创新”、“转型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沈阳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本土科技创新主体实力较弱,从而导致的需求不强等问题对科技创新的抑制作用也较为明显。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快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使其更好地助力沈阳经济快速发展。
一、科技创新主体的概述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体系是指由创新主体、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根据科技创新体系的定义,科技创新首要的就是创新主体,包含各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等,其中,科技创新主体的主力军应当是制造业领域的各类企业,因此,科技创新的发展一定是以企业的创新发展为基础的。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消除困境、涅槃重生的过程,其从建立、发展壮大到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的过程,不仅会使本企业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一个成功的创新环境,一方面,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实现由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国际知名“常青藤”企业不断地演进。瞪羚企业作为企业发展历程的中间环节,对产业梯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发展培育更多的瞪羚企业。瞪羚企业的培养,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双创”政策的发展,而且其作为独角兽企业的后备,将为独角兽企业的产生提供条件。据统计,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218家,2020年6月30日,独角兽企业增至233家,分布于28座城市,其中,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占比71.6%,而广州、南京、青岛、天津等城市,独角兽企业发展势头较好。
二、沈阳科技创新主体存在的问题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角,其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大型企业更是如此。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其本身就需要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是科技创新的供给者;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主要活动是生产经营,因而其科技创新能力是有限的,这就使得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需求者。同时,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知识传播的场所,也成为科技创新供给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形态的演变,产学研相结合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发展途径。产业规模和构成对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沈阳政府对企业采取的一系列积极引导和支持政策,使本地的产业发展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忽视。
(一)企业总体实力有待提升
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指标,是指各类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反映企业发展水平的最佳指标。沈阳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并在此之后,实施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家已有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相对比,仍有明显差距。2019年,沈阳GDP总量为6470.3亿元,而排名第一的上海的GDP总量为38155.32亿元,排名第九的西安的GDP总量为9321.19亿元,沈阳的GDP总量仅占上海的17%,占西安的70%。因此,沈阳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本地区的企业整体实力仍需有较大提升。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为促进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沈阳政府經过统筹规划,实施多种改革方案,使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有所提高(详见表2),但产业结构仍存在较大问题。通过对“2018年沈阳纳税百强企业”的纳税情况分析可发现:2018年沈阳纳税百强企业全口径税收收入合计为523.74亿元,按纳税贡献从大到小的产业排序分别是汽车制造、房地产、汽车以外制造业、银行、电力生产与供应、投资型企业、运输业、销售业、通讯服务、企业管理、科技型企业、其他金融服务业、原煤开采业,占百强企业纳税合计数的比例分别是43%、19.07%、18.18%、8.53%、5.25%、1.53%、0.95%、0.77%、0.67%、0.45%、0.44%、0.24%,可以说,纳税百强企业透露出沈阳的真实经济水平。从构成来看,汽车制业在纳税总量中占据近半壁江山,是汽车以外制造业的2.37倍。而在汽车企业中,华晨宝马一家企业占了85%,其他众多汽车企业仅占15%。科技型企业仅占0.45%,非本土企业占80%。说明产业构成不合理,除汽车外其他制造业发展的并不好,本土企业没有发展起来,汽车发展也是一家独大,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的桃李面包、远大集团排名相对较低,科技型企业仅新松机器人相对有一定的规模,其他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高科技技术企业较少
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公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发布的榜单,8家辽宁省企业荣登榜单。按所属地域划分,大连市有3家企业上榜,分别是: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升(大连)集团有限公司和福佳集团有限公司;盘锦市有3家企业上榜,分别是:辽宁宝来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辽宁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和盘锦浩业化工有限公司;营口市有1家企业上榜——辽宁嘉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也仅有1家企业上榜——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位列第190位,营业收入为4442822万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共有233家独角兽企业,分布于28座城市,但沈阳目前无一家企业上榜独角兽企业名单,原2018年上榜的东北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蓝卡健康,这次却无缘榜单。在全国消费品制造业中,排名第一的计算机、通讯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东北地区的份额仅占1.19%;排名第三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在东北地区仅占4.04%。而同期的广东省和江苏省则分别是31.3%、17.67%和20.34%、23.07%。 三、加快培育沈阳科技创新主体的建议
(一)通过转型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一些知名的企业能够获得长足发展,都在产业轮换的关键节点实现转型,如日本的松下、索尼、东芝,荷兰的飞利浦,进入新世纪以后,企业逐渐实现从传统家电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的老国企实现前瞻性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对市场的发展做出合理的研判。政府应以合理的政策和服务引导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制定的规章制度应包含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免息贴息等,最重要的是制定政府采购的标准。其次,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这些政策,使企业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从而倒逼企业转型,寻求绿色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是企业主动寻找科研院所以寻求科技创新,从而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也可以是高校等科研院所主动寻找企业,将社会急需的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推广应用。总之,政府要通过各项政策手段,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社会需求,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促使企业谋求创新发展,更好的实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模式。
(二)通过扶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如果企业未采取科技创新方案,那么就不能算成功。当前,沈阳的科技创新主体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沈阳机床、沈阳化工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其本身就面临着管理、人才、技术等问题,同时,这些企业还没有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另一类是新办的民营企业,这类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存活问题,即使勉强存活下来的企业也面临经营困难。这就需要政府综合考虑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采取持久的支持政策,助力企业找到适合生存发展的新动能。政府应注重要素的培育和聚合效应,包括金融市场、风险投资、大学、科研機构和人员、产业、融资融券、体制政策、合作模式、市场规制、外汇管理、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
(三)通过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经验表明,引进知名企业来本地投资建厂是促进地区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变招商策略,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企业。沈阳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交通枢纽,东北地区唯一特大城市,唯一新一线城市、前清的皇城、关外历史文化名城,劳动力、房价、土地价格相对较低等优势,打造区域中心和地区总部基地。通过宣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明片,扩大沈阳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改善营商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目标锁定“高大上”的全国100强、世界500强级别的企业。同时要吸取过去招商引资的教训,避免落入投机商的“投资→圈地→屯地→炒地→套现”的怪圈,避免大拆大建的模式,构建促进经济稳步发展的体系。
(四)通过孵化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许多生物体一开始时总是弱不禁风的,甚至会有各种疾病缠身,需要施以耐心和信心,给予各种照顾和保护。所以,政府应通过培植孵化和培训类企业,培植科技创新中介的方式,促进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绿色生产、科技创新领域,给企业最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让企业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胡本田,高珲.政府补助行为对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区域金融研究,2020(09):70-78.
[2]陈放.统筹规划合作共赢 推进科学城创新体系建设[N].四川政协报,2020-10-22(002).
[3]赵云皓,叶子仪,辛璐,卢静.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05):5-8.
[4]尹思敏.关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9(23):3.
[5]关洪军.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04):68-69.
*本文为2019~2020沈阳市科技创新智库研究课题“关于沈阳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2019YJ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科技创新主体;企业;产业结构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的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决策部署,并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举措。为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次会议提出以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为其重要途径。当前,在“科技创新”、“转型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沈阳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本土科技创新主体实力较弱,从而导致的需求不强等问题对科技创新的抑制作用也较为明显。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快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使其更好地助力沈阳经济快速发展。
一、科技创新主体的概述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体系是指由创新主体、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根据科技创新体系的定义,科技创新首要的就是创新主体,包含各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等,其中,科技创新主体的主力军应当是制造业领域的各类企业,因此,科技创新的发展一定是以企业的创新发展为基础的。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消除困境、涅槃重生的过程,其从建立、发展壮大到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的过程,不仅会使本企业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一个成功的创新环境,一方面,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实现由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国际知名“常青藤”企业不断地演进。瞪羚企业作为企业发展历程的中间环节,对产业梯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发展培育更多的瞪羚企业。瞪羚企业的培养,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双创”政策的发展,而且其作为独角兽企业的后备,将为独角兽企业的产生提供条件。据统计,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218家,2020年6月30日,独角兽企业增至233家,分布于28座城市,其中,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占比71.6%,而广州、南京、青岛、天津等城市,独角兽企业发展势头较好。
二、沈阳科技创新主体存在的问题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角,其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大型企业更是如此。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其本身就需要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是科技创新的供给者;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主要活动是生产经营,因而其科技创新能力是有限的,这就使得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需求者。同时,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知识传播的场所,也成为科技创新供给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形态的演变,产学研相结合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发展途径。产业规模和构成对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沈阳政府对企业采取的一系列积极引导和支持政策,使本地的产业发展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忽视。
(一)企业总体实力有待提升
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指标,是指各类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反映企业发展水平的最佳指标。沈阳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并在此之后,实施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家已有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相对比,仍有明显差距。2019年,沈阳GDP总量为6470.3亿元,而排名第一的上海的GDP总量为38155.32亿元,排名第九的西安的GDP总量为9321.19亿元,沈阳的GDP总量仅占上海的17%,占西安的70%。因此,沈阳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本地区的企业整体实力仍需有较大提升。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为促进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沈阳政府經过统筹规划,实施多种改革方案,使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有所提高(详见表2),但产业结构仍存在较大问题。通过对“2018年沈阳纳税百强企业”的纳税情况分析可发现:2018年沈阳纳税百强企业全口径税收收入合计为523.74亿元,按纳税贡献从大到小的产业排序分别是汽车制造、房地产、汽车以外制造业、银行、电力生产与供应、投资型企业、运输业、销售业、通讯服务、企业管理、科技型企业、其他金融服务业、原煤开采业,占百强企业纳税合计数的比例分别是43%、19.07%、18.18%、8.53%、5.25%、1.53%、0.95%、0.77%、0.67%、0.45%、0.44%、0.24%,可以说,纳税百强企业透露出沈阳的真实经济水平。从构成来看,汽车制业在纳税总量中占据近半壁江山,是汽车以外制造业的2.37倍。而在汽车企业中,华晨宝马一家企业占了85%,其他众多汽车企业仅占15%。科技型企业仅占0.45%,非本土企业占80%。说明产业构成不合理,除汽车外其他制造业发展的并不好,本土企业没有发展起来,汽车发展也是一家独大,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的桃李面包、远大集团排名相对较低,科技型企业仅新松机器人相对有一定的规模,其他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高科技技术企业较少
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公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发布的榜单,8家辽宁省企业荣登榜单。按所属地域划分,大连市有3家企业上榜,分别是: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升(大连)集团有限公司和福佳集团有限公司;盘锦市有3家企业上榜,分别是:辽宁宝来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辽宁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和盘锦浩业化工有限公司;营口市有1家企业上榜——辽宁嘉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也仅有1家企业上榜——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位列第190位,营业收入为4442822万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共有233家独角兽企业,分布于28座城市,但沈阳目前无一家企业上榜独角兽企业名单,原2018年上榜的东北唯一一家独角兽企业——蓝卡健康,这次却无缘榜单。在全国消费品制造业中,排名第一的计算机、通讯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东北地区的份额仅占1.19%;排名第三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在东北地区仅占4.04%。而同期的广东省和江苏省则分别是31.3%、17.67%和20.34%、23.07%。 三、加快培育沈阳科技创新主体的建议
(一)通过转型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一些知名的企业能够获得长足发展,都在产业轮换的关键节点实现转型,如日本的松下、索尼、东芝,荷兰的飞利浦,进入新世纪以后,企业逐渐实现从传统家电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的老国企实现前瞻性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对市场的发展做出合理的研判。政府应以合理的政策和服务引导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制定的规章制度应包含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免息贴息等,最重要的是制定政府采购的标准。其次,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这些政策,使企业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从而倒逼企业转型,寻求绿色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是企业主动寻找科研院所以寻求科技创新,从而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也可以是高校等科研院所主动寻找企业,将社会急需的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推广应用。总之,政府要通过各项政策手段,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社会需求,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促使企业谋求创新发展,更好的实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模式。
(二)通过扶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如果企业未采取科技创新方案,那么就不能算成功。当前,沈阳的科技创新主体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沈阳机床、沈阳化工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其本身就面临着管理、人才、技术等问题,同时,这些企业还没有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另一类是新办的民营企业,这类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存活问题,即使勉强存活下来的企业也面临经营困难。这就需要政府综合考虑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采取持久的支持政策,助力企业找到适合生存发展的新动能。政府应注重要素的培育和聚合效应,包括金融市场、风险投资、大学、科研機构和人员、产业、融资融券、体制政策、合作模式、市场规制、外汇管理、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
(三)通过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经验表明,引进知名企业来本地投资建厂是促进地区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变招商策略,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企业。沈阳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交通枢纽,东北地区唯一特大城市,唯一新一线城市、前清的皇城、关外历史文化名城,劳动力、房价、土地价格相对较低等优势,打造区域中心和地区总部基地。通过宣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明片,扩大沈阳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改善营商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目标锁定“高大上”的全国100强、世界500强级别的企业。同时要吸取过去招商引资的教训,避免落入投机商的“投资→圈地→屯地→炒地→套现”的怪圈,避免大拆大建的模式,构建促进经济稳步发展的体系。
(四)通过孵化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许多生物体一开始时总是弱不禁风的,甚至会有各种疾病缠身,需要施以耐心和信心,给予各种照顾和保护。所以,政府应通过培植孵化和培训类企业,培植科技创新中介的方式,促进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绿色生产、科技创新领域,给企业最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让企业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胡本田,高珲.政府补助行为对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区域金融研究,2020(09):70-78.
[2]陈放.统筹规划合作共赢 推进科学城创新体系建设[N].四川政协报,2020-10-22(002).
[3]赵云皓,叶子仪,辛璐,卢静.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05):5-8.
[4]尹思敏.关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9(23):3.
[5]关洪军.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04):68-69.
*本文为2019~2020沈阳市科技创新智库研究课题“关于沈阳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2019YJ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