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4月8日,国内两家保险业巨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与美国铁狮门合作,购买美国波士顿一个价值5亿美元项目的多数权益。项目标的包括1栋13层的办公楼和1栋9层100套的住宅楼。此项投资,是保险公司在房地产领域出没的最新痕迹,也是最近两年险资涉房风潮的一个延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风潮远未结束。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国内保险机构的壮大自是水涨船高。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保险业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元大关。如此规模的资金,要实现保值增值,并匹配保险赔付需求,如无合适的投资渠道,确非易事。
从投资收益率来看,2001~2014年间,保险资产的投资收益率4.72%,仅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1%左右。而且,该数字在这14年间波动幅度较大,最高达12.17%(2007年),最低达1.91%(2008年),在这连续2年间,市场情形可谓冰火两重天。这或与保险机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相关。
为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自2010年开始,监管层放宽了保险资金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的限制。2010年9月出台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机构投资不动产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0%。2012年和2014年,经过监管政策调整,这一比例最大分别提高至20%和30%。因此,从政策趋势而言,保险资金与房地产的亲密接触,已经具备合法合规的基础,且潜在规模不断放大。这也是险资涉房风潮的大背景。
综合市场上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种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其一,收购优质商业资产。成熟商业地产租金的稳定性和投资的长期性,与保险产品的赔付需求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在国内固定收益证券品种尚未丰富的现阶段,优质商业资产自然成为保险机构另类投资的首选。事实上,在2009年投资标的放开之前,保险机构以自用方式持有核心地区的办公楼即成为另类投资的大头。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两年时间里,险资海外房地产投资额已经突破300亿元人民币。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地的地标建筑收购,尤其是办公和公寓物业,不时闪现中国保险机构的身影。公开消息显示,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安邦保险、阳光保险已然在列。这些投资的触发,或源于人民币国际化与欧美经济复苏的双重宏观背景,其长期收益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投资成本的安全边际应高于2008年那一轮出海了。
其二,出击养老地产。中国社会出现的“未富先老”现象目前来看已是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养老服务以及衍生的养老地产,成为保险资金觊觎的市场大蛋糕。事实上,在保险资金抢滩这一领域之前,房地产开发商起到了发现细分市场和先期启蒙教育的作用。然而,开发商主导的养老地产模式,多以直接销售模式为主,更为短期的销售回款,一时间“养老”成为“地产”的营销噱头,终究难以名副其实。与此同时,保险与医疗服务机构在养老保险产品开发中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让养老地产中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的保健和医疗服务,更具市场可操作性。
其三,入股上市房企。自去年以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投资上市房企的新闻屡见报端。截止2014年年底,133家A股房企中,有险资进入前十大股东的房企达21家。其中,中国人保投资5家,安邦4家,中国人寿3家,生命人寿2家。
因为受限于保险资金不能直接开发房地产的管理规范约束,保险机构若要通过复制养老社区的方式,打通养老服务与养老保险产品的通道,熟悉的地产操盘手不可或缺。此外,地产公司的股市融资平台和项目融资平台,也有助于放大保险投资能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多层杠杆作用,加快占领养老地产市场的速度。
概括而言,目前保险机构对不动产行业的投资,仍处于一个重资产投资阶段。随着未来不动产证券化程度的提高,险资涉房的方式将有更多选择,比如长期抵押贷款证券化、CMBS、REITs等,这些在成熟市场的一般配置,必然也将出现在保险投资机构的篮子中。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国内保险机构的壮大自是水涨船高。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保险业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元大关。如此规模的资金,要实现保值增值,并匹配保险赔付需求,如无合适的投资渠道,确非易事。
从投资收益率来看,2001~2014年间,保险资产的投资收益率4.72%,仅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1%左右。而且,该数字在这14年间波动幅度较大,最高达12.17%(2007年),最低达1.91%(2008年),在这连续2年间,市场情形可谓冰火两重天。这或与保险机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相关。
为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自2010年开始,监管层放宽了保险资金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的限制。2010年9月出台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机构投资不动产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0%。2012年和2014年,经过监管政策调整,这一比例最大分别提高至20%和30%。因此,从政策趋势而言,保险资金与房地产的亲密接触,已经具备合法合规的基础,且潜在规模不断放大。这也是险资涉房风潮的大背景。
综合市场上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种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其一,收购优质商业资产。成熟商业地产租金的稳定性和投资的长期性,与保险产品的赔付需求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在国内固定收益证券品种尚未丰富的现阶段,优质商业资产自然成为保险机构另类投资的首选。事实上,在2009年投资标的放开之前,保险机构以自用方式持有核心地区的办公楼即成为另类投资的大头。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两年时间里,险资海外房地产投资额已经突破300亿元人民币。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地的地标建筑收购,尤其是办公和公寓物业,不时闪现中国保险机构的身影。公开消息显示,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安邦保险、阳光保险已然在列。这些投资的触发,或源于人民币国际化与欧美经济复苏的双重宏观背景,其长期收益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投资成本的安全边际应高于2008年那一轮出海了。
其二,出击养老地产。中国社会出现的“未富先老”现象目前来看已是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养老服务以及衍生的养老地产,成为保险资金觊觎的市场大蛋糕。事实上,在保险资金抢滩这一领域之前,房地产开发商起到了发现细分市场和先期启蒙教育的作用。然而,开发商主导的养老地产模式,多以直接销售模式为主,更为短期的销售回款,一时间“养老”成为“地产”的营销噱头,终究难以名副其实。与此同时,保险与医疗服务机构在养老保险产品开发中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让养老地产中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的保健和医疗服务,更具市场可操作性。
其三,入股上市房企。自去年以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投资上市房企的新闻屡见报端。截止2014年年底,133家A股房企中,有险资进入前十大股东的房企达21家。其中,中国人保投资5家,安邦4家,中国人寿3家,生命人寿2家。
因为受限于保险资金不能直接开发房地产的管理规范约束,保险机构若要通过复制养老社区的方式,打通养老服务与养老保险产品的通道,熟悉的地产操盘手不可或缺。此外,地产公司的股市融资平台和项目融资平台,也有助于放大保险投资能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多层杠杆作用,加快占领养老地产市场的速度。
概括而言,目前保险机构对不动产行业的投资,仍处于一个重资产投资阶段。随着未来不动产证券化程度的提高,险资涉房的方式将有更多选择,比如长期抵押贷款证券化、CMBS、REITs等,这些在成熟市场的一般配置,必然也将出现在保险投资机构的篮子中。